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
绿标
即可收听
晚安曲《深海归墟》/熊力力yo
▼
“每年到暑假,不少医院的妇产科就迎来人流的小高峰。
在这些‘人流大军’中,不乏相貌青涩的女学生,而本该属于她们的暑假,却成为了’流产假’。”
这则新闻,让我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不禁打了个冷颤。本是该享受青春时光的年纪,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说到底,还是因为性教育的缺失,让很多十几岁的孩子有了错误的避孕知识,也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
昨晚我重新翻看了那本被我搁置了很久的书——《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长期被搁置不是因为它不好看, 而是因为我不敢看。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作者林奕含,
91年的小姑娘,她因为少时遭性侵而患抑郁症,在去年自杀身亡。
而这本书,是她根据自身经历创作完成的,主要写了文学少女房思琪被补习班老师长期性侵,最终精神崩溃的故事。
整本书,很沉重,但书里描述了这样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主人公思琪在饭桌上对妈妈说:
“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而妈妈却很诧异
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
那个时候思琪才明白,在性教育这个环节中,父母将永远缺席。
作者林奕含在生前被采访的时候说道:
“做父母的什么都可以跟孩子谈,但可笑的是,唯独性不可以。”
在家长的眼中,孩子还小,谈性尚早,当小朋友询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只会听到“垃圾堆里捡的”“充话费送的”这样的回答。
我们在网上把这些话当段子听,但是这些看似好笑的话语背后,是整个父辈对性教育的漠视。
记得去年春节我去小姑家做客,姑父偷偷摸摸从屋子里拿出一本书,一脸震惊的对我说:“你看看这学校教的都是什么啊,怎么还发这样的书。”
我拿过来一看,是一套被官方认定为优秀教材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翻开来看,书里面直接告诉了孩子新生命的诞生以及器官的名称。
我心平气和地跟姑父说:“性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修课,不是吗?”
可姑父却摇摇头说:
“这尺度太大,会教坏孩子的。”
大多数家长和姑父有着同样的想法,于是这本读物被投诉,只能无奈被回收作废。
我翻看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编者们说的一句话:
“了解是为了更好的保护。”
可是大多数人却不懂。
我们这一代人,有多少姑娘在自己第一次来例假的时候不知所措,认为自己得了大病;
有多少人在青春生理期发育的时候含胸驼背,认为发育中的自己很丢人;
又有多少人在不了解性知识的情况下,偷食禁果,不做避孕措施,最后导致怀孕、 堕胎。
曾经看过一组大数据,
在要求做人流的未婚女性中,三分之一的女性首次性行为发生在19岁以前,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
然而超过半数的青少年,在性行为时未使用任何避孕方法,
仅有4.4.%的青少年具备正确的生殖健康知识
,其余都长年被来自于传媒、网络等非正规渠道的信息误导。
不到位的性教育,往往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之前有看过一档测试类节目,节目组找来几个孩子,测试他们会不会在陌生人面前脱衣服,不是只脱外套,而是全部脱光。
测试之前,节目组采访了被测试孩子的父母,大多数人笃定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谨慎,一定不会在陌生人面前脱衣服。
可让人惊讶的是,
一共测试了7个小朋友,其中5个愿意脱掉衣服,还有一个不仅自己主动脱,还帮妹妹脱...
我很庆幸这只是个测试,可也正反应了我们性教育的匮乏,如果是在遭遇不幸的时候,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孩子会大脑一片空白,不明白对方在做什么,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大人们总觉得性不好,应该让孩子远离性的“侵害”,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
“家长们嫌性教育太早,而恶魔却不嫌孩子太小。”
前段时间在《奇葩大会》中,致力于女童保护的孙雪梅老师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
2013年至2017年,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件为1401起,受害人数超过2568人,而这只是被曝光出来的冰山一角。
央视《社会与法》节目中说:在未成年人中,大概有10%——15%曾经遭遇过性侵害,其中被性侵的女童超过90%。
▷
9岁的小琪被性侵3年之久,父母竟然一无所知!让人没想到的是,施暴的“恶魔”竟是离家一步之遥的相熟邻居!
▷
河南的小草莓只有5岁,她总是指着电视上的大象说,妈妈,王伯伯身上也有大象鼻子。王伯伯是她幼儿园园长的老公。
▷
黑龙江有个12岁的单亲女孩,爸爸出门打工,她和奶奶一起生活。当被发现和60多岁的老头赤裸躺在炕上时,她无法说清楚这是第几次。
▷
四川宜宾13岁留守女童遭遇性侵以后,什么都不懂, 但是却承受了怀孕的恐慌,分娩的痛苦,生下了孩子后不知所措,就把孩子扔在了桥洞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