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诗词世界
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在诗词世界,读诗,写诗,听诗,学诗,听课,发表,玩诗词游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诗词世界

十首讽刺诗,比比哪位诗人最会“骂人”?

诗词世界  · 公众号  ·  · 2018-11-27 06:06

正文

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后台回复“日历”可获取诗词日历和免费图书

今日优课,点击收听→ 菜根谭与职场智慧


讽刺诗意为用语包含讽刺内容的诗歌。

在文学史上,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讽刺诗?

这些诗作或讽刺一种社会现象,

或讽刺一种不公平,

全文没有一个骂字,一个脏字,

却发人深省。


今天,诗词君介绍十首讽刺诗,

比比哪位诗人最会骂人。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诗人通过一种天气下的两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反映了作者对豪门荒淫生活的无比愤慨以及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久旱无雨,作者呈现了两种现象,一边是土地生烟,干旱异常,龙王庙前,大家敲锣打鼓,祈求龙王普降甘霖。而另一边富贵人家却处处观赏歌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诉说了那些贫寒的读书士子们长久屈居人下的不平,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贫家的女儿品格高尚,手艺灵巧,针线活做得非常精美,可即使是这样,却少有人来问媒。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丁督护歌》

唐·李白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此诗描绘了劳动人民在炎热的季节里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


万名工人凿取奇异的文石,没办法很快运达江边水浒。你看那石头多么粗大笨重,掩面而泣为百姓悲伤千古。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此诗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 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唐·杜甫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是杜甫的一首忧国忧民之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诗人忧国忧民、忠君、念家、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博大浩瀚、沉郁顿挫的宏篇巨制。



《悯农二首·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深地同情。



《题兴化寺园亭》

唐·贾岛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


这首诗讽刺了裴度等贵族侵占居民田地,使贫穷的人没有立足之地情况,引人深思。


文宗时裴度进位中书令,大肆修造兴化寺亭园。拆了千户人家的房子就为了修建一座池子,不种桃李种蔷薇,秋天时,不能收收获桃李,只能收获满院的荆棘,什么也没有。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蚕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首诗当时社会“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现象, 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


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镇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集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赤日炎炎似火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