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
年代,电子工业部决定联合设计
100
系列(后更名为
1000
系列)集成电路计算机,成批生产
2000
台,在各行各业全面推广使用,创造了大批成果,也大规模地在各类高等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一批计算机应用人才。
螺旋桨的计算机控制加工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1985年1月,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报告》确定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和软件为重点发展领域。“七五”期间,重点抓了12项应用系统工程,即邮电、国民经济、银行、电网、铁路、天气预报、科技情报、民航、航天测控、公安、财税、军事指挥等信息系统。
计算机控制加工螺旋桨
螺旋桨关注到舰船的航速、动力效率和噪音,就是军舰,特别是潜艇的战斗力,加工技术和设备被西方控制为战略资源。七
O
二所开展“
DJS-130
计算机控制
XK5040
铣床系统”研究。
1977
年与上海市精密机床研究所确定研究这一系统,
1978
年
3
月正式着手这项工作。当时协定首先研制螺旋桨加工开环自动控制,另一方面着手试验室数据处理自动化研究,接着搞加工闭环系统,最后考虑试验室的自动控制。实现一台
DJS-130
计算机,同时完成上述几项功能。
该课题于
1979
年
7
月研制成功,投入使用,当然这只是开始的第一步。
要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前辈的辛勤创造,当然不能仅仅展示历代计算机设备和技术,还要有生产方式的进步和整个工业体系的进步,方显时代的进步,上边的12个领域,就很值得回忆、展示。
比如,当年是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加工螺旋桨,甚至是靠优秀技工的手工操作,使用计算机控制之后,效率、品质和战斗力大大提升。
人力加工螺旋桨,看到这张照片,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计算机的必要和功效!
机械加工螺旋桨。
总是隐身在水下辛勤工作的螺旋桨,一般人不知它的复杂形状与体量。注意看右上方的人,最大螺旋桨直径可达12米。这么大的螺旋桨不方便放到博物馆里,做出模型还是不困难的。
这个螺旋桨的直径有六七米,装配的工人在脚手架上。要仔细看清楚!
潜水艇螺旋桨的形状、材料和运行噪声都是高度机密。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计算机科研、生产的动力和催化剂。
这是一个示意的分工比例,计算机研发有10万院士、研究员、教授;计算机生产、软件、销售、服务、维修、培训就有500万人,而用户的应用、维护、人数可达2亿5000万人。数字仅仅是概算,还要以正式统计为准。
所以,回顾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史,也要有用户应用的位置。
中科院计算所徐志伟研究员
我很赞赏徐志伟研究员的看法,“电脑的生命在应用”“全民普及的市场”。
我以为,面对社会讲计算机历史,当然重点是计算机理论和技术、设备,要细分计算机专业展现。但是不可少的是一要重视各行各业的应用,二要面对广大的非计算机专业的管理人员、企业家、公务员、教师、服务人员、生产工人和学生。
《溯源中国计算机》2015年三联书店出版。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推荐:
“
漫谈计算机
”
和吴几康先生
莫根生:一位百岁老人的计算机历程
康继昌让计算机上天飞翔
乌家培:见证计算机和信息经济
张绮霞:目光清澈的女程序员
哈工大计算机专业50年庆典的价值
中国信息化是何时开始的?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从原子弹到计算机的华罗庚
钱学森举足轻重的发言决策计算机
薛暮桥的统计机械化和自动化
中国计算数学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