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籍动力电池工程师金朝吉(化名)跳槽到中国一家动力电池企业,从事动力电池电池包的系统研发工作。此前,他就职于韩国一家动力电池企业。
“新东家的驻外补贴、生活补贴加上其他补贴性费用,收入应该是原公司的近3倍,部分更加核心的岗位的收入或将达到5倍,此外相比于在内部体系成熟保守的韩系企业,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较为扁平化,且企业发展处于上升期,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是他考虑的重点之一。” 金朝吉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金朝吉称,相比于其曾经所在的韩国企业,现在的公司无论是收入上,还是福利待遇及工作节奏上,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例如公司为了在韩国有家室的韩籍工程师,在韩国首尔设立了办事处,一个月仅需前往一次总部即可。“一方面,我们能够与家人团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与韩国业界保持学习和交流,这样有利于整体技术保持先进水平。” 金朝吉对于现有的工作比较满意。
据金朝吉介绍,仅在2018年,如他一样选择离开原企业的工程师及技术员工就有将近10个人,而还有一些“潜在的离职需求者”,因为家庭等原因,暂时选择继续在原公司供职。
在汽车行业朝电动化、智能化、互联化和共享化“新四化”转型过程中,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尤为迅速,被喻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领域,成为人才争夺战最为激烈的战地之一。
由人才的争夺战引发的两家韩系动力电池企业LG化学及SK Innovation(下称“SKI”)之间的诉讼战愈演愈烈,演变成为围绕两家企业的人才战略、技术、专利等不同层面的“全面战”。
这种人才争夺加剧不仅发生在韩国,全球都出现这种趋势。一些动力电池企业以及造车新势力也纷纷加入人才争夺之中。恒大集团旗下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研究总院日前发布招聘公告,在全球范围招聘8000名动力电池行业人才,第一财经记者在翻阅该公司的招聘简章时发现,大多数中高级技术人员的招聘要求为“拥有一定年限以上的国际一线锂电池企业或车企同等岗位工作经验”,此外还承诺可以提供韩国、日本、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作岗位。一家瑞典动力电池企业Northvolt也在其官网上发布信息称,有近30名的韩国及日本籍的研发人员新入职。
在韩国长期从事汽车行业人才猎头工作的朴钟先表示,目前有多家来自中国及欧洲的动力电池及汽车企业,正在通过猎头寻找工程师等技术人才,而其中很多企业客户会明确提出要求,希望能够吸引一些在一线动力电池企业工作的工程师及技术人才,其中以比亚迪、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成为韩国汽车猎头行业的“大客户”,针对部分核心技术岗位更是给出高于韩国企业5~8倍的薪资待遇。
此前,据韩国就业咨询机构JOB KOREA发布的2018年企业人事报告,韩国汽车制造、研究、销售行业的平均年薪约为7800万韩元(约47万元人民币),其中研发类岗位的平均年薪约为8620万韩元(约51.4万元人民币),而从企业个体来看,现代汽车公司的平均年薪为9220万韩元(约55万元人民币)、动力电池行业龙头企业LG化学则约为7800万韩元(约46.5万元人民币)。
对此,朴钟先解释道,由于平均年薪中包括许多销售、生产及非核心研发人员的薪资,所以实际上从事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核心研发岗位的员工薪资只会比其更高,而有部分中国企业更是直接给出年薪100万~120万元人民币,并认为目前非韩国企业要在韩国找到曾在一线企业工作过的技术岗位员工,至少要给出70万~8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年薪,而该数字还不包括各项补贴。
为了防止人才流失,目前包括LG化学、三星SDI在内的动力电池企业,在招募技术类岗位的员工时,会要求所有入职的员工签署竞业禁止协议及保密协议,要求员工不得在离职后一定时间内(一般为12~36个月)前往业内竞争企业工作。第一财经记者在某一线动力电池企业的竞业禁止协议中看到,该公司几乎将所有的动力电池企业及部分发力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厂纳入到禁止名单中。
LG化学声称SKI在过去的两年内共以高薪挖走包括76名动力电池行业的研发核心人才在内的近100名员工,而且SKI要求这些人员在转职过程中提交核心工程及技术文件。不过,SKI回应并未要求这些入职的新员工提交核心文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加入SKI的员工中,随着诉讼战的加剧,已经有部分研发人员在洽谈离职事宜,并准备转向中国、欧洲动力电池企业或整车厂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