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新闻联播、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湖南日报等
图源:澎湃新闻
明阳山下
人们手捧鲜花排起长队
赶来送袁老最后一程
七旬老人周秀英一家五口
赶来送别袁老
老人说
“没有他
我们家种的粮食就没有这么多
我们农民就没有这么好的日子”
说话间,老人红了眼眶
不能到达现场的各地网友
通过花店、长沙市民、外卖员们
代替送出鲜花
表达对袁老的悼念
禾下乘凉梦,仓满无饥恐
粒粒皆辛苦,后辈不敢忘
今天,我们一起送别袁老
这是1975年11月,袁隆平(右三)和同事李必湖(右一)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组成科研协作组,开展群众科学实验,成功地育成了杂交水稻。孙忠靖摄(新华社)
1978年3月21日,全国科学大会上,湖南省代表袁隆平在小组会上发言。刘少山摄
(新华社)
湖南省农业科技人员袁隆平(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右)、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孙忠靖摄(新华社1976年发)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学家袁隆平(左三)和国际杂交水稻育种培训班学员一起参观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高光效育种技术。王平摄(新华社1980年10月3日发)
1980年10月,我国第一个研究杂交水稻的育种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左二),经过10多年刻苦的研究实验,在有关科研单位的协作下,攻克了制种关,使杂交水稻的研究获得全面成功,为水稻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王平摄
(新华社)
蔡国胜摄。(新华社1994年7月16日发
)
袁隆平教授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结实情况。殷菊生摄 (
新华社
)
2003年10月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湖南湘潭县泉塘子乡的一个超级杂交稻示范田里。 丁文杰摄(新华社)
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2007年5月10日摄)。赵众志摄(新华社)
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院士在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测产现场进行视频连线。陈泽国摄(新华社)
2012年1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右)为袁隆平(左)颁发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表彰他在热带农业发展领域的贡献。(新华社)
大家写给袁隆平院士的书信
字字动人:
“听着您故事的孩童长大了
我们会顶起国家的未来”
“我们会继续努力
做到‘医食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