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交易产业难以快速爆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数据交易本身的特殊性。
数据是可以无限次复制的电子信息,是一种特殊商品,并不能简单套用现实中的实物交易规则,数据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确权、数据回溯、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合法性保障等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其中,数据确权最为棘手。在法律专家看来,数据确权是个新兴法律课题,挑战巨大。例如,数据的采集、加工、控制、利用、交易等环节可能有多个参与方,什么情况下什么类型的参与方可以获得数据的权利,所拥有的权利中哪些是排他性的权利(即绝对禁止他人抄袭和模仿的)等,每一步设计都关系到多种利益的博弈和平衡,在实践中尚无形成共识和惯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告诉《财经》记者,数据确权不是不可以,但是在制度设计上还需要考虑大量的细节和配套性制度,而这些配套制度执行起来很可能成本过高,反而阻碍了数据交易产业的发展,因此,目前并不是法律介入的好时机。
除去数据交易本身的技术性难题,多位行业人士表示,精准营销和金融风控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大数据应用场景,用户主要是一些互联网征信公司,而这些公司目前需要的服务主要是简单的“三要素验真”(姓名、身份证、电话号码)。
但大数据的价值绝非只是用于验真,且若论验真,数据黑产从业者 “更有竞争力”,因为他们直接出售包含身份证、电话号码的用户数据。
从业者普遍希望手里的大数据能更加高级地变现。对此,行业共识是大数据必须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必须“大数据+行业”,例如,基于海量用户用电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负荷预测、智能用电调度等。
而且,数据的开放程度远远不够,导致市面上合法流通的数据品类和数量有限,玩家们难以施展拳脚。
多位大数据从业人士向《财经》记者反映,数据主要掌握在政府和几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手里,并未完全开放出来,但这一工作只能靠政府由上至下推动。
“大型互联网公司自己就能形成数据闭环,他们更希望是打包成数据产品和服务卖出,比单纯买卖数据更值钱,也更能避免法律风险。”中商数据副总裁李静雅告诉《财经》记者。
但论起数据的全面性、精准性和价值高低,互联网公司其实比不上政府。可政府数据并不开放,目前仅放出一些价值不高的统计型数据。
况且,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尚未完全打通。
一位大数据交易所副总裁向《财经》记者说,政府推动数据开放的激励不足、价值变现的动力不足。
法律方面的主要进展是《网络安全法》的出炉。该法明确了“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原则,确立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跨境流动的一般规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数据主权制度,同时,《网络安全法》对个人隐私数据保护也做了明确规定。
但多数行业人士认为目前缺失指导性细则,未对界定模糊的地带给出明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