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会故事 第 2 期
民谣与诗同学会的真实故事
1、
儿时起,村里就有一个“糊弄”大爷,拿着烟斗坐在家门口的马扎上,夕阳将他的胡须照得金黄。年老让他的目光变得空洞,大黄狗蹲在他的身旁,偶尔抬起眼皮看看过路的行人。
“糊弄”大爷本性孙,18岁从戎成为一名海军,两年后光荣退伍。回到村中,没人知道这两年他在军舰上的经历,只知道“糊弄”大爷除了水性精湛外,还将弹弓玩得纯熟。
“糊弄”大爷有个绝技——同时射出两枚石子,打中两只麻雀,几乎弹无虚发。十一、二岁的我们,会拎着弹弓在街里游荡,遇鸡“杀”鸡,见鸟打鸟,“糊弄”大爷一度被我们奉为传奇。
但我们每次想找“糊弄”大爷学习打弹弓,他都会拿出更好玩的东西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并告诫我们弹弓危险。
“糊弄”大爷的这个“糊弄”并不含有“欺骗”和“应付”之意,而是实打实的褒义词。
“糊弄”大爷头脑灵活,动手能力超强,凡是他想制作的工具,基本没有失败的。只是因为生产条件所限,“糊弄”大爷又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生产出的工具无论在外形还是科学性上都不占优势,但在落后的村子里,这些工具足以成为提高劳动效率的法宝。
因此,村里人称赞他:“嘿,什么家伙什儿都能给‘糊弄’出来”。时间一长,这个外号便代替了孙大爷。
“糊弄”大爷喜欢开玩笑,从没有见他生过气。他家房子的后院种满了各种蔬菜和水果,科学套种,放到如今就是简易的采摘园。每到收获的季节,“糊弄”大爷就会把好吃的水果分给我们。
他特别喜欢笑着点播我们,那次“糊弄”大爷把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李子递给我们尝鲜,说:“这水果跟人一样,活在阳光下,才会从里到外好看。”年幼的我们自然没有完全听懂,也不知道“糊弄”大爷的这句话是说给我们,还是在警示自己,如今想来,意义颇深。
2、
“糊弄”大爷终身未娶,除了因为个性比较“顽皮”以外,据说还有个故事。
有位陆家的姑娘看中了“糊弄”大爷,但是陆家的母亲觉得“糊弄”大爷成天举着个弹弓,有些游手好闲,而且自己种的蔬菜瓜果全部分发给村民,似乎有些不会过日子。
尽管如此,陆家母亲还是托媒人将自己的意思转达给“糊弄”大爷,只要盖起新房,并拿出2000彩礼,就将闺女嫁给他。
对于一个靠土地吃饭的人来说,挣钱确实太难了。但是显然”糊弄”大爷还是喜欢陆家姑娘的,他开始认真了。
1998年,中国出现了特大洪水,冲毁房屋无数,“糊弄”大爷的心里也发了大水,浇灭了奋斗之火。
一向聪明的“糊弄”大爷,由于赚钱心切,轻信了报纸上的致富手段,轻易将苦苦攒下的1000元钱倾数寄出,接下来便是苦苦等待。一个平淡无奇的午后,“糊弄”大爷收到了回信——一个白色的信封。
作为快速摆脱贫穷的唯一希望,“糊弄”大爷如获至宝,虔诚地将信封捧在手里,小心翼翼地撕开,当年赵云打开诸葛丞相的锦囊时,那种期待应该也不过如此。然而,赵云确实得到了妙计,“糊弄”大爷却只得到了三个字——“跟我学!”
两年的军旅生涯,加之淳朴民风的长久熏陶,让“糊弄”大爷没有利令智昏,用1000元买来的纸条点了支烟,随风飘散。
鞭炮齐鸣的早晨,陆姑娘出嫁了,“糊弄”大爷没有雄姿英发,更没有羽扇纶巾,而是扔掉了跟随自己多年的弹弓,笑容没变,但心已冷。
3、
同年年底,“糊弄”大爷像变魔术一样从家里搬出一台“人力播种机”,对于狭小空间小规模生产,简直是台神器。
据说,村里几乎每家饭桌上吃到的农产品,都有“糊弄”大爷这台机器贡献的力量。
有人统计过,“糊弄”大爷发明了不下20种劳动工具,虽然不具备科学标准,但足以让农民省下不少汗水。
如今,农民渐渐离开了土地,也不再需要“糊弄”大爷的工具。他坐在街口,坐在自己制作的马扎上,再也没有了“糊弄”的力气。
大黄也格外老了,趴坐在糊弄大爷脚边,甚至懒得抬起眼皮看路人一眼。
周围林立的楼房,将大爷颓败的后院映衬得凄凉。
这么多年过去,“糊弄”大爷依然孑然一身,因为喜爱孩子们,年迈的脸上始终挂着慈爱的笑容。每天小学放学后,糊弄大爷家里始终有一堆孩子玩闹,竟胜似儿孙绕膝。
— END —
关注民谣与诗
遇见,相似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