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新能源板块在前几年一直是热议话题,风、光、电、储基本都有过曾经的辉煌,而到了这两年,虽然行业增速依然表现不错,但在估值层面却长期处于底部。
市场一直在寻找新能源板块有潜力的新赛道,氢能就是其中之一。从去年开始,氢能关注度明显提升,近期有关部门还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这也意味着行业定位更加清晰。
这篇文章,老裘团队就和大家分享下对于氢能板块的最新观点。
首先,简单介绍下氢能在全球能源中的现状。
根据能源署统计:一方面,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去年已经达到了368亿吨,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全球煤炭、原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探明储量增速在逐年放缓。
也就是说,全球能源需求还在不断提升,而能源供给增速在边际下降,出现了供需缺口。
再从节能减排角度,全球温室气体从1970年以来增长近90%,其中有70%是化石能源所导致,减少这些能源排放就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能源供需不平衡,化石能源对节能减排又有负面作用,那自然就想到使用绿色可再生能源。
同时,氢能相比传统化石能源,在很多指标上都有绝对优势。
比如氢能的单位质量热值能达到120-140MJ/kg,是原油和汽油的3倍、是煤的4倍,热值越高就说明能产生更多热量,效率更高。
再比如大家应该对氢气燃烧反应方程式有些印象,H2+O2→H2O,燃烧产物只有水,非常清洁,不像其他化石燃料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基于以上能源背景以及氢能优势,全球各地区都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氢能发展规划以及战略路线图,把氢能拔到了比较高的战略地位。
其次,重点分享氢能产业链情况。
整个氢能产业链还是比较顺畅的,上游制氢、中游储运、下游应用,每个环节都值得具体展开聊一下。
1)上游制氢
根据制备源头不同,制氢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其中灰氢就是用化石能源来制造氢气,这个过程会排放二氧化碳,绿氢几乎没有污染,最常见的就是电解水制氢,而蓝氢就基于两者之间,被提到得不多。
目前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煤制氢和化工制氢都占据着大头,灰氢和蓝氢合计能达到80%-90%,绿氢尤其是电解水制氢,占比可能只有2%左右,比例非常低。
这就意味着,随着各地区规划落地,绿氢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电解水制氢如果要再细分,还能够分为四类,分别是碱性电解槽、质子交换膜PEM、固体氧化物SOEC、阴离子膜AEM等等。这块专业度比较高,大家只要记住,目前最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的是碱性电解槽就行,大概能占到70%,隆基和阳光都是这个路线。
往后看,既然绿氢在节能减排方面有很大优势,那想要实现大规模发展,最关键就是要解决降本问题。
相比于蓝氢和灰氢,绿氢的降本路径就是电耗。通过简单计算得出,当电价降到2毛五(每kWh)的时候,绿氢就能比蓝氢便宜,当电价再降到1毛五的时候,绿氢就能比灰氢更便宜。
考虑到电价下降趋势比较明确,那绿氢取代其他制氢方式就是早晚的事情。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期,到2025年电解水制氢就能爆发式增长,到2030年就能实现基本替代。
2)中游储运
氢能储运和其他能源有点类似,相信兄弟姐妹们肯定听过西气东输或西电东输,氢能也是一样,用氢基本在东部,但西部产氢占比很高(大概是1/4),就需要把这些氢能运输过来。
运输方式大概分为几类:一是长管拖车,采用气态储氢方式;二是槽罐拖车,采用液态或高压气态方式;三是管道运输,主要是用于长距离气态运输。
目前最成熟的就是气态储氢,包括在氢燃料电池车上,用的就是储氢瓶模式,只不过往后储氢瓶的压力会不断增强,从现在30-45兆帕慢慢提升到70兆帕。
液态储氢其实也不错,原理很简单,就是把氢气液化后放到低温绝热的容器里。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液化时候会有能耗,相当于浪费了一部分氢能,所以一般只有在大规模运输时候才有些成本优势。
管道运输刚有点雏形,今年国内相关部门在逐步出台规划,可能会先做一些西氢东输的示范项目。管道一期运力大概是每年10万吨,并且预留了5倍以上的远期提升潜力,做成后成本能下降80%以上,还是值得期待的。
3)下游应用
如果按大类来分,用氢环节其实就两块,工业领域和交通领域。
工业领域方面,2021年全球氢能需求大概是9400万吨,其中炼油及其他工业化工领域应用就能占到95%以上,需求非常饱满。
交通领域方面,燃料电池汽车就是典型代表。国内这块做得还算相对较早,比如2021年时候就选取过五个城市群,作为燃料电池车的示范推广,再比如去年冬奥会,整个场馆用车就都是燃料电池汽车。
这里主要探讨交通领域,相比锂电,氢能最大优势就是低温环境和补能速度。
不像锂电有低温容量衰减的困扰,在北方地区续航都要打折扣,氢能在极寒天气下依然能把热量保持得很好;不像电动车要充好几个小时,哪怕快充都要10分钟,加氢和加油时间差不多,补能速度很快。
当然,氢能劣势也很明显,就是成本和基础设施。一方面,氢能成本还没有降到比充电更划算;另一方面,建个充电桩很容易,但建个加氢站还是要费些周章的。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已经在提速建设加氢站。去年年底数量突破了300座,同比增长30%,今年地方政府层面还在不断出台相关措施,包括头部企业比如中石化和中石油,也把建设加氢站写进了“十四五”规划。
至于成本方面,其实就是规模效应。现在国内燃料汽车每年就1万辆不到,而电动车每年有900万辆,不具备可比性,等到商用车慢慢采用氢能后,相信就能看到成本下降的正向循环。
最后,梳理下国内氢能产业聚集情况,以及潜在的投资方向。
从产业角度来讲,各个地区都会发挥自己的能源领域优势,目前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四大氢能产业集聚区,分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以及川渝鄂地区。
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相对走得更快一些,像广东和佛山等地,在制氢、燃料电池汽车、电堆系统等各方面都有相应布局。
从企业角度来讲,国内氢能龙头还是比较集中的。上游制氢龙头主要有隆基绿能、阳光电源、华电重工、升辉科技等;中游储运龙头主要有京城股份、纽威股份、石化机械等;下游应用龙头主要有亿华通、大洋电机等。
考虑氢能还处于刚起步阶段,结合产业集聚区布局,可能在上游电解质制氢和下游燃料电池应用端会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好了,今天文章就先到这里了。氢能是这两年关注度比较高的赛道,这篇文章将氢能产业链做了比较详细的梳理,希望能有所帮助。
如果兄弟姐妹们还有想进一步交流的,咱们在留言区里再聊几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