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寺因何而建?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常有士族、富商将自己的宅邸捐为佛寺,这种风尚叫作‘舍宅为寺’。”根据横店集团档案馆馆长陆国强查阅到的资料,大智寺亦是舍宅而建的寺庙之一,其背后藏着南梁将军申屠狄跨海伐敌的故事。
东汉末年,因董卓专权祸乱朝纲,名士申屠蟠自洛阳一路南下避居,“见夏山(即八面山)之奇,有山可樵,有溪可渔,地沃人庞,遂定筑焉”,将八面山作为栖身之地。不久,侍御史桓典也弃官归隐,乘骢马南下拜访申屠蟠,并在此逗留年余。两人“或登夏山之巅,遥瞻西北,叹故乡之悲;或钓前溪之流,酌酒柳荫,效富春之乐”。当地人取申屠蟠系桓典老师之义,名其乡为“乘骢乡”(另一种说法是横店人厉玄官至侍御史,帝赐骢马还乡,乘骢乡因此得名)。
至南朝刘宋时,申屠蟠七世孙申屠昭亮从洛阳迁至东阳。申屠昭亮的孙子申屠狄(486-554)在南梁时期因“力举千钧,谙于韬略”而名播朝野。南梁大同年间,交州(今广西和越南交界地带)李贲叛乱。梁武帝命申屠狄率部跨海征讨李贲。途中海上忽起狂风,巨浪滔天,军士惊恐万分,申屠狄于是向天祷告:“奉诏讨贼,以靖边难,祈倖息风涛,愿舍宅为院。”祷告结束后,风息浪止,军队得以顺利渡海。申屠狄荣归故里后不忘誓言,舍禹山北麓之宅建寺院,以田地山场数百亩为寺产,另割田80亩附寺作祀田,梁武帝还为此寺敕名“大智”。申屠狄舍宅建寺之举,也让八面山有了“舍山”的别称。
可惜到了北宋宣和年间,浙地时局动荡,战事迭起,申屠狄的后人申屠大防剿寇战死,盗寇怒焚其家园,大智寺也毁于兵燹。至徐畸到访时,济公刚花了4年时间将大智寺修缮得“灿然有可观”。
济公,法号道济,天台人。《天台县志》有载:“济颠父李茂春,高宗李驸马之后,隐于天台。母王氏梦吞日光生师。年甫十八,亲丧。投杭州灵隐寺出家,居净慈。逆行顺行,言行叵测,其济物利生神通,感应事迹甚多。”
不过,徐畸在《重游禹山会大智院新修记》中,并没有提及济公的神通之处。相反,他记述了济公也力有不逮,在修缮寺院时遇到了资金困难,但济公与其他僧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有志焉”,靠着檀施(即施主捐赠)募得资金,“其营彻整治之功,用竹木、瓦石、丹艧之饰,为钱盖六十万有奇。济所自力不足,而取之檀施。”
明末,东阳知县钱源在《衡店义市记》中提到:“其法司讳贵中,偕其侄武榜第一人讳仲祥,舍金七百余,重修大智禅院,并置寺产。”厉贵中、厉仲祥这对叔侄所处的时代,与济公修寺的时代重合,他们或许舍金助了济公一臂之力。
历史上,大智寺屡毁屡建。1967年,寺院再度被焚毁,仅余断壁颓垣。20世纪90年代,横店集团在镇区重建了大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