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重磅信息轰动了陕西省柞水县这座小山城。2024年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领衔,商洛市科技特派员、柞水农产品质量安全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张蓉参与申报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不仅仅是食药用菌学界的重大突破,更是柞水县历史性荣光时刻。
“感谢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们,是他们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结对帮带’的方式培养我、支持我、鼓励我,他们是我科研上的领路人。我将一如既往、坚持不懈,为柞水县农业产业发展奋斗终身。”得知获奖后,张蓉的兴奋和激动难以言表。
据了解,该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中,吉林农业大学李长田、王琦、姚方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王延锋,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于海龙等5人为柞水县国家科技特派团食用菌产业组成员,其中李长田教授为科技特派团团长。
2022年以来,柞水县紧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选派科技特派团发展契机,大力开展产业科技帮扶,为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把脉问诊”,帮带培育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而张蓉,则是科特派在柞水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中默默耕耘、众多成功实践的一个缩影。
试验示范与推广了高产优质木耳本土品种5个;主导建立了柞水木耳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主持制订了《地理标志产品 柞水木耳》等3个地方标准;设计制作了柞水木耳品牌LOGO、品牌包装、宣传片等,在科技特派团专家“一对一”的帮带培养下,张蓉已然成为一个农业全能技术专家,为柞水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在下乡工作时,常遇到缺乏推广承载体或是难以有效实施对接的困惑,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农人’。”李长田教授谈道,“撒下一粒乡土人才‘金种子’,就能带动,甚至创造一整个产业。在帮扶过程中,要抓住“关键少数”,重点培养产业带头人。”
科技特派团坚持“带土移植”“厚土培植”的理念,把田间、地头、棚内作为课堂,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做到“三个帮带”,把新技术、新技艺传授给农户、技术员,帮带了一批留得住、带不走、用得上、有序传承的“业务型”人才。
下沉指导实践帮带,通过实地调研、产业发展座谈会等形式,累计开展木耳全过程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产业技术培训17场、受训600余人次,培养技术骨干43人、高素质农民180人、农村致富带头人256人,一线农技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持续提高。
师徒组团结对帮带,围绕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打造专家“试验田”9个,制订专家“一对多”人才培养计划,10名专家帮扶技术骨干43人,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讲解、示范服务等方式,“面对面”“手把手”开展种植技术指导,培育“田秀才”“土专家”517名。
线上服务云端帮带,建立科技特派团专家线上联络、“接榜”服务、及时答疑机制,开展中国农技推广App农技服务信息发布,有效破解专家无法及时现场指导难题的情况,提升了科技特派团服务的覆盖面。
通过“大专家”带“小专家”“小专家”带“土专家”,一批批像张蓉一样的县内技术带头人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活跃在农业产业振兴一线,从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到病虫害防治,从农民科技培训、农产品检验检测到农业品牌建设,他们不仅是农业科技工作的“实干家”,更是科技强村富民的“引路人”。
新的种子不断播撒,新的希望仍在萌发。如今,李长田作为柞水县国家科技特派团团长、张蓉作为商洛市科技特派员,继续带领着团队躬耕乡野。和他们一样,一批又一批科技特派员前赴后继,把技术种在土地里,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绘就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的崭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