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大爆发后,终端厂商不断探索终端产品与AI结合的方式,以期释放更大的产品潜力。从国外科技巨头的动态来看,似乎形成一种共识,AI落地需要新的硬件平台,而可穿戴设备是想象空间最为巨大的硬件系列。Meta、Google、微软、OpenAI等AI领域的领先公司,都在尝试将旗下视觉和语言相关的AI技术,融入智能眼镜和其他带有摄像头的可穿戴设备里。比如“RAY-BAN|Meta”系列眼镜上线了AI功能;Oura Ring推出个人AI健康顾问,可以为用户提供短期和长期健康建议;Opuz Ring将新的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结合,无需针头、皮肤贴片和刺破手指便可随时监测用户血糖……
首先,AI+可穿戴设备具有更强的数据马太效应。
多模态能力赋予了可穿戴设备相较于其他设备更为独特的价值主张,作为最贴近人体的设备,能够利用ECG和其他多样化的传感器来收集用户自身和环境的大量数据,这是其他设备所无法实现的。在融合了AI技术后,不再只是简单收集和展示数据,而是拥有人类层面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穿戴设备每多增加一个传感器,AI就能够多创建数十个基于该传感器的全新应用场景
1
。获取的用户数据越多,对用户了解得越多,可创新的应用场景就越多,能给予用户的服务就越深。
其次,可穿戴设备可能成为最便捷的AI入口。
AI大模型要实现落地应用,需与设备深度结合。从当前趋势来看,AI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主要以AI Agent的方式出现,通过感知用户以及周围环境,帮助完成决策。如前文所述,未来可穿戴设备可以提供更加自然、无缝的人机交互体验,相较PC、手机等其他智能终端设备,更容易实现与个人用户的深度绑定。可以预见,可穿戴设备将成为距离人体最近,使用最便捷的生成式AI助手入口,催生更多应用场景、释放更大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