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对于上海的小升初和幼升小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摇一代(2020年入学的初中生)将参加中考。这一年标志着民办摇号政策实施后第一届摇一代的中考,使得公办和民办初中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民办学校失去了筛选生源的权力,导致“好学校”和“差学校”的概念变得模糊,学区房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未来升学选择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是否选择体制内或体制外教育,是否准备购买学区房,以及是否考虑民办摇号等。对于2025年的升学趋势,建议家长先选择体制内或体制外教育,再考虑其他因素。
建议家长先选择体制内或体制外教育,再考虑其他因素,如学区房和民办摇号等。
2025.2
文
/
草叔
1、【总章】
2024
年是上海幼升小
&
小升初特别重要的一年——
2024
年摇一代(
2020
年入学初中的学生)参加中考
2024
年的这本上海升学一文通,笔者拖了有段时间,一方面是工作确实比较忙,另一方面是
2024
年这一年的中考,是特别特别重要的,因为是【摇一代参加中考】。
2019
年【民办摇号】政策发布,
2020
年第一届摇号生源入学,这个事情完全颠覆了此前关于【好学校】的逻辑,意味着过去所谓【一二三梯队学校】基本上已经没有参考意义了。
而这届
20
年参加小升初的初代摇号学生在
2024
年中考,从目前搜集看来的结果,基本上印证了之前的推断——“如果没有筛选机制,一个学校不能持续成为【好学校】”,但确实在搜集数据过程当中发现
2024
年中考成绩争议极大,多方数据源基本上都有强烈质疑,笔者会在下文中详细论述,但总体来说,结论和趋势还是比较清晰的,即——
①
【一二三梯队学校】过去所谓“一二三梯队”基本上没有参考意义了,
2019
年新政推出,
2020
年摇一代入学,
2024
年摇一代中考,小学和初中的格局已经被完全重塑
②
【好学校与差学校】小学初中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按平均数来说,比
2019
年以前是缩小的,所谓“好学校与差学校”的概念更多来自于
2019
年以前,已不可参考
③
【学区房】学区房的的概念也被完全重塑了,
2019
年之前的“学区房”现在可能已经不是学区房,
2019
年之前有的不被认为是学区房的,可能反而成为了“学区房”,学区房的定义发生了完全的变化
④
【是否还存在“小学鸡娃”】若一定想“小学鸡娃”,依然有“小升初筛选路径”,但比起
2019
年以前一届
20000
人的筛选(没有通过筛选基本上完蛋),现在一级筛选的人数大概在
1500
人,依然具有这样的路径,但和之前规模已经大不一样。
从
2020
年到
2024
年,笔者基于长期对上海升学的观察,在本篇会对
【公办民办初中——
2024
上海中考公民办格局分析】
【公办民办格局——
2024
上海中考成绩信息搜集指南】
【
2025
年后,依然可以小升初筛选的学校是哪些?】
【学区房——学区房定义变了】,
【中考改革
-
名额分配——对决策影响没那么大】
【
2025
版上海升学选择——需要综合考虑】
【体制内外——完全不同的思路】
【2024民办摇号结果分析】
几个主题,对目前上海小升初
&
幼升小方向和趋势,做一个研判与总结
2、【公办民办初中——
2024
上海中考公民办格局分析】
关于
2024
年上海中考成绩,“
XX
初中具体成绩如何”,是没有可信的数据的(具体情况我们第三章专门分析),但整体来说,
2024
年是“摇一代”(
2020
年民办摇号后第一届小升初学生)中考,所以整个公办民办初中的格局,在
2024
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但这个变化没办法用数据来描述(原因我们在第三章详细论证),只能用推演的形式来描述。
2-1 关于
2024
年中考成绩,各类不同学校的成绩情况,笔者的判断是——
①
【民办名校初中】:
2024
年之前上海所谓【民办名校初中】,在不考虑“小升初筛选”的情况下,平均成绩排位会大幅下降
②
【公办初中】:
上海公办初中成绩会有一些提升,但幅度并不特别大。总体来说分成几种情况:
一.
区位较好的公办初中——“符合【人口流入】【有产业支持】【回迁拆迁少】”的地区,整体中考成绩会有所上升,如
进才实验,静教院,上实东校,建平地杰,前滩华二
等,
二.
人巨多的老牌公办初中——整体中考成绩变化应该不大,大体呈现“考上四校八大的人数较多,但比例较低”,典型的如
建平西校,进才北校,莘松中学
等
三.
之前较差的一些所谓“菜中”公办初中——因为【名额到校】政策的实行,成绩应该也会有所提升,如
六团中学,三灶中学,坦直中学
等,不过这些中学相信很多家长根本不了解
四.
民转公初中——其实只有
张江集团中学
。在目前环境下,张江集团中学,肯定比当年民办时期成绩会变差(因为没有了筛选),但在所有非筛选公办民办中学中,依然是最好的那一批,因为他的区位是最好的。属于绝对成绩下降,但地段班相对成绩提升。
③
【三公学校】:
三公学校中考成绩排位会比
2024
年之前更强,因为
2024
年之前,各个民办初中均有小升初筛选机制,三公的优势没那么突出,
2024
年之后,三公的合法筛选优势会进一步凸显。三公指:
上外附中初中,上实初中,浦外初中。
④
【特殊班级学校】:
少部分初中会有外招筛选的特殊班级,这些学校整体成绩会好,但其实有误导性,即这些学校整体成绩看起来不错,但并不代表你摇号进去或者对口进去成绩会好
————其实在各地看到
XX
学校升学成绩盘点,很大程度上是这些特殊班级贡献的,比如一届里面
10
个班,一个班
40
人,有一个特殊班级(是通过外部【筛选】小升初入学的,不是摇号或对口进来的)和
9
个普通摇号
&
对口班级,然后有
50
个人考上四校八大,在所有初中里面排名前列,但其实其中
35
个来自这
1
个筛选班级(
40
人),然后
15
个来自
9
个非筛选班级(
360
人)。实际上并不是“只要进这个学校就有较大概率上四校八大高中”,比如坊间说法——“市北初和市北理就不是一个学校”。典型的特殊班级,如
市北理,华育
8
班
等。
2-2 “民办一梯队名校”已是过去式,公办民办成绩趋近
笔者以
2022-2024
年的成绩,选取闵行区两所初中,民办的文来中学
(
按
2020
年以前的说法,属于一梯队民办
)
,和公办的交大二附中(目前主要是对口地段生为主)。从
2023-2024
年的变化来看,在
2023
年,民办初中文来中学的市重率还显著强于公办学校交大二附中(
58%
和
36%
),但到
2024
年,实际上民办学校文来中学和公办学校交大二附中的市重率水平就差不多了,笔者根据逻辑的判断是,因为
2024
年摇一代成绩才出一年,且处于模糊阶段,在
2024
年之后,公办的成绩会进一步提升,民办的成绩会进一步下降,但幅度并不会有
23-24
年这么大的变化。
(↑笔者注:关于市重率的数据,整体可信程度并不高,闵行这两所笔者数据来源为某培训机构,这个数据还比较符合逻辑,我们仅做讨论参考)
2019
年之后,民办学校失去的是“筛选掐尖”的权力,这个是最核心的。
这里面还是涉及那个老问题,一个学校之所以被认为是“好学校”,是来自于哪里?其实大部分待升学群体对于学校的认识,是“过去的升学成绩”,乃至“升到好学校的比例”,但这其实是“先置选择”,而不是“后置培养”。
学校并不是化学反应炉,任何扔个学生进去都是“同样比例升到
XX
高中”,学生和学生本身也是不一样的,笔者之前打过这个比方——“篮球队的人平均身高都很高,但你进篮球队并不能长个子”
基础的逻辑是,一个学校的好,体现是“升学成绩好”,但“升学成绩好”,其实是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XX
学校以前升学比例高,可能是因为“他选择的时候就是优选”。
所以不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成为好学校的“成因”,是这样一个公式
一种“倾向性”
+
一种“筛选机制”,而之前民办初中的强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是优中选优的,本身学生倾向性就极强,优质学生本身就集中报考,在从中选择优质的学生中的尖子,学校自然会越来越强。
而
2019
年之后,因为民办学校,失去了“筛选机制”,所以连锁反应下,优质生源也失去了“倾向性”,即:优质生源其实对于确定性要求都很高,如果民办学校变成“随机录取”,且“录取不上很大可能回不到自己对口的热门公办”,那么优质生源对于这种模式,就会产生排斥。所以
2020
年以来,报考民办的优质生源减少,本质上还是对于“确定性”给的溢价。
所以公办学校相对走强,是一个大体的趋势。但也要视不同学校具体情况而定,只是逻辑和大趋势是这样的。
总结:民办初中所谓【一二三梯队】,是过去式了,在
2024
年摇一代中考之后,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差距会趋近,地段好的公办学校成绩会有所提升,并有望超过以前的所谓一梯队民办名校的摇号生源,若有特殊外招班,那也仅是外招班的情况,和摇号生源的成绩基本无关。
2-3 2025
年现行公办民办小升初升学机制
2024
年开始,出现公办民办成绩趋近的原因在于,
2020
年之前所谓“一梯队民办名校”的核心形成机制是【筛选】,生源都抢着去报,民办初中通过神秘考,小五班等形式筛选考试,优中选优,自然学校成绩会强,但这并不代表任何的学生放进这个学校成绩就会提升,因果关系是【筛选带来好成绩,好成绩强化生源基础】,而
2020
年民办摇号以来,民办初中筛选学生的机制基本上被大面上切断,“摇号”代表【随机录取】,随机录取的学生在
2024
年摇一代中考就看出,【学校本身并不能显著拉开成绩太大差距,筛选机制才是成绩的核心成因】。
2025
年现行的小升初升学机制大概有以下几种
——公办初中小学基本以地段对口为主(地缘录取)
——民办初中小学以摇号为绝大部分(随机录取)
——三公和特殊班级外招(留存的筛选机制)
——体制外学校
——其他情况(集团子弟,特殊人才等)
上海小升初各种公办民办学校录取方式
&
成绩特点
&
未来趋势,总结如下表
3、【公办民办格局——
2024
上海中考成绩信息搜集指南】
2024
年的中考,是“摇一代第一届中考”,即【
2020
年入学的学生的中考】,也就是说,此前
20
年,
21,
年,
22
年,
23
年中考的学生,其小升初对应的入学年份是
16
年,
17
年,
18
年,
19
年,在这几年,都是通过“高烈度的筛选”得到的学生,而
2024
年这一年的中考生,小升初入学的年份是
2020
年,也就是民办摇号的第一年。所以
2024
年的上海中考以及对应的【上海初中】格局,是比
20-23
年发生了非常大变化的。
简单的讲——
2024
年中考,民办摇号对学校格局影响的效果才第一次显现,
2024
年以后,上海小学和初中的格局,会和以前完全不同
(其实之前也可以推演,但实际兑现是
2024
年)。
但
2024
年以后,中考成绩的数据,变得更不可知了。
结论:笔者检索了坊间流传的关于
2024
年上海中考的数据信息,判断如下——与【各个初中市重率】,【各个初中
700
分以上的人数】相关的数据,不属实,不可参考。与【名额到校分数线】,【高中各区录取分数线】,【高中自主招生人数】相对属实(也不绝对),可参考性较高。
2024
年上海中考数据:
在实际上中考数据的搜集中,笔者遇到了非常大的问题,因为往年上海的中考数据(初中端),都有可参考的数据。比如类似下图这样的数据,虽然真实性同样有待考证,但至少能找到类似的分数成绩数据。
而
2024
年的上海中考,几乎完全没有可以参考的数据。笔者经过半年左右的检索,
几乎看到的所有所谓“
2024
中考数据”都是不可信的
。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
2024
年关于中考成绩,有很多编造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发布方,通常来自房产博主,结果上来说,
2024
年的上海中考【初中端数据】,完全无法达成共识。笔者摘录了其中的一些讨论内容供各位读者参考。
—————————————————————
(↑网络讨论节选
1
:关于
2024
上海中考成绩的数据来源,完全无法达成共识)
—————————————————————
(↑网络讨论节选
2
:关于
2024
上海中考成绩的数据,几乎每篇都有“假数据”的质疑)
—————————————————————
(↑网络讨论节选
3
:关于
2024
上海中考成绩流传甚广的“
700
分以上人数”,被质疑连学校人数都不对)
—————————————————————
下面这张图,是笔者节选了一张关于【
2024
上海中考市重点率排名】的网络讨论,可以看到,备注中部分写着“网传喜报”,这个数据来源置信度是比较差的,而大部分尤其是在这张图表中排名靠前的学校,更是连数据来源都没有。也就是说
【
2024
年上海中考,绝大部分初中学校,没有清晰可查的数据可参考】
。
笔者在培训机构和互联网上,查找到了多个版本的有关
【市重率】
和
【各校
700
分以上人数】
的网络讨论,
这些版本中不同学校的数据偏离甚广,故笔者也不在此列出。
但根据笔者多年关于上海中考的研究经验,目前各培训机构和互联网上流传的【
2024
年上海中考市重率】,置信度较低,不可参考。
(关于
2024
上海中考成绩流传甚广的“初中重本率”,数据来源基本处于缺失和无法验证状态)
—————————————————————
网传版本中,有前滩华二(公办)和华育中学(民办)的
2024
年中考官方喜报,但在公众平台上,并没有关于中考成绩的官方喜报,只有艺术,科技,学科等各种竞赛的喜报,事实上,在公域发布这种关于成绩的喜报本身就是有很大合规风险的。你说“学校私下里面讲了”,不好意思这个各人讲各人的,无法形成共识。
简单的讲,【就是关于
2024
年中考成绩“初中端”,网传的版本数据来源不靠谱,无法做参考】
【关于
2024
年上海中考,哪些数据是实际可获得的?】
要讨论信息的可获性,首先得了解一下【诉求链】。
为什么
2024
年上海的中考成绩数据变得非常难以获得?
2020
年民办摇号施行前,上海名校小学和名校初中(主要是民办的)是完全不愁生源的,最好的学生都会挤破头试图来上这些学校,这些民办名校在这些最好的学生中,掐尖最好的,那么他们的中考成绩,自然是遥遥领先的,民办小学
&
初中也愿意和自媒体
&
培训机构合作,去传播他们的成绩,所以在
2023
年以前,我们是可以获取较多关于中考成绩的数据的。
而
2024
年中考之后,笔者的判断是,这些【民办名校初中】的成绩并没有以前那么好,所以他们并不像以前乐于那样分享中考的具体成绩数据,导致出现文章开头时候说的,
2024
年的中考成绩,全都是不可信的,因为官方的数据源(这些民办初中本身),没有以前那么强的意愿分享中考成绩数据了。
而在目前信息环境中,我们讨论【
2024
年上海中考,哪些初中成绩好】,是【初中端】的讨论,而【初中端】的成绩,变得越来越不可获知。但【高中端】的成绩,相对来说是可获知性强一些的,如高中端自主招生,高中录取分数线,名额分配到校情况这些信息是可获知的,这些信息应该是可信的。但和【初中端】相关的,如
XX
初中的重本率,
XX
初中
700
分以上的人数
&
比例,这些应该是不可信的。
可信的信息:
XX
高中不同区录取线
XX
高中对不同初中名额到校的分数线
XX
高中自主招生的数量
不可信的信息:
XX
初中重本率
XX
初中
700
分以上的人数
XX
初中
700
分以上的比例
XX
初中的中考平均分
4、【
2025
年后,依然可以小升初
&
幼升小筛选的学校是哪些?】
4-1 小升初
2020
年前,上海几乎所有的民办初中,都是通过考试面试外招学生,
2020
年以前中考成绩前
50
的初中,大概有
40
个是民办初中(上海大约有
600+
所初中)。
2020
年后,民办摇号下,使得绝大部分民办初中,都无法通过考试进行学生筛选,而公办学校本身是地段对口的模式,大部分也不是考试外招筛选的模式。
但仍有小部分公办民办初中保留了一些外招班级,典型的如市北理
&
华八等,这个一级筛选人数数量大概是
1500
人。
2019
年前,小升初一级筛选人数大概
2
万人,对应的
2007
年左右上海出生人口大约
18
万人,【筛选学生比例】大约
11%
,这个比例还是会让人比较焦虑的,意味着小升初超过
10%
的筛选比例都没筛选上,后面初中以后就会非常难过。
2024
年后,小升初一级筛选人数大概
1500
人(
0.15
万人),对应的
2012
年左右上海出生人口大约
23
万人,【筛选学生比例】大约
0.6%
,这个比例就让人没那么焦虑了,如果没有通过这个
0.6%
的小升初筛选,那么就中考再战,也没有那么严重的影响。
2024
年后,【三公】和【特殊外招班级】依然是可以实行小升初筛选外招的,【筛选出来的学生一定是强于没有筛选的学生的】,所以这些学校
&
班级,预计会体现最高水准的中考成绩。不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筛选机制】才是学校整体成绩最重要的成因,因为【筛选机制】决定了【生源】,而不是【师资】【教学体系】等因素。
这些小升初学校,大概现在对应近
1500
人一级,笔者简单整理了一下,大概是以下的组成,这些班级都是属于【外招】的,所以实际上形成了筛选的学生,成绩就会强。但实际上像丘班,上汇,杨浦交附,乃至兰生外招其实人都很少,都是
20-40
人级别,三公加起来大概一级
700+
人,特招班级算下来也是
700
人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属于外招班级,全市范围内都可以去考,也就是一般所谓的
SMK
(神秘考)等方式进行录取,这些学生是直接从小升初层面就开始筛选的。而还有一些,校内进行分班的,情况和这种特招班级还不一样。比如闵华二,据笔者了解,实际上闵华二主要是招进学生再分班,和直接招学生的
SMK
还不一样。
上海
2024
年小升初筛选
-
特招班级整理
|
|
|
初中一级约招生人数
|
备注
|
三公
|
上外附中
|
240
|
中考直升率高
|
上实中学
|
140
|
有大约
50
人是从小学升上来
|
浦外中学
|
350
|
中考直升率高
|
特招班级
|
上中丘班
|
25
|
中考直升上中
|
华二丘班
|
25
|
初中高中华二直升
|
华育
-
特招班
|
90
|
|
市北理
|
160
|
|
上汇
-
特招班
|
25
|
|
杨浦交附
-
特招班
|
40
|
|
徐汇复附
-
特招班
|
25
|
|
兰生
-
特招班
|
30
|
|
其他(南模,进华初等)
|
300
|
|
总和
|
1450
|
|
如果要参加三公
&
特招班级的选拔,一般来说要从二三年级就要开始针对性的培训,主要是奥数或者英语,小升初英语评判方面用【小托福】的较多,还有用
PET,KET
等的。奥数方面,
17
年后面就没有了杯赛(之前有所谓四大杯赛,共识度更强),所以现在主要用【
AMC8
】,【思维
100
】等方面成绩佐证。但这些都只是写到简历上的东西而已,最终三公
&
特招班级,你需要去参加相应的
SMK
(神秘考)和面试,才能通过相应的筛选。
总体来说,
2020
年后,没有哪个【牛小学】可以让你“只学好课内内容,就可以考上这
1500
人的筛选,不管在什么小学,基本上都需要自己去准备这个小升初,才能进入这些【有筛选的初中班级】。据笔者了解和估算,这些筛选班级总共录取大概
1500
人左右,实际上去报名的人数在
30000-50000
人左右(有重叠的因素),按人数算的录取率大概在
3-5%
这个级别。
但现在和
2020
年以前的变化就是,以前一级筛
20000
人,筛不上的话后面就特别难受了,现在一级也就筛
1500
人,也不定非得去参加这个筛选。
4-2 幼升小
幼升小在
2020
年以前,一级估计有
10000
人左右的录取规模,但
2020
年民办摇号后,基本上有【筛选机制】的只有【上实小学】是有筛选机制了,上实小学大概是
30000
人报名,录取
60
人,这个比例。
由于上实幼升小比例太低,导致现在大部分人对【上实幼升小】并没有那么大期待,基本上幼升小还是选择了①【学区房】,②【民办摇号】两种方式
此外,若是外籍孩子,还可以参加【上中国际】【美国人学校】等国际学校的筛选考试,这些学校也有非常清晰的考试筛选机制,但不是本篇的重点,欢迎与笔者(草叔)联系了解国际学校幼升小细节。
5、【学区房——学区房定义变了】
-
学区房目前的趋势如何?还有必要准备学区房吗?需要提前几年?
笔者在
2019
年之前,写过不少关于上海【学区房】的研究,但正如开篇所说,
2019-2020
年的民办摇号政策,让学校的【一二三梯队】基本上作废了,这不光适用于民办学校,也适用于公办学校。
5-1 经常有人问笔者【现在学区房变重要了还是变得更不重要了?】,其实这个没办法直接回答,因为【学区房】的定义变了。
笔者之前提出过一个观点,流传广泛,是
“
2019
年之后,上海学区房不是看小学学区房,而是看初中学区房”
。
这个说法其实有所偏颇,笔者后面坐了修正,这个说法正确来说应该是这样
5-2 “
2019
年之后,上海学区房看的是区域学区房,而不是学校学区房”,
本质上,因为
2019
年之后,小学初中的优中选优,已经不存在,小学初中的能够筛选的东西,仅有“学习氛围”而已,没有其他东西可以筛选了,而“就近”依然是不会变的原则,所以选“学区”,依然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选片区”。
以前的学区房,指的是【具体某个小学】的学区房,比如【明珠小学学区房】,但
2019
年以前,明珠小学的核心因素是“择校率”,即从明珠小学考上
XX
初中的学生的比例,
2020
年以后,小升初筛选的模式整个发生了变化。所以
2020
年之后,其实不是【进才实验小学学区房】,而是【联洋片区学区房】,这个和美国这边的公办学校的机制其实是趋同了,即【选择邻居】,而非选择学校。
所以在这么一个机制下,初中和小学是一体化的,不会存在“好小学,差初中”,或者“差小学,好初中”,小学和初中都决定于这个片区发展怎样,小学和初中是一体化的。像有人说的“菜小牛中”或者“菜中牛小”等,这在
2020
年之后,其实是不存在的,初中小学是一体化的。
那么大方向确定以后,就是具体选择怎样的片区,笔者也是有几条大致可参考的方向
①人口边际流入的区域,
②有相关产业支撑,
③回迁拆迁较少且物理区域相对封闭且较小,
④有一个有一定名气的学校,可以吸引人过来
体现的是一种“地缘筛选”的思路
第③条很重要,有一些片区,虽然学校也很不错,但因为区域太复杂,没有实质起到地缘筛选的功能,比如闵行的一些优秀公办初中邻近的区域,就没有实质性形成学区。片区要小,包括物理上的划分(这会使得就近划分的时候有所考虑),比如河,高架桥,主干道,这些都是划分物理区域的重要手段。
具体的片区包括:【联洋】
,
【张江】,【新江湾】,【碧云】,【前滩】等
关注的片区包括:徐汇滨江,唐镇等
这都是从逻辑条线上筛出来的,“集中倾向性加强”
+
“地缘筛选”的片区
但从房价周期来说,因为学区房本身也是跟着房价周期走的,上海核心区位房价周期过去若干年可以说是基本上跟着货币周期走的,
2010
年,
2015
年,
2020
年几轮。现在房价周期处于什么位置,也是见仁见智的一个问题,也欢迎私下交流。但单纯从“好学校的产生环境”来说,现在的“片区”依然是有必要选择的,“学习氛围”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但
2020
年以来,优质的一些公办学区,迎来优质生源回流,导致很多公办如进才实验,上实东校等学校,入学的需求年限变长了。公办对口的模式,不是‘随机摇号’,而是“按顺序排位”,顺序包括户口类型,入户年限等等,即根据你这个学校片区的适龄儿童,按照入户年限来排你是否能够入学,这个是确定的顺位,不是随机摇号。这里面要说的是,
“入学年限”,比如说“入学年限两年以上”,一般指的是“根据片区内适龄人数预估,两年以上入户的人,基本上大概率可以入学”,不是说“两年以下的入户,就没机会”的强制要求。但不管怎样,
现在要入热门一些的公办小学,如进才实验,前滩华二,上实东校,张江实验等,建议提前两年以上准备入户。
5-3 总结来说,关于学区房,比较重要的几个结论:
1.
“学区房”仍有必要,但学区房定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部分“学区房”已经失效,要关注“新学区房”:
2019
年之后,学区房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讲“学区房”,应该指的是片区发展较高的封闭路段地区,比如张江,联洋,前滩,碧云,新江湾等地方的部分区域,这些地区的学区房,依然有必要和相当的需求。但过去常讲的一些“小学学区房”,尤其是老破小的,对应某些“好小学”的,那已经是上个版本的事情了,当年那些“好小学”,是为了“考好初中”的,现在“好初中”大部分都不靠“考”了,定义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好小学”对应的“老破小学区房”也大概率相应的衰落。
2.
优质公办更需提前
2
年以上入户:
由于优质生源回流优质公办,导致目前一些热门公办小学
/
初中,需要入学的年限要求会更长,要上公办学校的,建议提前两年以上准备入户学区。
6、【中考改革
-
名额分配——对决策影响没那么大】
中考名额分配,也是被问的特别多的一个主要的问题。
2018
年开始的“中考改革”这第一批初中学生,其实已经经历验证了。
关于“名额分配”,结论也很简单:
对好一点的学校来说(比如浦东
120
所初中里面,第
20-30
位的这种,比如三林中学,川沙中学,东昌南校这个水位的学校,当然建平实验,张江集团,进才实验这种更不用说),是没有操作上的影响的,但是对于稍微没那么强的学校(比如六团中学,三灶学校这个水位的),可能会让一些学生留下。
名额到区其实和普通裸考是没有区别的,名额到校是有区别的,实际上在
2024
年,整个上海高中的录取批次比例大概是【自招(
14%
)
+
名额到校
(42%)+
裸考(或名额到区)
(44%)
】
下表为上海
74
所市重点高中录取方式的整理,其中委属学校有
6
所,【四校】(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都是委属学校,其余两所委属学校是上实中学和上师大附中。(红色为四校,蓝色为八大,褐色为四校分校)
中考名额分配,原理上大概是“把高中的名额分配给各个初中,让每个初中可以拿到校内名额,即在这个初中内排前
X
,就可以获得上某某名校高中的资格”。
但这个里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最好的四校是没有到校名额的:
最好的“四校”(上中,华二,复附,交附)是全市招生的,没有到校名额。
第二个问题是:对于好的初中,名额分配对他们根本没有实际操作意义。
对于其他好的高中,比如以浦东建平中学高中,一级招收
560
人里有
250
个名额左右是分配到校的,而“名额分配到校”原则上,是要“先保证每个初中都获得一个”的,所以实际上浦东有
130
所初中,每所能拿到的名额,保证
1
个,但最多
2
个,所以“必须在这个初中,前两名,才能通过名额分配的方式上建平高中”,那么问题来了,比如你在建平实验,或者乃至东昌南校,三林北校这种初中,你在里面,前两名,可能中考成绩是
720
分,但其实在浦东,你
710
分,就可以通过裸考上建平高中了,所以在建平实验,东昌南校,三林北校这样的学校里面,“通过名额分配上名校”,很可能就是个伪命题,因为你能达到名额分配的分数,早就够你裸考上这个高中了。
而对于比如六团中学,这样的初中,你考前两名,可能是
620
分,那么在六团中学,“名额分配”是有意义的,但其实一般人,也不会,专门为了“名额分配的可能性”,把不在旁边住的小孩送去六团中学上学,所以实际上的操作意义也不大。
所以结论就是:中考的名额分配,已经实际实行了几年,对“初中选择”可以说是基本没有操作上的影响的,该上什么初中,还是上什么初中。
【四校】
2018
年中考改革前后招生名额变化
高中四校(上中,华二,复附,交附),
2
018
年中考改革前,自招的比例差不多是
60%
,而
2018
年之后,自招比例差不多降到了
30%
,四校一年招生差不多
2000
人,自招的大概
600
人,差不多是小升初三公
&
特招班级的一半。四校的名额到校占比非常少,大概只有
250
人,上海有
300
多所高中,名额到校基本上是撒胡椒面平均撒的,基本上可以忽略,四校由
2018
年前【以自招为主】(那就很看初中
title
了),到现在【以裸考分数为主】(那就不怎么看初中
title
了)。此外,四校分校的自招比例,类似于八大,和四校不同
【八大】
2018
年中考改革前后招生名额变化
高中八大(七宝,建平,控江,南模,格致,大同,延安,复兴)
,在
2018
年中考改革前,自招比例差不多是
40%
,也就是说八大一共一级招
3500
人,有
1400
人左右,是自招来的,加上四校之前一级自招
1200
人,四校八大就一年近
3000
人的自招。现在八大自招比例很低了,只有
13%
,一级自招大概
450
人左右。基本上是靠裸考了,名额分配也是拼裸考分数,所以也是裸考。相当于【自招】从以前近乎【必选项】,到现在变成【可选项】
7、【
2025
版上海升学选择——需要综合考虑】
2020
年以来,上海小升初
&
幼升小整体升学的逻辑就完全重塑了。
2020
年以前,民办小学和初中是可以筛选的,所以从小学开始,必须上民办小学,或者是“能考民办初中的小学”否则就“废了”,
2020
年之后,民办小学和初中变成了以摇号为主的模式,即“随机录取”,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
以前【在
XX
公办牛小,
XX
民办牛小,在里面混着就可以“考上
XX
民办好初中”】的模式已经完全过去了,民办初中不再是“好学校”了,
XX
牛小也不再是“好学校”了,小学和初中阶段,在均衡化,也就是说,“上牛小
-
上民办好初中”过去这个模式已经作废了。
现在整体来说,小学和初中之间的差距在收窄,但仍有【片区上的差别】,所以学区房依然是有意义的,只不过现在的学区房和过去的学区房可能已经不是同一片房子了。
比如以前福外
-
梅园片区被认为是学区房,现在可能就不一定是了,而联洋
-
进才实验的片区以前不被认为是学区房,那现在可能就是了,最特殊的就是张江,以前张江集团是民办掐尖学校,肯定是最强的学校,而现在张江集团变成公办了,比以前学校肯定变差了,但是从相对排外上来说,张江依然是最好的片区之一,所以张江依然是好的学区房。
而
2020
年以前公办片区所谓【牛小菜中】,【菜小牛中】这种情况,是基于幼升小和小升初,有强烈的筛选机制下造成的一种情况。
2020
年之后,现在公办【牛小菜中】,【牛中菜小】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好片区】和【不够好的片区】的差别。
对于
2025
目前的上海升学机制来说,有几个主要选择节点:
1.
选体制内还是选体制外?
体制内和体制外是完全不一样的两套逻辑,经常有人问笔者“体制内和体制外哪个好”,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别大概相当于柴油发动机和鸡腿汉堡的差别,就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体制和体制外没有“卷”的差别,想要做好,都会很卷,想躺平也都可以躺平。但区别在于体制内强调标准化考核,所以更注重标准化科目的特训,体制内最终的考核是一次标准化的考试【高考】。而体制外,更注重某项特点上的突出
+
组织领导能力,如体育,竞赛,社会活动等,都是体制外重点要准备的,体制外没有高考这样的最终考核,最后申请大学是用简历
+
自我介绍这样的模式进行申请的。
所以并不存在“体制内和体制外哪个好”,也不存在“谁比谁卷”。但有几点是要注意的:
①体制外教育总体来说是很贵的,体制内比较省钱,②体制内能转体制外,体制外不太能转回体制内。③同样申请海外的学校,体制外的中学比体制内的中学是有优势的。
2.
选哪个区上学?
这个问题笔者也被问到非常多次。但实际上没有那么复杂,简单的讲就是
“选区其实不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各个区最终实际上是差不多的”
,后面笔者还是会专门出一篇文分析上海各区的教育情况。
很多人就要问了“明明我看黄浦考上市重点的概率有
25%
,浦东
10%
都不到,这还没区别吗?”是的,实际上是没区别的。因为正因为“黄浦考上市重点容易,所以黄浦的市重点在高考的表现中比浦东更差”,基本上黄浦七个市重点加起来综评人数,相当于浦东一个学校,而浦东的区属市重点可以达到
95%
的一本率,黄浦有的区属市重点只有
30%
不到的一本率。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因为
A
区上重点高中容易,所以
A
区的重点高中更差。
所以实际上来说,其实你在浦东还是在黄浦,在各个区“考上更好的大学”的资源是没有特别的倾向性的,因为高考是一样的,不分区的。而“考上区属重点比例”这个比例也不可参考,因为区属重点学校之间,完全是不一样的。
所以其实总结下来就是:各个区之间,从“容易考上好学校的”角度来讲,没有那么大的区别,还是以生活习惯为主,但各区的学习氛围还是有所不同,比如浦东闵行相对更“鸡”一些。
3.
上公办还是上民办
这个问题在
2019
年之前答案是肯定的:民办。因为民办是筛选出来的,公办不是筛选出来的,筛选出来的肯定比没筛选的要强。
但
2020
年以后,民办失去了强筛选生源的核心,所以【民办比公办好】其实已经不存在了。总体来说,
【公办要比民办确定性强】
,因为现在
【邻居是你唯一可选的因素了】
。民办的话,部分九年一贯制的民办还可以,能贯穿教学制度,虽然不会在摇号生源中,显著强于较热门地区公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