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花瓣美素
就在元旦“2017年国内GDP登上80万亿台阶”之后,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等地纷纷 “自曝家丑”,大幅调减经济数据挤掉水分。
其中内蒙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而天津滨海新区则将2017年预期的1万亿GDP直接挤掉1/3,调整为6654亿元。
其实,地方口径GDP加总值显著超过全国口径,这事儿已经被诟病多年。如今,现在开始着手解决,算是好事一件。毕竟,吃了“注水的GDP”,老百姓的幸福感并不会提升。挤挤水分,老百姓没有啥损失,管理层工作负担更会“轻装上阵”。
为什么是在今年纷纷挤水分?恐怕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中央在不断压缩地方举债空间。自2017年以来,中央持续关注并加强管理地方债务管理,目的是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率不再上升。财政部去年不断发文要求,谁家的“孩子”都要自己抱着,不要期望中央兜底。地方政绩GDP去掉水分,正好可以期待更多中央转移支付支持。
然而,在东北、西北、华北等25个省市,财政缺口都在日益扩大。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地——“地主”家,现在只剩下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福建等六省一市,财政收入增幅也在放缓。
财政缺口如何弥补?这直接关系到2018年经济工作。从现实情况看,2018年财政支出力度上不会明显加大,只能“有保有压”,突出保障重点了。如果还是大水漫灌,债务率恐怕会进一步上升。
“天津广播”微博1月11日中午12点发布消息称,其从正在召开的天津滨海新区两会了解到,在更改统计口径(注册地改为在地)、挤掉水分后,滨海新区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调整为6654亿元,2017年预计为7000亿元,同比增长6%。不久,该微博被删除,但原微博的相关内容依然不胫而走。
据了解,注册地改为在地。也就是说,以往滨海新区GDP统计是以公司注册地为标准,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在滨海注册的公司,其实际生产都在外地,GDP两地重复计算,导致GDP数字不准确。
天津滨海新区GDP下调的数字几乎是1/3了!一下子就下调了3348.31亿元。即使是挤掉水分,更改统计口径,两种解释都各有理由,但是一下子这么大调整也太大了,仍然大大出乎外界意料。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天津2017年GDP将下降到1.5万亿以下,全国排名被重庆和苏州超越,彻底退出第五座一线城市争夺战!天津可能被苏州超越,滑落至全国第七名。
此前天津滨海新区公布的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0002.31亿元,同比增长10.8%,其经济总量占到整个天津市1.79万亿元GDP的55.87%,是全国首个迈入万亿俱乐部的国家级新区,远超过浦东新区,排名第一。
这次调减后,滨海新区不仅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减少三分之一,而且2017年6%的增速大幅低于全国总体增速,与此前数年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形成较大反差。滨海新区一度被誉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甚至流传着一句“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滨海新区”的说法。修正数据后的滨海新区不再是中国国家级新区的老大,经济总量已落后于浦东新区。2016年上海浦东新区的GDP为8731.84亿元,预计2017年将超越9000亿元。
终于回到大家的正常认知了!多少年来,尽管GDP远超,但是从繁华程度、人口规模来看,天津滨海新区都不如浦东新区。浦东新区全区面积1429.67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518.72万人,是上海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区。滨海新区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263.5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137.68万人,户籍人口115.88万人。一个是地少人多,另外一个是地广人稀。人均收入更是天上地下。如今挤水分后,感觉正常多了。
其实,天津要挤GDP数据水分早有先兆。2017年12月27日,《天津日报》发表《挤干水分关键要“舍得” 》的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注了水的、虚高的,甚至是弄虚作假的经济数据,从面子上看,地区GDP涨了,位次排名靠前了;从里子上看,百姓的腰包没有真正鼓起来,人民福祉没有真正增加,反过来,还可能会影响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决策,透支发展潜力,造成‘灰犀牛’的大概率风险。”
该文认为,去虚高、挤水分,不是表表态那么简单,考验的是担当和勇气,决不为了所谓政绩好看弄虚作假。,可实际上很“耐看”,因为,它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数字,是一个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数字。
另外,今年1月3日至4日举行的天津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天津发展面临着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在会上指出,我们下决心调整优化结构,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坚决不要徒有虚名、自欺欺人的“速”和“量”。我们下决心调整财政结构,降低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搞“竭泽而渔”,降低企业费用,涵养财富源泉,优化投资环境。
李鸿忠表示,这笔大账早算清、早主动。必须从“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中摆脱出来,从落后的发展理念中摆脱出来,从粗放的发展方式中摆脱出来,彻底甩掉单纯追求GDP增速包袱,下决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现在辽宁、内蒙古、天津都开诚布公了,下一个会是谁呢?“GDP注水”并非个案。去年12月审计署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中,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虚增财政收入就达15.49亿元。历年省级GDP增速数据的平均值大大超过官方的全国GDP增速,让造假成了普遍现象和一个公开的秘密。
在内蒙古“自曝家丑”之前的半年,中央巡视组已经发现了问题。中纪委官方网站2017年6月11日晚发布新闻稿,指十八届中央第十二轮巡视中,第二巡视组在对内蒙古和吉林省委反馈巡视“回头看”的情况均显示,“有的地方经济数据造假”“选人用人制度执行不够严格”等问题。
此前,2014年7月,中央巡视组首次对辽宁进行巡视后便指出,辽宁经济数据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2016年5月,中央巡视组“回头看”再次指出,“一个时期辽宁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
就是在1月3日举行的内蒙古经济工作会议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 “自曝家丑”: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区县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一些地方盲目过度举债搞建设。要停建、缓建一批政府过度举债的项目,坚决叫停包头地铁项目和呼和浩特地铁3、4、5号线项目。
要知道,内蒙古2016年的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达到11171美元,排在全国第七,超过广东。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勉强还可以说得通,但2016年煤炭价格还没爬出低谷,如何说得通?如果不捅破泡沫,如此不断地加下去,继任领导哪能吃得消?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在今年这一刻捅破?挤掉水分意味着什么?
我们以内蒙为例来看:
数据显示,2016年末,内蒙古全区政府债务余额为5677.4亿元,居全国各省区第十一位。从核心指标债务率来看,其债务率为121.7%。超过100%的警戒线,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贵州(178%)、辽宁(160%)。负债率30.5%,低于警戒线。
根据此次挤水分情况,经财政审计部门反复核算后,内蒙古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的26.3%。然而,财政收入可以挤水分,但是债务是刚性的。如果将这部分虚增扣除,内蒙古2016年的债务率将升至137.3%,相比之前的债务率上升15.6个百分点。
其中,内蒙古的债务主要集中于鄂尔多斯,其债务规模为1434亿,约占全区的三成。其他地市(除阿拉善盟外)债务规模均在百亿以上。而鄂尔多斯GDP规模最高,约占全区的23%,鄂尔多斯、包头等地市财政收入占比超过55%。
实际上,财务造假实际上对地方财力影响非常大。地方公共预算收入高估,中央转移支付就会减少,用于当地的财政支出也减少,但是在“官出数据,数据出官”的背景下,地方官员追求“注水政绩”的动力仍然很强大。
但是进入2017年以来,中央政府对地方债务实施更加严格的管理,明确不救助,各地方政府各负其责,地方财政重整计划已经开始。融资平台和PPP,都再整顿之列,而且加大对于违法违规举债的责任人的追责力度。
半个月前,财政部网站公布江苏省、贵州省严肃处理部分市县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的信息,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共计70人给予不同程度的处分。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持续加大对违法违规举债行为的问责,继续将强化执法问责作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监督的重要抓手,开展专项核查,对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一律依法问责到人,坚决遏制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蔓延。
显然,悬在地方官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开始紧绷起来。在违规举债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地方财政的开支在“注水GDP”之下,必然入不敷出。尽管地方官员追求“注水政绩”的动力强大,但是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更多转向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
财政部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32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17.19万亿元以内。财政部表示,如果以债务率来衡量地方政府债务水平,2016年地方政府的债务率为80.5%,低于国际通行警戒标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但是,上述数据情况,如果地方政府的分母——“GDP”的水分被压缩,则地方债务率势必进一步攀升,多数地区债务偿还压力将出现明显上升。
今年财政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去杠杆。自2017年以来,中央持续关注并加强管理地方债务管理,目的是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率不再上升。财政部去年不断发文要求,谁家的“孩子”都要自己抱着,不要期望中央兜底。
地方政绩GDP去掉水分,正是地方政府的应对举措之一,期待更多中央转移支付支持。然而,从各省财政收支来看,很多省市已经陆续出现财政赤字,更多依靠东南沿海省份的财政盈余通过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
但是,面对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中央转移支付的能力也是受限的,需要更多地方政府举措来“自我拯救”,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稳增长。这也就能理解,2017年的930房地产新政言犹在耳,个别地区就急不可耐的调整房地产政策。因为越是地方财政紧张的地区,越是急迫的需要放松。越是高负债率地区,越想减少新增政府债务,但是还债压力也将更加严重。
但是,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地——“地主”家,现在只剩下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福建等地。除了上述地区外的25个省市,财政缺口都在日益扩大。
从2014年到2016年,25省合计的财政缺口数从31927亿,上升到48134亿,增幅51%。而今年上半年的财政缺口合计已经超过2.5万亿,2017年一定是要超过5万亿了。“地主”家有没有能力,补上这5万亿的财政缺口?
统计显示,从2014年到2016年,“地主”家——六省一市合计的财政盈余幅度始终维持在3万亿左右。2017年上半年的合计盈余规模1.7万亿,考虑到2017年下半年的财政支出更大,预计2017年这六省一市的财政盈余规模,也就是3万亿左右了。
这就是目前切切实实的财政压力。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显然,从数据上看,2018年财政支出力度上不会明显加大,只会“有保有压”,突出保障重点了。如果还是大水漫灌,债务率恐怕会进一步上升。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ID:quanshangcnTips: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有一种美好习惯,叫做阅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