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
目前有三种技术路线,其中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为目前主流,侵入式脑机接口为未来发展方向
。
根据脑信号的采集路径,脑机接口技术路线分为非侵入式(脑外)、半侵入式(颅骨和大脑皮层之间的脑膜上)、侵入式(大脑皮层内)。脑机接口需要高精度的脑信号以提高性能,侵入式脑机接口
虽然能深入采集神经信号,
然而其
属于有创伤植入,技术难度大,
可能出现
继发感染
、
排异风险
,
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影响
,提升材料生物相容性是侵入式技术进步的关键;非侵入式
无需植入任何设备,只需将传感器放置于头皮表面即可测量大脑活动状况
,
安全性能最高,对人体基本无创伤
,因此也是
目前最为主流的脑机接口形式,
政策与技术持续催化,行业进入爆发前夜。
政策方面,近期政府发布一系列行动方案和措施,旨在推动脑机接口产业的发展。
2024
年两会期间,脑机接口被定位为“新质生产力”之一;
4
月
26
日,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24-2030
)(征求意见稿)》。工信部将脑机接口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给予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支持。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
IMARC Groupe
的数据显示,
2021
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达
15
亿美元,
2022
年市场规模增至
17.4
亿美元,预计
2027
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达到
33
亿美元
,中国市场在其中将占有重要地位
。
脑机接口目前发展阶段大部分处于实验室阶段
,
国内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与美国仍存在代差,而非侵入式技术则处于领先地位。
从全球范围来看,当前脑机接口产品大部分处于实验室验证阶段,少数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并未实现商业化
,
特别是侵入式和半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技术难度、临床试验的监管门槛和成本都很高,全球尚没有获批上市的医疗器械产品。
侵入式脑机接口,国外
Neuralink
、
Synchron
等公司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仍落后
5
年左右。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方面,中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天津大学、西安交大、中科院、天坛医院等知名科研机构。天津大学脑机接口团队已构建了从芯片、电极、算法到系统的国产全链条非侵入式脑机信息交互技术体系,在脑电识别精度、控制指令数量和信息传输率三项核心指标达到国际最高水平
。
短期
建议关注脑机接口在医疗场景的落地进度,尤其非侵入式的消费级市场
,中长期建议关注侵入式技术突破所带来的巨大应用市场
。
短期来看,
与严肃医疗领域相比,消费医疗市场以及某些非医疗应用在技术要求、认证标准和法规限制上相对宽松。这使得脑机接口公司能够以较低的研发和合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市场。例如,辅助正念和冥想的设备,这些产品利用脑电波技术帮助用户监测情绪、提高注意力或促进放松,无需经历严格的医疗器械认证流程即可面市。
对于非侵入式技术,开发新型高灵敏度传感器材料、优化传感器布局和提高信噪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质量的、精确的神经信号采集是后续的处理、解码和应用
的必然条件
。
同时未来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将远超出了医疗领域的边界,
无论是在
教育、工业生产到娱乐、体育还是家事管理,脑机接口融入都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风险提示:
脑机接口技术突破不及预期,政策推动不及预期
,法律合规及伦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