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庆假期,青海多个景区迎来客流高峰。为保障游客安全,10月3日,青海省文旅厅发布《关于游客不得擅自进入“无人区”的温馨提示》。
《提示》显示,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高寒地区,高山、草原、戈壁、沙漠大面积分布,野外“危险区域”“无人区”较多,地形环境复杂。未经相关部门批准,严禁非法穿越自然保护区、军事管理区、生态红线区、水源地探险;不得非法组织进入保护区和“无人区”。同时,对旅行社与民间组织等也要求,“不经报备批准,不得以探险、穿越、科考为名组织旅游团队深入自然保护区”。
青海文旅厅的这一提示很有必要。都知道,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赋予了青海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这个黄金周,势必有大量游客进入青海。
但与此同时,青海一些地域的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有很多未开放和未开发的“无人区”,若游客盲目进入,不仅会将自己置于险境,也可能对当地自然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后续的救援还会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这类行为必须严厉禁止。
这其实不是青海第一次发布类似公告。仅今年4月及去年8月,青海文旅厅都曾严肃发文告知,严禁游客擅自进入“无人区”开展探险、旅游等活动。这表明,发布类似公告已经成为青海文旅部门的一种例行事宜,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非法穿越“无人区”,在青海依然屡禁不止。
近年来,随着自驾游以及野外徒步的兴起,“探索秘境”“寻访冰川”“打卡无人区”成为一些人的时髦选择,甚至成为一些网红的流量选择。诸如青海可可西里、新疆罗布泊等人迹罕至的自然保护区,成了不少人心驰神往的人间秘境。
但挑战自我、探野寻幽既需要专业本领,也需要谙熟法律,不能盲目进入禁区。一些驴友“头脑一热,说走就走”,将“无人禁区”变成“猎奇专区”,将“极限挑战”变成“玩命挑战”,最终付出了惨痛的生命代价。
当然,根据青海文旅厅的这个公告,“无人区”并非是一刀切式地“禁入”,游客可以通过报备审批的形式,进入“无人区”。
以最有代表性的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为例,由于这里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要想进入此地,需要在可可西里管理站申请备案,未经备案,则禁止一切社会团体或个人前往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从事旅游、探险、非法穿越等活动。同时,可可西里对生态旅游进行总量控制,每年游客数量限制在一定人数之内,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当地的生态平衡。
而至于进入“无人区”的报备材料,一般当包括健康证明、团队数量、应急装备等情况。而且,通常而言,“无人区”禁止个人单独进入,需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报批。
此番青海文旅厅的公告就特别提出了对旅行社等社会团体进入“无人区”的报备批准要求。并明确了“谁发起、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要求落实团队安全责任。
这其实也是有的放矢。根据此前新京报的报道,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户外组织如井喷般涌现。但其中不少都没有经过工商注册,领队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这都给户外活动参与者埋下了安全隐患。对于自然条件尤其恶劣的“无人区”探险来说,对户外组织的要求标准更高更严格,这没有毛病。
当然,有必要提醒的是,一些游客或团体进入“无人区”,可能是前期功课不足、路况不熟,不慎误入。这就提醒,一方面,游客出行前要对路线进行深入全面研判,密切关注天气与交通状况,切实保障旅行安全;另一方面,地方应急、文旅、生态等部门要强化协作,加强监管与引导,设置醒目路标,提升游客安全意识,防止游客闯入危险地带。
此前发生的多个生命悲剧表明,“无人区”及自然生态保护区,远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浪漫和神秘。大自然变幻莫测,山区环境恶劣,随时随地出现风险,每个游客及旅行团都要深刻认识到这类地区的极端危险性,切莫仅凭一腔热血与好奇,就盲目向危险进发。
从这个角度而言,对青海文旅厅的多番提醒,绝非可以等闲视之。这个黄金周,每个人都能乘兴出游,安全回家,是所有人共同的祈盼。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王言虎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王心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