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逸言
文学与软件,诗意地想念。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程序员小灰  ·  我的项目,彻底爆了! ·  昨天  
码农翻身  ·  程序员家长装备了一件秘密武器! ·  2 天前  
码农翻身  ·  操作系统能知道自己是活在虚拟机当中吗? ·  4 天前  
程序员小灰  ·  字节这薪资,真舍得给! ·  5 天前  
程序员小灰  ·  一个时代彻底终结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逸言

代码诊所的第二次诊断

逸言  · 公众号  · 程序员  · 2017-03-23 12:39

正文

几年前,我有机会负责一个项目的咨询。团队很小,目标是对旧有系统的后端用Java改写,而团队的开发人员全为C程序员。我的工作职责是负责项目设计、开发,以及担任项目开发过程敏捷化的教练,并培养Java开发人员。


我在团队工作室的墙角落,开了一个小小的诊所,广而告之——“每日一贴,包治百病”。这是当时我在项目上的第二次诊断。


01

变量的声明应尽量与使用放在一起


本规则与代码的可读性有关,倘若方法还没有保持短小,这个问题就更要命。或许这是C语言开发者容易犯的毛病。当然也有许多Java程序员从前辈程序员处继承了这一陋习。我曾经在一个遗留项目中看到过一个长达几千行的Java方法,在方法头部堆砌了数十个变量定义,让人目不暇给!


除了影响代码的可读性之外,还可能导致隐藏的缺陷。很多程序员之所以习惯在一开始就声明变量,就是将这种局部变量当做了存储中间状态的容器,在方法内部反复使用该变量,这种中间结果的变迁未必符合开发者意图,又或者后来的代码维护者没有理清这种变化,从而做出变量值的误判。


02

对常量和枚举的使用


本规则本不足道,写在这里,为了进一步惊醒一下团队成员。在咨询过程中,我看到有这段代码:

Integer.parseInt(freeFlash, 16);

这个16,究竟是什么鬼?Magic Number,很多时候会让人感到困惑。


在JDK没有提供枚举之前,很多Java程序员喜欢使用接口类型来包装一大堆常量。如果常量存在内聚的分类意义,还是使用枚举为佳。


03

进行合理封装,避免方法调用顺序错误


封装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时候,暴露太多的细节会让调用者感到无可适从。


对于TelnetService类,我们需要依序调用connect()、login()、enterUShell(),然后在执行命令后,必须依序执行exitUShell(),disconnect()。这让我想起事务处理,FTP访问等与资源有关的逻辑,都需要在执行逻辑前后包裹一些基础设施的处理逻辑。为了避免在执行命令前后忘记连接或断开telnet,最好能将此过程封装。


这是从调用安全性来考虑。


如果从调用的简洁性考虑,封装亦有必要。当我们需要通过TelnetService发送telnet命令时,为何还需要了解内部的执行逻辑呢?


那么,该如何封装才能两全其美,既满足对执行逻辑顺序的重用,又满足对命令逻辑的扩展?


通常做法是将真正的执行逻辑提取为接口,如Java中Runnable的方式。这其实可以看作Command模式的运用。当然,我更愿意看做是对函数的封装,例如Guva中的tranform()、filter()之类的方法,接受更具有函数气质的Function或者Predicate接口(当时,Java 8还未问世呢)。


因此,我的做法如下:

public class TelnetService {
    public T withCommand(ExecutionCommandT> command) {
        connect();
        login();
        enterUShell();
        T result = command.send();
        exitUShell();
        disconnect();
        return result;
    }
}


可以这样调用:

String result = telnetService.withCommand(new ExecutionCommandString>()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send() {
            return telnetService.transfer();
        }
    }
);

04

遵循异常处理的架构规则


团队成员对异常极为陌生,面对java的受控异常、非受控异常,不知如何选择;也不知道该何时捕获异常,何时抛出异常。因而我针对该项目确定了异常处理的架构原则,其目的是为了让整个架构变得更简单,让异常处理更加一致。


我的目的是减轻开发人员的负担,但同时又不降低代码质量,并利于未来对代码的维护。规则如下:

请输入标题     bcdef

同层之间的调用不做try-catch,上层调用下层的对象,必须try-catch。即使对象抛出了异常,只要不是checked exception(我们尽量避免使用checked exception,以避免它对接口的污染),就无需考虑去捕获这个异常。这样的设计并不会导致异常泄露,因为我们要求在上一层捕获。至于最顶端的Application Layer,则只做捕获异常的事儿,不干抛异常的活儿。


为各层(即领域层和基础设施层)定义各自的异常超类。其中,领域层定义的异常要求提供Error Code。Error Code并非我所愿,但对于本系统的上游系统,却需要该值,不得不为。


领域层。若是结合实际情况由自己抛出异常,则只需考虑异常消息和错误码;若是捕获了异常再抛出,则在捕获时记录日志,再度抛出的异常需要包裹原始异常对象。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在代码诊所中诊断出来的疾病,可以作为代码评审的一个标准,同时这些处方则可以当做团队内部分享与交流的知识库。长期累积下来,非常有利于团队成员编码能力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