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一名初三家长向教委投诉学校要求学生“7点20分到校,晚上9点40分放学”,引发热议。(2月19日 澎湃新闻)
重庆市教委早在2019年就明文规定:初中生每天在校时间不得超过7小时,晚自习结束不晚于21点。今年2月11日,重庆市教委举行2025年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春季学期开学工作会,重申小学上课不早于8点20分,中学不早于8点,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并规定任何学校不得超课时排课,不得违规占用周末、假期等非正常行课时间统一组织学生到校补习上课。
可以说,教育主管部门大会小会强调的都是“减负”,可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的更多的却是另一种情形。此番向教委投诉的家长许先生吐槽,重庆初高中普遍存在超时在校的情况,他家孩子所在的学校便要求学生早上7点20分到校,晚上9点40分放学,“甚至个别学校10点20分才放学。”按照这种作息,大部分学生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
人们不禁要问,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减负”政策,怎么到了基层学校就走形变样了呢?说到底,还是教育评价体制惹的祸。
众所周知,学校考核教师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成绩,而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工作的依据仍然是中考高考的成绩,地方党委政府考核教育部门的依据还是中考高考的成绩!可见,考试成绩就是硬实力,中考高考拿不出亮眼的考试成绩,教师、主任、校长再怎么努力也白搭。在分数仍然是考核主要依据的语境下,教育不内卷成为不可能,加班加点、延时学习成为不争的事实。
对于学校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做法,大部分家长是理解和支持的。如果有学校严格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上学、放学,反而会引发家长不满,他们会认为学校对学生学习抓得不紧。这就难怪有家长对许先生投诉学校的做法颇有微词了:“自己选择不去就行了,还不让别人的孩子卷了。”
但是,靠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办法来提高成绩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学生在校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上课容易打瞌睡。
要将“减负”从纸面落到实处,一要在顶层设计方面做文章,出台与“减负”政策相配套的教育评价考核办法;二要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课堂要质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将家长、学生从教育内卷中解放出来,为学生营造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