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某中医馆做理疗,医生居然说我最近气色很好,难得的一次“没啥大问题”(对的,我原来每次来经常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好奇怪,我最近连续几天喝酒到凌晨4、5点了,身体应该很虚才对。
我们认识很多年了,我一直在他这里做“保养”,所以虽然平时不怎么锻炼、作息也不怎么规律,但因为一直做“保养”,身体还行。
我就问他,最近生意怎么样?
他说:“生意受到影响并不是太大,但幸亏他们大部分都是熟客,大部分都有充值,所以现金流没出现大问题,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其实,随着国家“中医”战略的实施,未来“中医馆”可能会像美容SPA一样地“普及”,而且国内美容连锁第二品牌奈瑞儿50%的业务也已经是大健康了。
中医馆,绝对未来可期。
那么,中医馆面对疫情的冲击,该怎么办呢?
我有几个建议:
1)名字不要太“医院化”。
我看到很多人遇到身体问题才来中医馆做调理,这样受众群就很窄,应该起一个很大健康的名字,而非医院的感觉,让有健康意识的人都愿意进来。
我记得丁香医生原来做得特别专业,都是医生讲给“病人”的内容,用户很快到了天花板,但丁香园开始定位于“大健康”的知识普及:
用非常消费者的语言来和用户、读者沟通的时候;
用户面一下就广了。
用户基数从几百万立即疯涨到几千万、甚至过亿。
权健就是被丁香园揭发的。
所以现在丁香园已经成了非常大的健康门户,以及健康商品商城,据说销量很不错。
其实中医馆面临的问题也一样,就是千万别面向那些已经有问题的“病人”,而是有健康意识的大多数人。
中医,治未病,理应针对所有人。
2)除了卖理疗服务之外,还应该卖标准化的“产品”。
比如可以是颈椎枕理疗,比如养生汤,比如艾草等等,不要什么都依赖于人,依赖于人的生意都做不大。
其实中医馆里面卖一些汤品一点也不违和,要知道广东这边煲汤是一大风俗,接受度非常高。
注意,是煲汤,而不是煲中药。
一份好的煲汤可以卖到20~80/份,利润非常高。
谁说大家就不能去中医馆点“汤”的外卖呢?
甚至可以卖搭配好的原材料(像包中药一样包汤品原材料)也行,回到家自己煲一两个小时,我相信会大受欢迎。
而且中医馆对于卖汤品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背书,当然,前提是:不要有中草药的味道,而且要好喝,真的养生。
如果你是开中医馆的,想自己卖汤品但自己不专业,广东的完全可以和“山泉公馆”(很多明星像周星驰都来喝)合作,我认识他们吴总,很快也会在十英尺早餐柜售卖。
3)中医服务可以更加专业化、细分、IP化。
你看,现在有专门修脚的,有专门采耳的,有专门只做颈椎按摩的,有专门做正骨的,大家都越来越专业化。
否则,你一个中医馆,人家不知道你的特色是啥,是艾灸、推拿还是正骨?
个人认为中医馆很多细分品类都有机会。
比如我这个医师朋友,就是专门调气血的,经常帮我调气血、活经络,我和他开玩笑:你完全可以把自己打造成中国最有名的“气血师傅”,因为太专业的名词大家不一定听得懂,但说起气血谁都懂。
谁想通气血,都愿意找你。
你也可以开辟一个所谓的“新品类”,对,是基于用户需求的全新品类,而非专业划分。
这样,就有机会成为一个IP。
设想一下,如果你的中医馆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各种各样的IP,那么,生意想不火都不行。
4)最后一个建议,你要有“流量”产品。
几乎所有中医馆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流问题,因为没有足够的客流,导致很多生意难以为继,疫情期间更是如此。
成都有一个品牌叫做常乐,大家可以关注下,人家做理疗的,但是靠足浴起家,中国的足浴及洗脚文化太普及了,几乎不需要教育,就像理发一样,快成了很多人的“刚需”。
长沙还号称“足都”,即大家谈事聊天最喜欢去的地方竟然是“足浴店”,就连沈阳号称“浴都”,一般人谈事都喜欢去澡堂子(人家的澡堂子可是五星级的)。
对于大部分中医馆而言,我个人认为,颈椎推拿就是一个流量产品,受众面广,技术难度不大,体验好,费用也不高,值得拿出来引流。
中医馆,相对于其它行业而言,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一旦技术好,就很容易和顾客成为一生的朋友,即顾客的终身价值大。健康管理是一辈子的事,如果你比顾客还了解他的身体和健康,并能调理好,他就可能是你一辈子的顾客。
所以,终身会员制是一个非常适合中医馆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