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叨叨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山西省教育厅  ·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参加2025年寒假教师研 ... ·  2 天前  
山西省教育厅  ·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参加2025年寒假教师研 ... ·  2 天前  
青海教育  ·  AI时代,如何做不可替代的智慧教师? ·  2 天前  
青海教育  ·  AI时代,如何做不可替代的智慧教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叨叨魅

不是反思的反思

叨叨魅  · 简书  ·  · 2019-05-29 16:12

正文

上完一节课,照例是需要反思的。一般来说,可以反思教学设计、反思课堂上教学流程的推进、反思课堂的生成、自己的评价、再教设想等等。但是,昨天那节《伟大的悲剧》,却上得让我不知从何说起。

不说上完课之后,就是当时在课堂上,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在做什么。站在上边,我自己的大脑是呆滞的,一片空白。以前也上过课,但不至于紧张到这种程度,现在想想,因为那时的自己是太无知了,无知者无畏,所以,没有多少紧张的情绪,即便有,也是在开课后几分钟内就迅速化解掉了。然而昨天的四十分钟,我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之中,思维停滞,语无伦次,口不择言。用一句话来说自己的感受:简直糟糕透了!

以前无知,上课永远都是凭个人喜好,跟着感觉走,不知道对课的要求在哪里,所以与其说感觉不差,不如说没有感觉。现在,最起码知道备课是要看课标、备单元、要照顾课文内容在教材中的前后勾连等,知道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终极旨归……这时,就慢慢地明白,自己以前的教学是有多么地不靠谱,自己在教学上的驾驭能力是有多么地弱。而一旦有了这种意识,再上讲台,必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伟大的悲剧》我要上的是第二课时,教学任务是承接第一课时,要通过学生的朗读,继续在文字中品人物的伟大,同时初步学习传记文学的特点,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传记文学的学习开一个简单的头。这就要求我要改变以往上课的习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披文入情,而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品读感悟,将思想感情强塞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于我而言,着实是一场极大的挑战:从备课到磨课再到上课,让我又一次清晰地意识到:一定要注重平日的教学细节,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教学靠的是积淀出来的功力,与临场发挥无关。

就昨天的课而言,要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文字中感悟人物的伟大,但因为自己以前的教学中基本是将朗读放在角落里不正视的,虽说近期意识到了,但短期的学习训练是没有多少成效的。所以,昨天的课堂,我的这一弱项暴露无遗,压根儿不会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这一点,我必须要向以执教第一课时的徐老师为代表的小学语文老师们学习。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打破学段壁垒,关注中小衔接”,近期我自己也听了很多小学的语文课,真切地感受到中小学语文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学习,的确非常必要,对于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语文学习的顺利过渡很有帮助。

再者,平日的一些习惯,其实更准确地应该叫不良教学习惯,亦可称为毛病,真是积习难改。昨天上课之前,给自己叮嘱很多遍:不要重复学生的答案!不要重复学生的答案!一定不要重复学生的答案!然而,课堂上,我不止一次在重复……究其因,就是自己平日不注重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评价,随口一说或者压根儿不说,所以到了正式场合就语言极度匮乏,只能去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学生的说法。同时,就更不用提应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的能力了。前一天晚上调整方案时,我就想到万一有学生把斯科特临终前的日记先提出来了怎么办,后来想想,觉得不可能。一是这个日记太短了,容易被忽略,二是它处于文章的结尾了,不一定会被学生重视。结果,到了课堂上,还就真有一个学生先把这则日记提出来了,我瞬间不会接了,只能一带而过。所以,课前的预设,万不可掉以轻心。教学的智慧,只能靠日积月累。

再来说一下关于文本的解读。自从自己慢慢开始看到语文教学的正途之后,就意识到语文教师,切不可做教参的搬运工,对于文本,一定要认真研读,深入思考。对于《伟大的悲剧》,我在以前的教学中从来就没有认真审视过这篇课文,甚至在看到统编教材里还保留着这个课文的时候,不明所以,有些郁闷。这次拿到课题后,我真的很头大,问了好几个身边的同事,她们高度一致地惊诧:“这个课文有啥好上的?我半节课就搞定了,你们竟然要上三个课时!”甚至有一个老师打趣说:“你要上《伟大的悲剧》——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悲剧!”然而,我经过硬着头皮备课、逐字分析解读后发现,其实文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在文中第四次引用日记原文时引了一句话“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了”,这里,斯科特为什么要将自己苦苦追寻、不惜为之付出生命代价的事业称为“戏”呢?类似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老师深入思考了,也就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做思考,在对字词解读中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