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点评的照片)
(被点评的照片局部放大)
................................
作者提问
尊敬的徐老师,您好!我打小就喜欢摄影,只是一直都是用傻瓜相机拍照。自从去年邮购了您的《一招出牛片》以后,就换了一台单反相机。照样子学着摄影,每天看您分享的摄影技巧,作品点评,已经成为必修课。
这张照片,是去乡下拍葵花时,偶遇的一个场景。一位独居老人(71岁),正在享用她的早餐。见到我们前来,便热情的招呼我们入座。当时看到同是两个女人,一个青春,一个年老;一个热情似火,一个孤苦无依;一个代表城市,一个代表乡村;一只宠物狗,一只小土鸡。对比是那样的鲜明,那样的震撼。我赶紧抓拍下了这个场景。但是回来后期制作以后,发觉我根本没有拍出这个感觉。不知道是拍摄方式方法不对,还是后期制作失败?对我摄影的热情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犹豫很久,决定发给徐老师,请您抽出百忙的时间给予批评和指点!谢谢!!
(别看答案,先想想这张照片有什么不足)
.
.
.
.
.
.
思考一下
.
.
.
.
.
.
.
.....................................
徐晓刚讲评
感谢您的关注。本片对比元素很多了,已经有对比了,为什么没有拍出想要的感觉?因为照片的故事情节瞬间“散”了。老人在看着小狗,小狗很可能在看着镜头,小狗主人在看着被老人挡住的某个东西,多个元素看似呼应,但实际互不关联、呼应,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画面中,即使两个元素的呼应都没有。尤其是小狗盯着镜头方向,让画面有穿帮的感觉,摄影师的活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在发生的故事。就好比一群演员正在演电影,突然其中一个演员看了一眼与故事无关的镜头方向,不是就穿帮了吗?
我曾经写过一个文章《人物该直视镜头吗?》,说过类似问题,就是说人物直视镜头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和摄影师或镜头在交流,如果这个交流有价值、有意义、有意味,那么没问题。如果意义不大、意味不大,那就不能形成新的故事。
怎么解决呢?遇到这样的场景,意识到可能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多拍,注意呼应关系,拍到满意为止,人物、动物越多,表情、眼神就越多变,安静地多拍一会,人物、动物都适应了你的存在,好瞬间极可能就得到了。祝您买了单反之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现在看来,好照片离您真的不远了。
看看下面的佳作,是怎么抓取情节瞬间的,里面的人物、动物是如何呼应的:
畅游信息天地 莫渊 摄
人物很多,其中两个孩子呼应最有趣,不一定每个人物都要互相交流、呼应,但多个人物中,出现了一对呼应,就形成了趣味中心。其他元素作为陪衬,也要与主题有关。呼应中,其实也有了大人与孩子状态的对比。
哥俩 谢益群 摄
人物呼应关系极其明确,故事也在呼应中发生。
奶茶飘香 胡崇武 摄
人物呼应关系极其明确,人物、环境、气氛、器物唯美、典型。
踏雪赶庙会 姚国才 摄
三个人物如果都向前走,不交流,由于服饰特殊,也不错,但有了中间人物的回头呼应,画面活跃了起来,视觉中心也产生了。
后继有人 张宏礼 摄
多个人物中,形成了两组呼应,大人抚摸孩子的头,四个孩子一个大人围成一圈,右边两个孩子正在拉架势摔跤。形成了两个趣味点,其余的人物作为陪衬。
童趣 陈瑞元 摄
孩子之间产生呼应,形成趣味中心,左边的小狗看着孩子,右边的小狗又看着左边的小狗,联系非常紧密。
我前几天还讲过一幅对比的作品,和被点评的照片类似。照片如下:
本片在对比之中,摄影师和模特之间也有了呼应,假如没有摄影师,只有一个摆姿势自拍的美女,重新构图,效果也会很好。那样主要是画面的对比,也可以讲故事。您的照片如果抓不到人物、动物的呼应,只有不同状态、同空间的有意味的对比,也会很好。但是您是按照呼应的情节来拍的,却没有把握好呼应关系,就稍微有点遗憾了。
.......................................
总结
呼应可以讲故事,对比可以讲故事,呼应加对比也可以讲故事。都是技法、妙招,可单用,可混用,看您怎么运用了。
如想多看“摄影讲评”的文章,关注微信公众号“摄影讲评”吧,历史消息里面有300多篇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