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张投资笔记
爱喝酒及写字,信奉长期主义,热衷细水长流赚小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厚朴中医  ·  艾灸还用花钱学? ·  2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筑基十一期招生开启——学习中医、厚朴筑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张投资笔记

中医馆怎么办?

老张投资笔记  · 公众号  · 中医  · 2024-11-23 21:3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对中医馆面对疫情冲击的建议,总结了四个关键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医馆应改变命名方式。

避免使用过于医院化的名字,应起一个与健康相关的名字,吸引有健康意识的人群。

关键观点2: 中医馆应提供标准化的产品。

除了理疗服务外,还可以销售如颈椎枕理疗、养生汤、艾草等标准化的产品,扩大收入来源。

关键观点3: 中医服务应专业化、细分化和IP化。

中医馆应开设细分服务,如专门的气血调理等,打造特色,成为IP化的服务平台。

关键观点4: 中医馆需要建立流量产品。

利用颈椎推拿等受欢迎的服务作为流量产品吸引客流,并利用终身会员制等模式提升顾客终身价值。


正文



今天来某中医馆做理疗,医生居然说我最近气色很好,难得的一次“没啥大问题” (对的,我原来每次来经常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好奇怪,我最近连续几天喝酒到凌晨4、5点了,身体应该很虚才对。


我们认识很多年了,我一直在他这里做“保养”,所以虽然平时不怎么锻炼、作息也不怎么规律,但因为一直做“保养”,身体还行。


我就问他,最近生意怎么样?


他说:“ 生意受到影响并不是太大,但幸亏他们大部分都是熟客,大部分都有充值,所以现金流没出现大问题,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其实,随着国家“中医”战略的实施,未来“中医馆”可能会像美容SPA一样地“普及”,而且国内美容连锁第二品牌奈瑞儿50%的业务也已经是大健康了。


中医馆,绝对未来可期。


那么,中医馆面对疫情的冲击,该怎么办呢?


我有几个建议:


1)名字不要太“医院化”。


我看到很多人遇到身体问题才来中医馆做调理,这样受众群就很窄,应该起一个很大健康的名字,而非医院的感觉,让有健康意识的人都愿意进来。


我记得丁香医生原来做得特别专业,都是医生讲给“病人”的内容,用户很快到了天花板,但丁香园开始定位于“大健康”的知识普及:


  • 非常消费者的语言 来和用户、读者沟通的时候;

  • 用户面 一下就广了。


用户基数从几百万立即疯涨到几千万、甚至过亿。


权健就是被丁香园揭发的。


所以现在丁香园已经成了非常大的健康门户,以及健康商品商城,据说销量很不错。


其实中医馆面临的问题也一样,就是千万别面向那些已经有问题的“病人”,而是有健康意识的大多数人。


中医,治未病,理应针对所有人。


2)除了卖理疗服务之外,还应该卖标准化的“产品”。


比如可以是颈椎枕理疗,比如养生汤,比如艾草等等,不要什么都依赖于人,依赖于人的生意都做不大。


其实中医馆里面卖一些汤品一点也不违和,要知道广东这边煲汤是一大风俗,接受度非常高。


注意,是煲汤,而不是煲中药。


一份好的煲汤可以卖到20~80/份,利润非常高。


谁说大家就不能去中医馆点“汤”的外卖呢?


甚至可以卖搭配好的原材料(像包中药一样包汤品原材料)也行,回到家自己煲一两个小时,我相信会大受欢迎。


而且中医馆对于卖汤品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背书,当然,前提是:不要有中草药的味道,而且要好喝,真的养生。



如果你是开中医馆的,想自己卖汤品但自己不专业,广东的完全可以和“山泉公馆”(很多明星像周星驰都来喝)合作,我认识他们吴总,很快也会在十英尺早餐柜售卖。


3)中医服务可以更加专业化、细分、IP化。


你看,现在有专门修脚的,有专门采耳的,有专门只做颈椎按摩的,有专门做正骨的,大家都越来越专业化。


否则,你一个中医馆,人家不知道你的特色是啥,是艾灸、推拿还是正骨?


个人认为中医馆很多细分品类都有机会。


比如我这个医师朋友,就是专门调气血的,经常帮我调气血、活经络,我和他开玩笑:你完全可以把自己打造成中国最有名的“气血师傅”,因为太专业的名词大家不一定听得懂,但说起气血谁都懂。


谁想通气血,都愿意找你。


你也可以开辟一个所谓的“新品类”,对,是基于用户需求的全新品类,而非专业划分。


这样,就有机会成为一个IP。


设想一下,如果你的中医馆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各种各样的IP,那么,生意想不火都不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