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硕博一线
最新热点资讯,重磅学术进展,免费干货神器,趣味深度好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度房苏州  ·  马上,苏州家装补贴即将重启! ·  3 天前  
独立出海联合体  ·  《幻兽帕鲁》全平台玩家已经超过了3200万人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硕博一线

刚刚,2024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硕博一线  · 公众号  ·  · 2024-10-07 17:49

正文


刚刚(北京时间10月7日17时35分),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美国科学家维克多·R·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 和 加里·布鲁斯·鲁夫昆 ( Gary Bruce Ruvkun) , 以表彰他们发现 microRNA 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维克多·R·安布罗斯(Victor R. Ambros,1953 年出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是一位美国发育生物学家,他发现了第一个已知的微小 RNA (miRNA)。他是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市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教授。
加里·布鲁斯·鲁夫昆 ( Gary Bruce Ruvkun) 是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也是波士顿哈佛医学院的遗传学教授。
他们将共享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745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诺贝尔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全球科学界最崇高的奖项之一,由瑞典科学家、企业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在1895年通过遗嘱设立,旨在表彰那些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科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自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该奖见证了无数生命科学和医学的突破性成果,并成为全球瞩目的科学盛事。根据诺贝尔的遗嘱, 诺贝尔奖最初的五个奖项(化学奖,物理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经济学奖在1968年加入) 由不同的机构负责评选和颁发。在多年组织协调下形成的颁奖顺序传统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十月的第一个星期、在所有奖项中第一个揭晓,拉开“诺奖月”的帷幕。

从1901年到2023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颁发了114次。 没有颁发的9年分别是1915、1916、1917、1918、1921、1925、1940、1941、1942年。

从1901年至2023年,共227人获奖。 112次颁奖中,40次为单独获奖者,35 次为2人共享,39次为3人共享。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匈牙利-美国生物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和美国科学家德鲁·韦斯曼,以表彰他们在mRNA疫苗方面做出的贡献。去年,诺贝尔奖的奖金增加了100万瑞典克朗,达到1100万瑞典克朗,两位科学家共享这1100万瑞典克朗。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古遗传学家斯万特·佩博,表彰他在人类演化以及已灭绝的人类基因组研究上做出的贡献 ,他独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

近十年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呈现多样化趋势,涵盖各个子学科,包括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其中,基础研究占多数,也有重大临床成果获奖。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发展历史中,诸多研究深刻影响了临床医学的实践,为人类攻克疾病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最年轻和最年长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最年轻的获奖者是加拿大科学家弗雷德里克·班廷(Frederick G. Banting),1923年因“发现胰岛素”获奖,时年32岁。

最年长的获奖者是美国科学家佩顿·劳斯(Peyton Rous),1966年因“发现肿瘤诱导病毒”获奖,时年87岁。

女性获奖者

222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有13位女性。 分别是1947年的Gerty Cori,1977年的Rosalyn Yalow,1983年的Barbara McClintock,1986年的Rita Levi-Montalcini,1988年的Gertrude B. Elion,1995年的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2004年的Linda B. Buck,2008年的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2009年的Elizabeth H. Blackburn和Carol W. Greider,2014年的May-Britt Moser,2015年的屠呦呦,以及2023年的 考里科·卡塔林(Karikó Katalin)

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屠呦呦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成为国内第一个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获得者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女性。她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30年年底,名字源于《诗经》中“呦呦鹿鸣”的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1955年毕业后,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

1967年5月23日,针对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性,全世界100多个国家2亿多疟疾患者面临无药可治的局面,死亡率急剧增高的情况,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523项目”正式启动。

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她领导的研究小组从系统收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和名老中医经验入手,汇集了2000多种方药,从中筛选出200多种供研究,最后找出了青蒿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