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狐言论史
狐眼观文,狐言论史,游戏人间,无拘无形。但求良师,一日三省;但求益友,推腹置心。向广大朋友分享古今中外的文学大观,历史纵谈,大千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旧事文摘:千年前宋代壁画12生肖没有蛇,被“ ... ·  22 小时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王笛:为什么说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构?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狐言论史

从曹操到李世民,四百年无数明君的无解难题,竟被一个女人终结

狐言论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12-01 18:52

正文

武则天 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女性之一。她以女子之身战胜一个个敌人,终登帝位,理政安民五十载,君临天下二十年的传奇人生,也将在丹青史册中永难磨灭。

遗憾的是,与武则天相关的影视书籍虽不胜枚举,却大都集中于其个人生活和宫廷政治斗争。作为一代帝皇和政治家,武则天真正于华夏民族的伟大历史贡献: 终结士族集团 开启平民政治 ,却往往被忽略了。

则天大圣皇帝:武瞾

族集团的源起,便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首倡儒术“后,研习儒家经学的学者们,垄断了儒家孔孟一门经典学说的解释权,并在家族内部代代传袭,进而掌握了整个国家文化制度的话语权。

东汉王朝时,这些儒家经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进化为以袁绍、袁术兄弟(汝南袁氏)为首席代表的士族集团,在汉末乱世时趁机起兵,一南一北分别裹挟一群诸侯,一度成为天下最强两大势力,眼看就要取汉室而代之,开创一个士族统治的王朝。

幸好他们兄弟嫡庶有别,水火不容,同室操戈,让本为袁绍附庸势力的曹操逆势而动,相继击灭二袁,统一中国北方,并以法家申韩之术施政,提倡“唯才是举”打破士族对人才选拔的垄断,又实施屯田制和士族集团争夺人口,终于遏止士族集团的势力扩张于一时。

汉丞相、魏武王:曹操

但曹操死后,士族集团还是以支持他儿子曹丕取代汉朝为交换,由出身颍川陈氏的陈群建议,建立了影响魏晋南北朝各代的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把持了国家政权。从此之后的四百年多年时间里,各大世家大族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整个士族集团,一直占据历史舞台的中心地位。

所谓九品中正制,即确定士族子弟,天生便有做官特权,又按其任官等级由国家分配给牛畜和荫户。

士族们官职越高,门第评定就越高,其子弟能担任的官职也就越高,甚至哪怕仅仅是儿童,也注定可以得到好的肥缺;而出身寒微的人,即使再有才能也被官场摈斥,只能终身沉沦下僚。这就是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士族集团的代表河内司马氏,其祖孙三代前赴后继征战,司马懿征辽、司马师平淮、司马昭破蜀、司马炎灭吴,终于取代魏朝,统一天下,建立第一个属于士族自己的王朝,晋王朝,又给高门士族们增加了荫亲属与佃客的特权。

也就是说,国家允许士族高官的远近亲属和佃客都依附于他们,这些荫亲佃客从此免向国家交租税、服徭役,而改向他们依附的士族门阀去交租服役。门第越高的士族,其被法律允许免税役的荫亲佃客便越多,甚至到了“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地步。

因此这一制度的实质,便是承认高级士族按门第高低、势力大小,有权得到一部分国民作为自己的领民部曲,有权分割一部分国家税赋作为自己的私家税赋。除了没有自己的采邑封地以外,这些士族已经形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领主了。

五胡乱华时期,胡族政权如羯人赵国、鲜卑燕国,为维护其统治需要,同样秉承西晋九品官人之制,维护高门士族特权。北魏孝文帝元宏改革后,更让鲜卑贵族也汉化为门阀,和汉人高门混同为一。

北魏孝文帝:元宏

而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则特重谱系,朝廷专门设立谱局,选官用人时必先查考其谱籍,严厉打击庶族和寒门冒籍。

关东士族(郡姓)如王、崔、卢、李、郑;关中士族(郡姓)如韦、裴、柳、薛、杨、杜;汉化鲜卑大姓(虏姓)如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江南过江士族(侨姓)如王、谢、袁、萧;江南本地士族(吴姓)如朱、张、顾、陆……

因此,在两晋南北朝的几百年里,不论各个胡汉王朝怎样如走马灯般更迭,这些高门大姓的世家大族,却能代代保持荣华富贵、常有功臣名人,始终占据帝国最高的政治地位。

虽然各朝帝王同时也在穷尽心智,不断采取举措打击和制衡士族门阀,和他们争抢政权、税赋、人口,但因为士族门阀垄断了绝大部分的知识、人才、财政、国计民生,因此无数雄才大略的英主明君,从魏武王曹操起,一直到唐太宗李世民为止,都难以真正解决这棘手难题。

隋文帝杨坚废止中正官,开创科举制,其子隋明帝杨广又始建进士科,力图从世家大族手中完全夺回选官人事权,高门士族对此极为不满,竟称此举是「政烦于上,人乱于下」,所以导致了隋朝灭亡。

隋文帝:杨坚

【隋承其弊,不知其所以弊,乃反古道,罢乡举,离地著,尊执事之吏。於是乎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隋氏官人,以吏道治天下,人之行不本乡党,政烦於上,人乱於下,故亡。】——柳芳《氏族志》

唐高祖李渊依靠抛弃了杨广的关陇门阀支持,建立唐朝后,虽做出形式上的退让,依北周、北齐旧制,每州置大中正一人,但仅是名誉职务,和魏晋旧制大不相同,用人实权仍在吏部。

唐太宗李世民政变夺位后,一边大量提拔重用了房玄龄、魏征、马周等关东寒士,让他们进入为中枢重臣,与高门士族相制衡,

另一边则修《氏族志》,下令改以唐朝此时的官位高下,分为九等。重新确定士族门第,贬低崔卢王谢等山东和侨姓旧族,抬高关陇集团依托的关中士族和代北虏族,又将诸多建唐功臣和寒门大臣的门第也抬高进士族之列,最后确定天下士族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

李世民的一众子女都与当朝勋贵名臣家通婚,让他们女为王妃,子娶公主,和李唐皇室从血缘上紧密联合。

唐太宗:李世民

因此,李世民的做法,等于是以李唐皇室和关陇门阀为核心,同时包容建唐功臣、南北士族、各地寒士,以新的官职品级排定次序,扶植了一个全新士族集团,来取代繁衍三百余年的魏晋南北朝旧士族。

同时李世民继续坚持科举制代替旧的九品中正制,比之过往数百年,这当然是一个巨大进步,人才来源也涵盖于全国。李世民看到新科进士们从端门列队而出,因此留下了「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的自得。

然而,唐初的新氏族既然脱胎于旧士族,因此不可避免地也带有相当局限性。

如国子监各级学校按官品招收学生,又规定乡贡要经当地缙绅认可,才送吏部考试。非二百九十三姓的平民,既难得到缙绅认可,参加乡贡,更难得被录取及第。唐高宗李治时期,又对《氏族志》几经修订,依旧是以仕官品位高低,而定家族门第等级。

此外,亦有大量高门士族子弟,籍着科举制的机会得以进入官场。毕竟有良好的教育和物质条件,他们同样参与科举竞争时,肯定比寒门士子有相当优势。

此种情况若延续百年、二百年后,那么唐初功臣氏族也必然会如同旧时的崔、卢、王、郑们一般,垄断仕进,以门望定官职,他们的子孙不断繁衍,而将绝大多数的非功臣平民子第,排除于帝国政治中枢之外,而其先进性也从此丧失殆尽。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先废杀皇后王氏,淑妃萧氏,又诛杀国舅长孙无忌,关东士族代表太原王氏、南方士族代表兰陵萧氏、关陇门阀代表长孙氏,皆遭重创。

李治死后,皇后武则天取代唐王朝称帝,以铁血与尸骨铺路锐意革新。她残酷打击以士族门阀和功臣集团为代表的各方政敌,株连甚广,并限制奴婢数量、保障奴婢人身、打击豪强地主,进而消灭了士族集团的部曲佃客制。

大周神圣金轮皇帝:武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