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了无肠目生物与共生藻类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再生过程。无肠目生物在被切成两半时能够分裂成多个新生变体,这一过程中调控体内藻类的基因活动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研究还发现宿主细胞能直接调控藻类细胞的活动,共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修复珊瑚与藻类之间的相互作用。
无肠目生物体型不定,没有消化管,内部器官自由漂浮。它们与藻类维持着共生关系,藻类提供能量,无肠目生物提供安全的生活空间。
在再生过程中,宿主细胞直接调控藻类细胞的活动,这可能有助于宿主系统的利益。研究宿主对藻类共生体的调节机制有助于修复珊瑚与藻类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研究对珊瑚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了解宿主和共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有助于调控珊瑚内部的藻类,从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图片来源:Pixabay
撰文 | 罗希尼·苏布拉马尼亚姆(Rohini Subrahmanyam)
翻译 | 李承泽
乍眼一看,小小的无肠目生物的结构似乎十分简单。它们体型不定,甚至没有消化管,只有为数不多的内部器官在身体中自由漂浮着。
部分无肠目生物体内寄宿着能光合作用的藻类,两种生物维持着典型的共生关系:
藻类提供能量,作为交换,无肠目生物则提供安全的生活空间
。不仅如此,这些无肠目生物还有一样绝活——
如果被切成两半,它们能够分裂成3个(而非两个)新生的自身变体
。首先,头的部分会长出一条新尾巴;接着,尾巴的那一半会长出两个头,就像九头蛇一样,进而分裂成两个独立的个体。
最近,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研究发现,
在如此极限的再生过程中,无肠目生物还会调控体内藻类的基因活动
。这个发现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因为许多种类的珊瑚也依赖于共生的藻类,然而如今不断变暖的海洋正迫使藻类离开宿主,导致珊瑚白化,有时甚至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崩溃。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发育生物学家王浡(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及其团队发现,如果他们故意让无肠目生物受伤,随着它开始分裂再生,其中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会降低。但与此同时,
藻类光合作用的基因却变得更加活跃,可能弥补了效率的缺口
。实验结果表明,无肠目生物体内名为“
runt
”的基因会被激活以协助再生,它可能会表达一种促使藻类启动特定基因的蛋白质。王浡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宿主细胞直接调控藻类细胞的活动,可能是为了宿主系统的利益。藻类的光合作用能被宿主的再生过程调控,这是最让我们感到震惊的事。”
郑诣先是美国卡内基科学研究所(Carnegie Science)的一名发育生物学家,她研究珊瑚-藻类的共生机制。她表示:“由于人们对动物的兴趣大于藻类,所以许多研究都倾向于从动物的角度来研究共生关系。这项研究的优点在于
,它将关注点放在了共生体——藻类的响应上,将藻类的响应与宿主的再生过程直接联系了起来
。”
王浡谈道,由于环境压力,珊瑚与藻类之间的共生关系曾被破坏。研究宿主对藻类共生体的调节机制,有助于研究人员调控珊瑚内部的藻类,进而有望修复珊瑚与藻类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这些对无肠目生物有益的藻类如何反过来控制宿主的行为也让王浡感到好奇。例如,无肠目生物通常畏光,藻类却能使它偶尔像太阳能电池板一样摊开身体,让寄居的藻类暴露在阳光之下。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
如需转载,请在“环球科学”后台回复“转载”,还可通过公众号菜单、发送邮件到[email protected]与我们取得联系。
相关内容禁止用于营销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