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张建辉
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帮助多集中在毕业前,而在平时缺乏实习、职业规划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这导致有的学生毕业找工作临时抱佛脚,更容易遇到困难,不知如何应对。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1973
名高校在校生或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92.1%
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增加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受访大学生最希望得到职业发展、职业定位和决策等方面的指导。
52.6%
的受访大学生建议高校就业指导面向各年级学生,
51.2%
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创新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与形式。
92.1%
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增加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助
尤薇(化名)就读于厦门大学,她所在的学院有微信群和公众号,平时会发布一些实习或宣讲会、招聘会的信息。“学院还会请已经找到好工作的学生来做经验分享,请一些老师讲解职场礼仪,免费为学生提供证件照。”尤薇说,在厦门的实习机会不是很多,这些实习信息对她来说很有帮助。但是这些活动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学生不知道,效果也不是特别好。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老师郭琴告诉记者,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补课”,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如我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必修课,同时,我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也针对学生不同的求职需求,开设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就业指导活动”。
调查显示,
76.1%
的受访大学生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满意,
23.9%
的受访大学生不太满意。受访大学生参加最多的就业指导活动是校园招聘会或双选会(
53.9%
),其次是就业政策形势分析(
48.0%
),其他还有:企事业单位参观(
45.2%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39.8%
)、就业协议签署指导(
38.5%
)、个人就业问题咨询(
35.5%
)、简历制作指导(
31.4%
)、面试和职场模拟(
30.1%
)、职场技能培训(
24.2%
)、招聘信息推送(
24.8%
)、就业心理辅导(
22.7%
)、实习指导(
22.5%
)、创业指导(
16.0%
)以及劳动者权益与法律保障知识普及(
10.3%
)等。
陈云(化名)毕业于西安市某高校,她就读的学校有就业指导课,但主要是理论课。“课程中会要求学生写职业规划,有日常作业和期中期末考试,也会有就业指导分析和个人简历制作指导,但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却很少。而且教学模式比较死板,按照一本固定教材讲。对我来说,这门课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调查显示,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薄弱(
53.3%
),接下来是形式和内容单一(
48.5%
)、活动数量少(
46.4%
),其他问题还有:对低年级学生就业指导少(
34.4%
),就业指导时间安排不合理(
32.0%
),欠缺专业化和个性化指导(
29.8%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28.6%
),求职模拟和实训活动少(
28.0%
),缺乏反馈渠道(
27.4%
),双选会、招聘会质量低(
19.9%
)等。
白娟毕业于浙江省某高校,她觉得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和就业推荐太少。“我学的影视后期这个专业,女生找工作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公司要求入职后
3
年内不能结婚,结婚后
2
年内不能要孩子。我希望学校能给就业困难的学生在大三、大四时多提供实习机会,这样他们在毕业找工作时,因为有了工作基础,公司要求能放宽一些”。
调查显示,
92.1%
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增加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受访大学生最希望得到职业发展(
52.8%
)、职业定位和决策(
52.2%
)方面的就业指导,其他还有:职业测评与个性分析(
48.9%
)、就业市场与政策分析(
42.5%
)、招聘信息(
39.5%
)、企事业单位用人标准(
39.0%
)、面试技巧指导(
37.0%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31.8%
)、就业协议签署指导(
28.9%
)、创业指导与培训(
27.9%
)、求职资料准备(
24.9%
)、就业心理辅导(
26.9%
)和实习指导(
17.8%
)等。
52.6%
受访大学生建议高校就业指导面向各年级学生
中国政法大学应届毕业生刘若雨(化名)近期正面临就业难题,她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助。“我觉得学校应该从大一大二就开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让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习”。
白娟认为,高校从大二开始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面试培训,帮助学生尽早准备和练习,以应对求职时对多种能力的要求和考核。
调查中,
52.6%
的受访大学生建议高校就业指导面向全校各年级学生。
郭琴认为,就业指导活动不能都集中在毕业前,“我校在学校通选课之外开设‘职业发展第二课堂’系列沙龙活动,举办各种就业指导活动,吸引低年级同学积极参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了起来,另一方面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和相关能力。”
关于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受访者的建议还包括:创新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与形式(
51.2%
),建立分阶段、分层次就业指导体系(
48.5%
),充实就业指导师资(
45.3%
),拓宽学生意见反馈渠道(
42.6%
),完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41.2%
),举办招聘现场、职场模拟活动(
37.3%
),增加专业化和个性化就业指导(
35.7%
),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搭建实践基地(
28.4%
)等。
尤薇希望学校让班长或者学习委员帮忙转发就业指导活动信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同时对实习和宣讲会信息做分类,方便学生查找。
刘若雨希望学校能多组织模拟面试培训,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开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面试。
“我在大学期间参加过的比较有用的就业指导活动,是毕业的直系学长返校开展的宣讲活动,他们会提供所在公司的实习岗位和留用机会。我希望学校可以多为学生提供去企事业单位实习的机会,寒暑假也可以带学生参观各种类型企业,了解不同行业情况,减少学生择业迷茫或盲目面试浪费时间精力的现象。”陈云说。
白娟希望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比如,可以引导学生组织实习就业研讨会,组织相近专业的学生开展实习、面试、求职经历交流分享会,这对学生来说更实用和有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求职面试的技巧”。
刘若雨希望,学校能为学生提供求职季的心理辅导,“毕业找工作的这段时间压力大,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高校的就业指导应当有利于学生整个价值观、人生观的构建。”郭琴认为,首先要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从事什么行业、什么职业、目标岗位是什么、在几年之内达到自己的目标等。其次,要有能力训练,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自我管理知识和求职知识,比如说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以及面试技巧、职场社交、职场礼仪等知识。第三,要给学生们建立可以与求职成功的师兄师姐们交流的平台,比如微信群、沙龙等等。第四,要有求职信息服务,比如说兼职、实习信息的推送等。
针对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时发现自身专业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缺乏竞争优势的问题,郭琴表示,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用更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职场。“一个专业对应的不是只有一种单位类型或一种职业。应该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挖掘自己的能量,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学习阶段了解用人单位需求,让学生尽早在学业和职业之间建立联系。学生对单位、对职业越了解,信息越多,就越能做出理性的选择”。
受访大学生中,大学一、二年级的占
7.8%
,大学三、四年级的占
60.2%
,硕士生占
16.3%
,博士生占
2.2%
,已毕业的占
13.6%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霍燕妮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
年
04
月
19
日
07
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点击左下角
“
阅读原文
”
,即可查看原文链接。
近期热门文章(回复数字001~137即可查看):
002:
毕业生找工作,有这
5
个网站就够了!!
148:
教师行业遭遇“离职潮”,优秀人才为什么逃离从教?
149:
30岁后,值不值得去读博?一位教授的深彻透析!
150:
被二三线城市诱惑的年轻人
151:
成果改变了世界之后,“土博士”的待遇还赶不上一个啥都没干的“海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