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代网将陆续推出系列深度访谈“弄潮者”,将IT业界的时代弄潮者的思想展现给读者。弄潮者,不仅仅是企业的领导者,也可以是对时代抱有敏感的思考能力的学者、技术人员、流水线工人,只要他们对信息科技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会对业界产生影响力,都在我们的观照范围内。不管是理念先锋,还是技术革命,或者是工作方式的建议,只要你敢想,我们就能报!
“无人驾驶本身并没有低潮,只是媒体对无人驾驶的关注度降低了。”针对社会上对无人驾驶的众多传言,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荣辉在接受IT时代网专访时表示,公众对无人驾驶领域的认知还有许多误区需要厘清。
误区一:无人驾驶已经凉凉了
近年来,每年都会有一两个科技热点,很多技术团队蜂拥而上,资本也蜂拥而至。但是很多人都会发现,不管多热点的事情,过不了两年,团队和资本大部撤退,媒体也归于沉寂。无人驾驶正是2017年前后的热点技术,2018年开始社会关注度明显降低。那么,无人驾驶真的凉凉了吗?
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荣辉接受IT时代网采访时说,从媒体报道和关注度上,无人驾驶是有一些减弱,这是媒体关注新闻的必然过程,热度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一定有新的热点出来。他表示,作为干技术的,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两耳不闻窗外事。“真正踏踏实实在做无人驾驶技术的人,实际上是没有变化的。”
最近的新闻印证了荣辉的话。
4月2日,百度CEO李彦宏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岳麓峰会上宣布,今年下半年,百度将会和长沙合作,在一些区域进行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商业化运营。据悉,百度将投入100部自动驾驶出租车。另据媒体报道,截止今年3月,美国15家自动驾驶企业在10个州针对不同场景,分别在无人出租车、自动驾驶卡车、小型无人巴士和无人送货车等领域推出了落地产品。
IT时代网了解到,不但很多大的互联网公司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汽车厂商也都在做无人驾驶。奔驰、宝马、通用、奥迪,中国的几家车企,还有丰田、现代等,都陆续爆出相关消息,有的自己做有的委托供应商做。而且,车企在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方面的研发投入都是不断增加的。
荣辉认为,在未来全无人驾驶阶段,竞争态势会比较激烈。
误区二:无人驾驶时代西方车企最具竞争力
荣辉认为,影响未来整个无人驾驶社会最关键的技术,是互联网技术,“将来无人驾驶车一定是连在网上的,信息搜集和导航控制一定是在云端”。
荣辉认为:“现在全世界互联网技术最好的,只有中国和美国,世界前十大互联网公司被这两个国家包圆儿了。老牌工业化国家,包括韩国这样的后起之秀,都没有影响力大的互联网公司。既然将来影响无人驾驶的最关键技术是互联网技术,而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实际上掌握在中美两国的公司手里,所以大体上也可以判断,将来最有竞争力的汽车企业可能出在这两个国家。”
以中国即将投入大规模商用的5G来说,“相当于新建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5G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而且中国应该是全世界布局5G最快最全的国家,所以未来我们的信息高速公路应该是全世界最好的。中国有世界领先的高速公路建设,加上信息高速公路,对我们将来进入无人驾驶时代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个基础上,从发出消息到接收到回来的消息,延迟可能缩短为毫秒级,这就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保证了反应的及时和准确”。这是荣辉对未来无人驾驶究竟哪个国家最具竞争力做出的判断。
误区三:无人驾驶车会在现有道路上跑
近日有报道说,谷歌的无人驾驶车已经累计行驶了1300万英里,表现抢眼。它的无人驾驶车是在现有道路交通条件下运行的,这个思路也符合很多人对无人驾驶的想象。
未来无人驾驶车会在什么道路上行驶?荣辉对IT时代网做了个类比:“对马车时代的人来说,告诉他未来的车是内燃机式的,要跑在专用道路上,路上要有红绿灯、斑马线、立交桥、行人过街天桥,他是理解不了的。130年前汽车诞生了,与其让汽车去适应和菜市场差不多的道路,不如修改基础设施,因为汽车跑在菜市场和跑在专用公路上,效率肯定是不一样的。只有这样,它的最大潜力才能发挥出来。”
荣辉表示,他不认为未来的无人驾驶车会行驶在今天的道路环境下。未来为了让无人驾驶车效率更高,人们会对基础设施进行重大改变。他强调,从纯技术路线来讲,他们认为不必要为适应今天的道路去做无人驾驶车,一定要随着整个交通环境的变化,去设计未来的无人驾驶车。
误区四:一个城市总控全国的无人驾驶车
有观点认为,无人驾驶时代,国家可以在某个城市,比如上海,建一个全国总控制平台,所有无人驾驶车的信息都汇总到那里,由平台统一调配。
对此,荣辉认为在实际操作当中不需要这么做。比如,新疆的无人驾驶车不可能一秒钟就跑到上海,它们是互不影响的。所以,全国一个总控的方式是不合理的。
荣辉给出了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大体以城市为单位,每个城市做一个总控平台,分块管理,每块都可以有一个服务器。
为什么城市下面还要分块呢?荣辉认为:“比如北京,要有相当数量的无人驾驶车才能满足要求,如果都跑到路上的话,计算量就很大了。要及时地接收信息、发送指令,对信息的可靠性、通道的可靠性、信息的压缩能力以及信息量要求都很高,通讯延迟、信息丢包的现象也不可能完全避免。而且从整个业务逻辑上看,长安街上跑的车和北汽厂附近跑的车相互没什么影响,拥挤程度也大不相同,是可以独立的。当然,未来可能不是按行政区划分,而是按交通流量、按维度划分。”
荣辉指出:“既然分块管理,为什么还要有总控呢?因为要涉及跨区行驶。无人驾驶车把目的地上传,总控平台就可以把区块之间的线路连起来,指挥车辆行驶。”
据IT时代网了解,有些通讯业内人士也讨论过全国总控平台的可行性,他们也认为这个方案不靠谱。因为信息传播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按上海到新疆的距离,信息一来一回耗费的时间就无法忽略,加上信息处理的时间,气候、地形的影响,反应是否足够迅速无法预知,可能这边都撞上了,那边控制信息还没到。
误区五:乘客坐车仍是面朝车头
“人的思维是有惯性的。我们现在的汽车都是四四方方,大家面朝前方排排坐。不少人想象无人驾驶车也是这个样子,只是没了司机而已,就连想象力丰富的好莱坞科幻电影也难脱这个窠臼。那么,无人驾驶时代汽车的形态真不会有明显变化吗?”荣辉明确表示,“一定会发生变化。汽车诞生以后,有一段时间还是马车的形式,但现在已经没人再按照马车的形式去设计汽车了。同样道理,无人驾驶也一定会改变原来的汽车设计。”
无人驾驶车会有哪些方便乘坐的设计呢?荣辉对IT时代网说:“在无人驾驶时代,没有人开车了,理论上你在车里做什么都可以,不仅可以乘坐,还可以在里面工作、学习、娱乐。四个人坐车也不用都脸朝前面了,大家围着坐,可以一块儿讨论问题,可以打牌。跑长途的时候,还可以放两个卧铺在里面,比如旅游就能白天玩景点,晚上回到车里睡觉,在梦中就能跑到下一个景点。”
误区六:无人驾驶车上路的最大障碍是技术
百度CEO李彦宏近日在岳麓峰会上表示,下半年将在长沙进行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商业化运营。新加坡也曾准备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商业化运营,至今为止也只是进行了一些测试。
那么,百度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技术是不是已经成熟到可以商业运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