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参见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97页;李道新:《中国电影史(1937—19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顾倩:《国民政府电影管理体制(1927—1937)》,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第276—277页。
[2] 参见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225—229页。
[3][5] 汪朝光:《影艺的政治——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4页,第38页。
[4] 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第227页。
[6] 香港某电影公司曾续摄第19集《火烧红莲寺》,参见《小公司摄〈十九集红莲寺〉》,《影坛》第4期,1935年10月30日。
[7] 岛人:《演过后的火烧红莲寺》,《舞风旬刊》革新号第8期,1938年9月11日。
[8][11][14] 付永春:《昨夜星沉:明星影片公司覆亡原因分析(1936—1940)》,《电影艺术》2013年第1期。
[9] 李道新:《中国电影史(1937—1945)》,第33页。
[10][47] 《张石川柳忠浩合作:明星将改名复活与〈火烧红莲寺〉有很大关系》,《电影》第3期,1938年9月21日。
[12] 陈浮:《上海日方代表邀电影界谈话,今后出品须送检查》,《电星》第1卷第1期,1938年1月1日。
[13] 参见林禾:《最近上海的中国电影界》,《电星》第1卷第1期,1938年1月1日。
[15] 《小组织的影片公司风起云涌》,《电影》第14期,1938年12月7日。尽管“明星”已破产,但为表述方便,下文仍沿用“明星”这一名称。
[16][19] 参见《默片重拍声中梅花落也将重见天日》,《电影》第11期,1938年11月16日。
[17] 参见《明星复兴计划,追念原始时代的成功片》,《电声》第7年第45期,1938年12月2日。
[18] 参见《小组织的影片公司风起云涌》。
[20] 雷门:《火烧红莲寺与复兴明星公司大计》,《戏迷传》第1卷第1期,1938年9月1日。
[21] 柯灵:《试为“五四”与电影画一轮廓——电影回顾录》,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908页。
[22] 《解禁片均经电检会批准,〈尸变〉开映前亦经修剪》,《电声》第7年第11期,1938年5月6日;《一度禁映之辱华片?〈中国〉煤油灯》,《电星》第1卷第11期,1938年4月21日;《罗克旧作开映问题》,《电声》第7年第26期,1938年8月19日;《罗克侮辱我国影片万能市长决定开映》,《电声》第7年第26期,1938年8月19日;《一年来孤岛电影之检讨》,《电声》第7年第43期,1938年11月25日。
[23] 参见《〈万能市长〉表演傀儡,罗克态度十分正经》,《电声》第7年第39期,1938年11月11日。
[24] 《中央变更检片组织,“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所”改组成立》,《电声》第7年第30期,1938年9月16日。
[25] 参见《当局姑予准映,火烧红莲寺通过难关》,《电声》第7年第6期,1938年4月1日。
[26] 《〈火烧红莲寺〉重映,职工分润四分之一,其余均用以抵还旧债》,《电影》第2期,1938年9月14日。
[27] 《明星复兴计划,追念原始时代的成功片》。
[28] 《资本五万元,创立明星演艺训练所,明星公司复业有日》,《电声》第7年第32期,1938年9月30日。
[29] 参见《文艺新潮》第1卷第3号,1938年12月16日;《杂志》第3卷第2期,1938年12月16日。
[30][31][60][66][68] 参见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第98—99页,第94—100页,第278—280页,第50—57页,第182—183页。
[32] 《明星影片公司为重映〈火烧红莲寺〉影片敬告各界》,《新闻报》1938年8月23日。
[33] 参见《新闻报》1938年8月22日;《新闻报》1938年8月23日。
[34] 《张善琨一怒收回〈貂蝉〉首映权,〈火烧红莲寺〉有利可图无法开映》,《电声》第7年第5期,1938年3月25日。
[35] 《新闻报》1938年8月23日。
[36] 《新闻报》1938年9月2日;《新闻报》1938年9月9日;《新闻报》1938年9月15日。
[37] 《最后难关亦已打破,火烧红莲寺十八集通过》,《电声》第7年第12期,1938年5月13日。
[38] 《红莲寺与电影业的兴衰》,《电影》第11期,1938年11月16日。
[39][42] 朱明:《〈火烧红莲寺〉十八集连续开映,明星公司复兴有望》,《电声》第7年第30期,1938年9月16日。
[40] 《〈火烧红莲寺〉重映,全部映毕需时八个月》,《电影》第3期,1938年9月21日。
[41] 《关于〈火烧红莲寺〉》,《中国影讯》第1卷第44期,1941年1月17日。
[43] 《火烧红莲寺竟肇火烧,在光华焚去底片一千尺》,《电影》第92期,1940年7月31日。
[44] 《申报》1941年1月9日。
[45] 《申报》1941年1月8日;《申报》1941年1月10日。
[46] 魏金枝:《从红莲寺说到民众教育》,《青年大众》第1卷第1期,1938年10月9日。
[48] 《“国华公司”的组织真相》,《电声》第7年第38期,1938年11月7日。
[49] 《明星复活改名国泰》,《电影》第5期,1938年10月5日。
[50] 参见《国华公司多事之秋》,《青青电影》第5年第30期,1940年7月30日。
[51] 参见《新华国华对立》,《电影》第20期,1939年1月18日。
[52] 参见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70页。
[53] 《今年度南洋最叫座之国片》,《电影》第87期,1940年6月26日。
[54] 宫浩宇:《重审“孤岛”影坛的“双胞案”》,《电影艺术》2021年第2期。
[55] 参见李道新:《中国电影史(1937—1945)》,第265页;王腾飞:《转折与序曲——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及发展》,《当代电影》2015年第4期。
[56] 汪俊:《论胡枫的演技》,《上海影坛》第1卷第1期,1943年10月10日。
[57] 宫浩宇:《“沦陷电影”的“去娱乐化”转向——以〈万世流芳〉为中心的考察》,《当代电影》2020年第12期。
[58] 吕嘉:《评张系导演何兆璋》,《上海影坛》第1卷第10期,1944年8月1日。
[59] 参见王瑞勇:《上海影院变迁录》,杜文林等编:《上海电影史料》第5辑,上海市史志办公室1994年版,第94—95页。
[61] 参见丁亚平:《中国电影通史》1,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版,第309—311页。
[62] 参见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114页。
[63] 张石川:《敬告读者》,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第58页。
[64] 夏衍:《中国电影的历史和党的领导》,《电影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80—88页。
[65] 陈犀禾、齐伟:《革命电影史观的历史命运——从〈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后的命运说起》,《当代电影》2012年第10期。
[67] 陈山:《电影史学的建构——对〈中国电影发展史〉文本的史学研究》,《电影艺术》2008年第6期。
[69] 《影运环流——马德波电影评论选》,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70] 参见李镇:《别有“洞”天——1927年神怪片〈盘丝洞〉的历史及解读》,《当代电影》2014年第6期;孙绍谊:《魔幻、“凡派亚”文化与类型/性别之争:〈盘丝洞〉与中国“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董舒译,石川审校,《文艺研究》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