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难是因为没人认真教过你】
平头哥对我国教育有很多不满,其中最大的不满就是职业教育的严重缺失:
除了少数不需要上班的幸运儿,大部分人都是需要上班的。
但是我们的教育似乎根本没想着教人
上班是什么
,
怎么上班
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不管说多少漂亮话,大部分家庭投入资源让孩子接受教育,一个最大的动机就是由此提升孩子未来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在毕业后获得更高的收益。
然而中国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是缺失的,从学校毕业,一脚把人踹入社会的汪洋大海,根本不管这个人十几年学校的规则经验,和职场环境大部分都不匹配,这个人要如何调试自己适应职场?
慌乱与恐惧之中,甚至有人选择继续抓着教育这块湿透酥软的木板不放,试图用留学或者继续深造来避免就业的压力,反而使得投入的资源更多,回本的周期变得更长,让这份投资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
如果身在实习职位较多,好学校密集的发达城市,自己又比较早意识到这些,还有机会从大三开始通过实习来提前演练找工作到工作这个过程。但如果没这么幸运,真的等到大规模求职的季节开始,实际上已经错过了自我职业教育的机会。
我们的教育
【既然没人教你,你就得自己学习】
任何高度复杂的领域,要想学会甚至做好,都需要投入时间,获取信息,反复练习。
既然弹钢琴滑滑板都得学和练,没理由坐着等着,有一天突然灵感来了就能驰骋职场。
职业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里面非常重要,你得靠这个养活自己,也会由此发展出社会关系,甚至运气好,你的工作非常适合你,你还可能以此获得自我实现。
【学错的也许还不如不学】
学术可以大胆假设,生活只能小心求证。
因为一切的选择,最后还是要由你自己用人生来承担。
只要不犯法甚至只要不被抓,你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会有明确的结果。
与其期望找到一个完全可以照搬的成功案例,不如培养自己选择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因为最后你需要解决的只有自己的问题,也只有你必须为这个结果负责。
【这些因素并不是考虑的重点】
1. 自己的兴趣
很多人没有办法把兴趣爱好匹配到找工作这件事上:
更不用说因为职业教育的欠缺,相当比例的应届生实际上并不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打发时间的事情并不叫兴趣,就像喜欢文艺和有创作能力是两回事。
2. 职业发展路径
这不是考虑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的确考虑选择任何一个职位的时候,最好都能了解这个职位,如果我做得好,下一步晋升到哪里,如果不是内部晋升,通过这个职位,我能够走到多远?
但是对于一个应届生,就算告诉你,经理做好了能升总监,不干了自己还能开公司创业,摸着胸口问问自己,真的理解这些话背后包含的巨大信息量吗?简直是类似“我以后一定会对你负责”的承诺。
要了解一个工作,真的还是得亲身去做。好在对于应届生来说头三年都是可以考虑转职的尝试期。
3. 能不能学到东西
很多年轻的朋友,特别是好学的朋友,特别关注公司是否有完善丰富的培训,上进的确是优点,但挑公司不是挑学校,课程设置并不是重要因素。
成年人的学习有个7-2-1公式:7成的知识与技能是通过“做中学”所得;2成是通过合作者的言传身教;1成才是一对多上课形式的培训。
也就是说,对你重要的东西主要得靠自学(这一点倒是可能和大学差不多)。
而且此处还有一个巨大的陷阱,公司提供的培训越事无巨细,很可能对应的职位职能越细致,也就是说,你会被更加螺丝钉化。那么如果有一天,你离开这个流水线,你很难再找到匹配的职位,因为你就是公司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螺丝钉,而那些培训就是公司打磨你的过程。
如果投入过多的注意力在这些方面,反而会让思考变得混乱,因为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应该考虑,我们下次继续:《
应届生找工作一定要考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