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女学生聊天的时候,学生时常流露出愤愤不平。“这个社会无端歧视妇女”,太可恶!
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耐心地尽力给她们解释,并不存在什么“莫名其妙的歧视”。但是效果并不好,我的解释压不过舆论的力量。下次学生照旧会发牢骚。这些误导性的社会舆论对青年人危害很大。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深刻分析一下,以正视听。
世上真的本不存在什么“莫名其妙的歧视”。人们对某一个群体产生某种印象,必定有其原因。
比如香港人对“陆客”这一群体有一种排斥反感。这是无缘无故的吗?其实源自很多大陆人的实际表现吧。再如,“中国人”这个群体在国际上也往往是贴了一些标签的。我第一次去某邻国,入境检查的时候,有两个队列,一个前面牌子写的“外国人”,一个牌子写的“本国人”,外国人的队伍比较长。我正排在外国人队伍,这时一个中年女海关示意我出列排到本国人队伍去。我用当地语言跟她解释说,我是外国人耶。结果她根本不听我的话,直接用生硬的汉语不耐烦地说“都要排队”…
人们给群体贴的标签,往往是观察过很多样本得出的统计结论。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地球人都相信xx大学毕业的学生大都优秀非凡吧?但是也相信该大学毕业的学生也存在能力非常非常差的吧?世事无绝对,世事有例外。明白这一点,你的心态就平和了,就不再愤愤不平了。假如别人对你所在的群体有偏见,无论是地域、民族、还是性别,作为一个成熟的人你应该理解对方,把心态放平,然后默默地做好你自己,通过你的实际表现让人家改变对你的猜疑,让人家刮目相看。
呼吁别人不要歧视自己,是自卑的表现。自信的人不怕歧视。
回到具体的话题。作为招聘者,为什么我们不爱收女生?这是因为:
1. 在科教领域,妇女群体的工作态度明显不如男性群体。这个工作态度,就是大家常说的“事业心”。做学问,情怀为本。而很多妇女朋友,缺的就是情怀。她们往往把职业看做工作,而不是事业,功利心明显比较强,积极主动性不如男性。
2. 在科教领域,妇女群体的综合素质明显不如男性群体。如果单论考核指标,学生看分数,教师看SCI论文的数量或者经费数额,女子可能不见得不如男。但是实际素质能力,恐怕女性教师总体还是不如男性教师。同样数量的论文,女教师的成果可能跟风的就相对比较多,原创的相对较少。再如,作为教师,广博的知识面,丰富的文史知识,意义自不必说。而这一点上,女性比男性同行差太远了!
3. 根据我的观察,女性处世普遍相对不够理性,稳定性不足。不信你做个实验,随机问问30-40岁的女性同行:“你觉得自己成熟吗?”,“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吗?”,看看她们怎么回答你。我试过,答案往往是“我不愿意成熟”,“我不愿意长大”@#$%
4. 家庭拖累偏大,要多付出时间精力生育、抚养下一代。这是客观事实,但不能掩盖其他问题,不多说。
5.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求职的女性人数远远多于男性啊!每到开全学院会议的时候,放眼望去一大片全是女同事,我就心生悲凉。我为什么不愿意在教研室办公?因为整个自动化专业包含我一共只有两名男同胞!跟一屋子叽叽喳喳的妇女坐在一起学习工作,效率能高吗?物以稀为贵,我们招聘的时候,当然男生优先,这有错吗?情况正相反,据我所知在xx大学绝大多数都是男教师,领导一直想多招一些女教师,但就是遇不到合适的人选。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这样一种心理,认为大学就是混日子的地方,所以一个家庭来说,女的进学校,收入低,但是轻松稳定;男的去企业去公司,多赚钱。这样的想法对吗?自己不去反思一下思想误区,却一味地怨天尤人,怪社会歧视自己,不给自己机会,这没有好处。
人,都应该坚强,要成熟,要长大,不论男女。工作单位不是慈善机构,没有同情,没有照顾。女性求职,面对的困难比男性更大。一个真正的强者,要正确地认清这个事实,然后加倍地付出努力,去改变别人的偏见。不要动不动就把问题归结为“莫名其妙的歧视”。
我自己是男性,年轻,本硕博都毕业于名校,导师是德高望重的学术权威,可以说占尽优势,然而很多年以前求职照样失败。原因很简单:
1.整个中国范围,我当然不可能找不到985教职。只是我有我的求职标准和条件要求,想去的地方去不了而已。
2. 最大的问题,是我读博年限较长,然而毕业时却仅仅发了一篇文章。招聘者必定会心有疑虑,谁都怕招进来一个问题人物或者缺乏上进心的人。
我有情怀,我有抱负,我有个人困难……这些都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清楚,家人都不一定理解。解释是徒劳无益的,也不必有情绪。默默干几年,就是最好的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13429-1055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