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识分子  ·  AI会砸掉科学家的饭碗吗? ·  2 天前  
科普中国  ·  这 7 种面和粉居然对血糖很友好!其中 3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普中国

真的想问:把肉慢炖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能炖出更多氨基酸还是嘌呤?

科普中国  · 公众号  · 科学  · 2024-12-07 18:30

正文


炖肉是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一种美食,不少人都很爱吃。冬天端上一锅热腾腾的炖肉,别提多香了。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不过关于炖肉,我们常常会有这些疑问:肉类慢炖之后,是否更好消化?肉类慢炖之后,会不会把氨基酸炖出来?慢炖锅炖出来的肉汤是不是嘌呤含量更高?长时间炖肉,营养素会不会受热损失?哪些人适合用慢炖锅炖的肉来增加营养?


今天,我们就一个一个慢慢来说其中的道理。


肉类慢炖之后,是否更好消化?

 

慢炖锅和普通锅的重大区别在于,它的加温速度特别慢。不仅拉长了从 20℃ 到 60℃ 以上的加热过程,然后在 60℃~90℃ 之间的停留时间也比较长,最后才会达到接近沸腾的温度。在这个缓慢的升温过程当中,给肉类内部的各种酶类留下了充分的活动时间。


虽然肉类已经从动物身上分离出来,其实它们还是有活力的组织,其中有各种酶可以活动。在 60℃ 以下的温度,酶的活性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升高。


酶是一种蛋白质,大部分蛋白质到 60℃ 左右会发生变性,变性就是丧失天然活性结构,这时候酶就慢慢失活了。


肉类组织中的蛋白酶会把肌肉纤维的蛋白质轻微水解(用木瓜蛋白酶做嫩肉粉就是这个基本原理)。同时缓慢加热升温又能减轻肉变熟过程中变硬失水的问题,肉就显得比较嫩。


人体是没法直接吸收大分子蛋白质的。人类消化蛋白质的过程,就是先把肉块嚼烂,然后用消化酶把食物蛋白质切成碎片,最后切成一个一个的氨基酸,以及部分由两三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肽,然后把它们吸收入血,再用这些氨基酸来组装成人体自己的蛋白质。


肌肉组织的外面通常包裹着薄薄一层胶原蛋白。很多人都听说,胶原蛋白是不能被人体消化的。没错,但胶原蛋白分解出来的明胶是可以消化的


把肉的温度加热到 70℃~90℃之间,而且持续较长时间,会有一个奇妙的效果。这个温度虽然能把酶的活性灭掉,但也能使胶原蛋白的螺旋结构解开,成为明胶。这时肉再也不会有塞牙的问题,因为里面的筋都软了。一部分明胶溶入汤中,汤汁冷了之后能结成冻状。


同时如果少加水,在较低温度下慢慢变熟的蛋白质能更好地保持水分,不会紧缩在一起,所以肉吃起来更加柔嫩。有研究表明,高温炖制的红烧肉蛋白质会过度聚集,在体外模拟消化处理之后的消化率较低,而在 65℃ 下低温慢炖 8 小时的肉则消化率最高,在蛋白酶作用下更容易分解成小肽段。不过,加热时间进一步加长并不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东坡先生说炖肉要“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其中首要秘诀就是慢着火。升温慢一些,有利于让肉变嫩,让筋软化,并产生鲜味成分。炖肉时如果火力太大,升温太快,这些好处就没了。


总之,如果把肉类的蛋白质先用蛋白酶轻轻地切一下,而且质地变得更加软烂好嚼,肉当然就变得更好消化了。


肉类慢炖之后,

会不会把氨基酸炖出来?


肉里原本就有少量可以溶出来的游离氨基酸、肽和可溶性蛋白质。不需要 12 个小时,只需有一两个小时的炖煮时间,能溶出来的基本上都能出来。


不过,如果缓慢加热升温的话,能溶出来的氨基酸真的会增加。这是因为如果升温特别慢,肉组织中的蛋白酶的工作时间足够长,那么把肌肉蛋白质切碎之后,就会释放出来更多的氨基酸和小肽。它们都是水溶性的,会跑到汤里。


这也就是某些慢炖锅炖出氨基酸说法的来源。尽管不是非常准确,但也不能说完全错误。

一项研究比较了采用四段式加热方法烹制鸡汤的效果,研究了不同升温速度和保温时间的效果。研究发现升温速度以 0.43℃/分钟最好,到沸腾之后降至 95℃ 保温 40 分钟最好。缓慢升温能避免外层蛋白质快速凝固,让肉内部的可溶性成分和鲜味物质有更多时间充分溶出。


问题是,对于身体健康、消化能力正常的人来说,自己在胃肠里消化蛋白质就可以了,为什么只吃氨基酸呢?其实,这就好比一个牙齿咀嚼能力很正常的人,何必每天用破壁机把所有食物都打成好消化的糊糊喝下去呢。所以,并不是人人都需要慢炖锅的,更不需要炖出大量氨基酸的 12 小时电炖锅。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另一方面,如果想吃肉,美味的效果并不是炖得时间越长越好,炖肉的水也要少放。一般来说,肉只要炖两三个小时就软烂了。升温太慢,软化太久,释放出来的氨基酸倒是多了,肉却会失去口感。鲜味物质和明胶都溶出到汤汁里之后,肉就成没有味道的渣子了,香气也散掉了。

 

慢炖锅炖出来的肉汤更好喝吗?

是不是嘌呤含量更高?


很多人听说,添加鸡精会让汤里的嘌呤增加。但是,纯天然炖制的汤,照样是高嘌呤的。


在炖制过程中溶出来的一部分氨基酸和小肽是有鲜味的。在缓慢升温的过程中,核酸酶也会分解细胞里的遗传物质,产生鲜味核苷酸。但是,核酸分解的产物就包括嘌呤。而且,肌苷酸和鸟苷酸这两种含嘌呤化合物都是有鲜味的。所以,理论上说,慢炖出来的肉汤味道会比较好。


鱼类、肉类、禽类、菌类都可以加水慢炖,不过每一种食材的最佳慢炖时间不同,鱼类比肉类需要的时间短。有研究表明,猪棒骨汤的适宜加热条件为:升温速率 2.4℃/分钟,恒温时间 20 分钟,最后在 80℃ 保温 50 分钟。过长时间的加热也会让风味变差,特别是沸腾时间过长则香气会散失,而且脂肪氧化反应增加,生成气味不佳的氧化产物。


一项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炖煮方式鸡汤核苷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鸡汤样品的肌苷酸含量在 21.57~28.04 mg/100g 之间,腺苷酸含量在 6.62~9.13 mg/100g 之间,鸟苷酸含量在 2.38-3.14 mg/100g 之间。


随着炖煮时间增加,电炖锅鸡汤中的肌苷酸和腺苷酸含量呈现出先降低再增加趋势。压力锅炖煮鸡汤中的肌苷酸含量低于电炖锅,其他核苷酸没有显著差异。风味物质分析证实,慢炖鸡汤比压力锅烹调鸡汤的风味更好。可见,慢炖的汤含嘌呤的量的确比较多。汤越浓、越鲜,嘌呤含量可能就越高。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不过反过来说,嘌呤也是人体细胞里的正常成分,健康人是无需限制嘌呤摄入量的,甚至有些婴幼儿奶粉里还要特地添加这些组建核酸的成分。只有在尿酸代谢出了问题之后,才需要考虑肉汤里嘌呤含量的问题。


长时间炖肉,

营养素会不会受热损失?


肉里含有 8 种 B 族维生素,它们是水溶性的,会溶解到汤里,这不算是损失,只要把汤喝下去就可以了。


有些维生素并不怕热,比如烟酸就很稳定,维生素 B2 和生物素在一般加热温度下损失率也不高。但是,也有的 B 族维生素怕热,其中最娇气的是叶酸和维生素 B1。长时间炖制会让这两种维生素有较大损失。


不过,即便有部分维生素损失,蛋白质、不怕热的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还在。如果牙口不好、胃肠很弱的老人和病人能多吃进去一些蛋白质,这种做法也还是有意义的。至于维生素,可以再从小药片里补充。


很多人不知道瘦肉中富含钾,因为钾是人体细胞内液中含量最高的一种离子。所以老人家喝肉汤和喝牛奶、喝果蔬汁一样,都是可以补钾的。


用慢炖锅来炖肉鸡的鸡翅中,连骨头也能炖到酥软,红骨髓都可以嚼碎食用,一些软骨也能炖软吃进去。这样就增加了钙和铁等矿物质的摄入量。


哪些人适合用慢炖锅炖的

肉来增加营养?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包括对有轻度胃肠疾病的人,真不需要把肉炖十几个小时那么久。用压力锅烹调,或者用炖 2~4 小时的电炖锅烹调,肉的组织就已经足够柔软了,汤里的溶出物质也足够多了。


对咀嚼不好、消化不好、牙不好的老人或病人,用慢炖两三个小时的方式,还可以大幅度降低吃肉的难度。


那些炖七八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的超级慢炖锅,不是为了吃美味肉食的,而是用来喝肉汤的。一些消化吸收实在太差、身体严重缺乏营养的高龄老人和病人,才需要这类烹调设备。


看到这里,是不是想立马安排一锅美味炖肉了?那就快做起来吧!



参考文献

[1]张泽. 低温慢煮对红烧肉食用品质及蛋白消化率的影响[D].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22

[2]李家勋,钟智豪,张璐,等. 电炖锅烹制鸡汤的工艺优化[J]. 家电科技,2014,9:76-79

[3]张慢. 清炖型肉汤的风味形成机制及电炖锅烹饪程序优化[D]. 江南大学博士论文,2019

[4]黄福宁. 贵州小香鸡风味成分分析及炖煮鸡汤风味对比[D]. 天津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23


策划制作

来源丨范志红原创营养信息

审核丨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博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责编丨一诺

审校丨徐来、林林


相关推荐

1.为什么有的人手上青筋暴起?这些地方出现青筋,一定要小心

2.这 3 种下意识的行为,意味着你在欺负自己, 请立即停止!

3.冬天最值得吃的 10 种蔬果,很多人都错过了!

4.每天都感觉很累、睡不着觉、身体疼痛……一年后,她确诊了这种病

5.最新研究!这个运动能延缓大脑衰老、提高记忆力!坚持 6 个月,大脑受益至少 5 年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