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物制品圈
资源分享,行业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物学霸  ·  老牌 TOP ... ·  4 天前  
华大集团BGI  ·  收官!2024“百校科普嘉年华”——从高原到 ... ·  5 天前  
生信宝典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物制品圈

《Immunity》发表论文揭示IgG抗体稳态调控新机制及其在红斑狼疮发病和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生物制品圈  · 公众号  · 生物  · 2024-10-30 09:15

正文

芥子纳须弥:借空间之广博,赢时间之从容,成生命之精巧


清华大学免疫所刘万里与合作者在《Immunity》发表论文揭示IgG抗体稳态调控新机制及其在红斑狼疮发病和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2024年10月29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CLS生命中心、免疫学研究所、膜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蛋白质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刘万里与合作者在国际免疫学顶级期刊《Immunity》发表研究论文《Progressive polyadenylation and m6A modification of Ighg1 mRNA maintain IgG1 antibody homeostasis in antibody-secreting cells》,揭示IgG抗体稳态调控的新机制,并探索其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和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的修昔底德(Thucydides)曾经这样描述公元前430年雅典城的一场瘟疫:“染病而垂死的病人,只能被那些已经染病但侥幸康复的人照顾。这些康复者虽然每天照料染病者,但对此并不担心,因为他们了解瘟疫的特征和进程。的确,他们很清楚,在这次瘟疫中,幸存者将不会被瘟疫第二次感染,至少不会因此丧命”。

    两千五百年后,现代免疫学研究才逐渐的解析了其中的基本生物医学原理: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初始型B细胞(Mature naïve B cell)产生抗体抵御病原体;康复者获得记忆性B细胞,此类B细胞承载IgG抗体记忆,遇到相同病原体时快速免疫活化并产生IgG型的病原体特异性抗体,从而有效抵御病原体的致命攻击。凭借这一生物医学基本原理,人类已经清除天花病毒,接近根除脊髓灰质炎病毒,并有效控制了如麻疹、流脑、白喉等恶性传染病。尽管取得了巨大进展,人类对IgG抗体的稳态维持机制仍然缺乏深入了解。这一科学问题在临床免疫学研究的自身免疫紊乱等方面疾病尤为重要,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SLE患者通常表现为异常的免疫应答,其体内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打破免疫耐受,分化为浆细胞而产生过多的IgG型自身抗原特异性抗体,导致对自身细胞、组织、器官的攻击,最终造成临床表现各异的机体损伤。因此,理解IgG抗体的稳态调控机制,尤其是如何避免自身反应性抗体的产生,兼具基础免疫和临床免疫意义。

    B细胞通过细胞质膜的B细胞抗原受体(BCRs)识别抗原并启动信号传导。表达IgM-BCR和IgD-BCR的初始型B细胞负责初次抗体反应,而表达IgG-BCR的记忆性B细胞主要在抗原再次暴露时产生高滴度高亲和力的IgG型的记忆性抗体反应。IgM,IgD和IgG等不同亚型的膜结合免疫球蛋白尾部(mIg-Tail)氨基酸序列不同,并影响其下游信号转导功能。例如mIgM-Tail和mIgD-Tail只有三个氨基酸,KVK,负责胞内锚定其穿膜区;而所有mIgG亚型具有进化上保守的28个氨基酸尾部,包含增强信号传导的免疫球蛋白尾部酪氨酸(ITT)基序。小鼠模型和临床队列研究揭示mIgG-Tail在记忆性B细胞的免疫活化和IgG抗体应答中起重要作用,也与自身免疫病、癌症和传染病等多种临床疾病密切有关(例如,刘万里团队前期工作:DOI: 10.1126/science.aap9310;DOI: 10.1038/s41590-024-01944-4;DOI: 10.1172/JCI153454;DOI: 10.1038/ncomms9552;德国Jürgen Wienands团队:DOI: 10.1038/ni.1764;DOI: 10.1038/ncomms6456)。上述研究主要是在蛋白氨基酸序列层面对mIgG的研究,且主要针对的是膜结合免疫球蛋白开展(也被称为,膜联型抗体)。

    在B细胞中,膜结合(Membrane-bound, mem)和分泌型(Secretory, sec)免疫球蛋白(也被称为膜联型抗体和分泌型抗体,后者即为血液中的可溶性抗体)重链(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s, IgH)起源于同样的种系基因座。在抗体分泌B细胞(Antibody-secreting cells, ASCs)中,sec IgH-mRNA转录本占主导地位,且从mem IgH到sec IgH mRNA的转换依赖于mRNA的可变多聚腺苷酸化加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细胞质膜表达表面BCR的初始型和记忆性B细胞中,mem IgH-mRNA转录本占主导地位。ASCs中增加的IgH转录使得剪切和加尾机制能够利用近端的分泌型特异性poly(A)位点。然而,目前尚不清楚mem IgH向sec IgH转换过程中具体的调控机制。







    基于上述科学问题,论文团队联合攻关,发现IgG1重链转录本(IgG1 heavy chain transcripts,Ighg1)mRNA的逐渐加尾和m6A修饰在ASCs中对IgG1抗体的稳态维持至关重要。作为m6A-reader的YTHDF1的缺失会减弱ASC中Ighg1 mRNA的半衰期,从而减少IgG1+ ASCs中的IgG1蛋白丰度,最终导致免疫后IgG在血清中含量的下降。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一个此前未被研究的剪接中间体(Intermediate Ighg1),揭示其为受到m6A修饰的主要的Ighg1亚型。m6A修饰和YTHDF1的核定位均是维持ASCs中高Ighg1转录本丰度的关键因素,Ighg1与YTHDF1共同形成类似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颗粒的结构。该结构的形成和维持对IgG1抗体稳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数据揭示浆细胞妙用乾坤,采取以方寸赢朝夕的哲学,来稳妥处理潜在的高度同质化的Ighg1 mRNA所造成的细胞内质网应激(ER stress)的严峻问题(图1)。


图1 ASCs通过整合Ighg1 mRNA加工修饰维持IgG抗体转录本稳态


    为了继续探索上述分子细胞免疫学基础机制的临床价值,研究团队还将注意力转向了自身免疫疾病,特别其中最顽固最难缠最有代表性的SLE疾病。发现YTHDF1在SLE患者的ASCs中表现出过表达特征(图1)。通过单细胞测序分析,揭示一个具有高YTHDF1表达的ASCs亚群(ASC-C4)在SLE患者中显著增加,而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后,这一亚群减少并回归到健康志愿者的相关水平。这一发现暗示YTHDF1可能在SLE等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的验证YTHDF1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潜在治疗价值,论文团队使用小鼠SLE模型进行了实验,发现阻断YTHDF1与m6A的相互作用能够有效缓解SLE症状,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这一结果表明YTHDF1-m6A通路可能成为自体免疫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综上所述,此项研究不仅揭示了YTHDF1在自身免疫反应的潜在病理作用,还为理解SLE的复杂免疫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YTHDF1过表达可能是SLE患者体内对持续免疫刺激的过度应答,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其负责分泌抗体的ASCs持续产生自身抗体,从而加剧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因此,YTHDF1的调控对于控制SLE的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抑制YTHDF1与m6A的相互作用,能够显著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表明这一靶点在控制异常免疫反应方面的潜力。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18级博士生王昱为论文第一作者,博士后张少存为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生命学院、CLS生命中心、免疫学研究所、膜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蛋白质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刘万里教授是论文的首要通讯作者(Lead Corresponding Author),清华大学医学院徐萌研究员和生命学院博士后张少存是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Co-corresponding Author)。本研究的完成需要大力整合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RNA生物学、分子成像学、分子细胞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和风湿病学等交叉学科的各自优势资源和思维。其中,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王昱和张少存为共同第一作者,王昱负责分子细胞以及生物信息学,张少存博士负责免疫学工作及文章整理工作;研究过程得到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祁海教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童佩研究员,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侯百东研究员,武汉大学周宇教授,西湖大学谢琦研究员,北京大学邹鹏研究员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栗占国教授和孙晓麟研究员的大力支持。论文研究也得到了光飞纳科技有限公司齐冬和尹强工程师、江苏瑞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单细胞检测多模式检测和武汉奥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项目联合研究团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项目、重大研究计划、专项项目、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CLS生命中心、CLS博士后基金、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和深圳SMART基金的大力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immunity/abstract/S1074-7613(24)00484-9


招聘信息



博士后和研究助理招聘广告(长期有效):

刘万里团队致力于抗原受体介导的免疫识别、免疫活化、抗体应答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在国内外主流的生物医学期刊共计发表SCIE收录的研究论文百余篇(Science、Cell、Science Immunology、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2、PNAS、J Clin Invest、J Exp Med ×3、Ann Rheum Dis、Cell Research×2、Protein Cell×2、Cell Discovery、Nature Communications×4、Science Advances、PLoS Biology、Science Signaling、J Cell Biol、J Allergy Clin Immunol、Leukemia×2、J Immunol×4、eLife×4等);发表的论文共计被引用接近6800次(根据2024年10月谷歌学术统计)。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杰出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树兰医学奖、英国科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奖等奖项。相关科研项目曾获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北京市医学科技奖、湖北省自然科学奖等相关奖项。刘万里获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等支持。研究得到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2(项目负责人)、NFSC-NIH三年期项目(项目负责人)、优青项目(项目负责人)、专项项目(课题负责人);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863(青年科学家项目)和973(课题负责人);北京市基金委重点项目(课题负责人);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项目(项目负责人)等支持。招聘博士后(免疫学博士为佳)、研究助理(本科生为佳)和技术员(中学毕业即可),仅限致力于学术研究者来申请(Email: [email protected])。



月引潮生:YTHDF1与Ighg1的奇妙舞曲



    以此项研究的分子细胞免疫学结论为背景,研究团队还绘制了一张中国风的图片描述这一基础机制。在抗体分泌细胞(ASC)的天际间,YTHDF1蛋白如同敦煌壁画飞天,与Ighg1转录本翩翩起舞,犹如丝带在清风中轻扬,宛若天际的一抹云霞。它们共同构成RNP颗粒,如皓月般静谧,点缀在细胞核的苍穹之中。在ASC中,这些璀璨的颗粒如何奏响一曲优雅的乐章,引导Ighg1转录本从巍峨的细胞核山峦中徐徐而下,进入广阔无垠的细胞质湖泊。当这些转录本缓缓降临,它们迎来了ASCs特有的风景,在细胞质的水面上,内质网宛若散落的岛屿。在这奇妙的境地中,这些转录本经历了一场梦幻般的蜕变,化作数万只“Y”型抗体,犹如湖面上绽放的浪花,耀眼夺目。这一优雅的机制展示了ASCs,犹如自然界的抗体工厂,所拥有的精巧蛋白质加工能力。细胞核内,RNP颗粒紧密压缩,仿佛将宇宙中的星光凝聚一处。它们逐步向细胞质释放的节奏,如同月华引发的潮汐,调和细胞内的平衡与和谐,减轻内质网因快速合成抗体蛋白的核心任务而产生的细胞应激。这体现浆细胞妙用乾坤,采取以空间赢时间的哲学,来妥善解决实施重要任务过程中所需要承受的巨大压力,这一普世问题。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专家点评(按姓氏笔画排序)


点评 | 田志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免疫系统中抗体分泌细胞(ASCs)的稳态调控在抗体应答和自身免疫疾病中扮演关键角色。2024年10月29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免疫学研究所、膜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蛋白质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刘万里教授及其团队在《Immunit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Progressive polyadenylation and m6A modification of Ighg1 mRNA maintain IgG1 antibody homeostasis in antibody-secreting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聚焦于ASCs,揭示了IgG1编码mRNA的m6A修饰与抗体转录后调控的关键联系,并发现YTHDF1在IgG1抗体稳态维持中的重要作用,为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治疗潜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团队在SLE患者样本中发现了高表达YTHDF1的ASCs亚群,并确认该亚群在疾病的发病和进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临床样本分析显示,在SLE患者中,YTHDF1的高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进一步的单细胞分析揭示,高表达YTHDF1的ASCs亚群在SLE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后显著减少,表明其在SLE病理进程中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通过小鼠SLE模型的实验,研究团队进一步验证了阻断YTHDF1与m6A相互作用的效果,发现其能有效缓解SLE症状,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显示出YTHDF1-m6A通路作为治疗靶点的巨大潜力。

    研究揭示YTHDF1-m6A通路在ASCs中特定亚群的功能及其在IgG1抗体生成中的调控作用,为理解ASCs在SLE中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YTHDF1的过表达可能是免疫系统对SLE持续性刺激的代偿性反应,但这种反应在病理进程中或将加剧疾病。因此,靶向高表达YTHDF1的ASCs不仅为探索自身免疫疾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方向,也为开发以ASCs为靶点的治疗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项研究整合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RNA生物学、分子成像学、分子细胞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和风湿病学等交叉学科的各自优势资源和思维,通过对ASCs中特定亚群的深入探索,为包括SLE在内的自身免疫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方向,并为新型免疫调节药物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点评 | 吴玉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教授)

    B细胞通过表面的抗原受体(BCRs)识别抗原,并在接触抗原后激活,最终分化为抗体分泌细胞(ASCs),产生特异性抗体。初始型B细胞主要介导初次免疫反应,而记忆B细胞则通过类别转换后的IgG-BCR在再次抗原暴露时快速应答并维持高滴度抗体反应。深入研究IgG-BCR的分子特征及ASCs中IgG抗体的稳态维持机制,对理解B细胞的免疫应答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疫苗研发和优化免疫应答策略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

    2024年10月29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免疫学研究所的刘万里教授与合作者在《Immunity》期刊发表题为《Progressive polyadenylation and m6A modification of Ighg1 mRNA maintain IgG1 antibody homeostasis in antibody-secreting cells》的研究论文。此工作围绕YTHDF1作为m6A修饰在B细胞终末分化亚群ASCs中的主要识别蛋白,揭示其对IgG抗体稳态维持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论文揭示YTHDF1通过识别m6A修饰,调控IgG抗体编码mRNA(Ighg1)的胞内稳态,并提出此分子机制是维持ASCs中的IgG抗体高效产生的关键。该研究提出YTHDF1与m6A修饰后的IgG编码mRNA在核糖核蛋白颗粒中的相互作用,为抗体的转录后调控机制提供了新思路,这项工作也揭示YTHDF1在抗体应答稳态维持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分子调控角色,为深入理解抗体产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YTHDF1介导的IgG1抗体稳态维持机制,特别是其对m6A修饰的调控作用,强调了转录后调控在抗体生成中的重要性。ASCs中YTHDF1对mRNA稳定性的调控作用,为疫苗研发中的抗体持久性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精准调控ASCs中抗体的生成,有望增强疫苗诱导的长效抗体应答,从而提高疫苗的保护力和免疫记忆效力。这项发现使研究人员对通过调控转录后水平来优化抗体应答有了新的理解,为疫苗免疫反应的增强提供了潜在的策略。

    此外,该研究对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价值也进行了探索。YTHDF1在SLE患者中的高表达,为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在SLE等疾病中,异常的免疫应答常加重病情。研究发现YTHDF1的过度表达与自身抗体的产生密切相关,提示靶向YTHDF1-m6A通路的干预策略可能减少自身抗体的生成,从而缓解疾病症状。这一干预策略不仅为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为疫苗接种后如何避免不必要的自身免疫反应提供了参考。

    总结而言,该研究在抗体稳态调控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不仅深化了我们对B细胞免疫功能的理解,也为疫苗免疫反应的优化和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未来的研究如能进一步揭示YTHDF1及其通路在免疫应答中的更广泛作用,将为抗体工程、疫苗研发和免疫疾病治疗带来更多突破性进展。



点评 | 何川(沃尔夫奖得主,芝加哥大学John T. Wilson讲席教授)

    自然界中RNA上存在超过150种化学修饰,其中N6-甲基腺苷(m6A)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RNA的m6A修饰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mRNA的加工、核输出、稳定性和翻译效率,这些过程对基因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调控至关重要。

    2024年10月29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CLS生命中心、免疫学研究所刘万里教授及其合作者揭示了IgG重链编码mRNA的稳态维持与m6A修饰的紧密关系,阐明了RNA化学修饰在适应性免疫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YTHDF1通过识别和稳定m6A修饰的Ighg1 mRNA,有效促进了IgG1抗体的持续分泌。这一发现进一步扩展了我们对表观遗传调控在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的理解。

    研究亮点之一在于揭示了YTHDF1在抗体分泌细胞(ASCs)中作为关键调控因子的功能,通过形成稳定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有效维持了IgG1抗体的稳态。这揭示了一个有趣的YTHDF1新的功能,也进一步证明YTHDF蛋白之间有不同的功能。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表观遗传修饰在抗体产生中的作用的认识,还表明RNA修饰和RNA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在维持抗体的高效表达中至关重要。

    研究还发现YTHDF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过表达与疾病进展相关。阻断YTHDF1与m6A的相互作用可减轻SLE症状,降低自身抗体的产生,表明YTHDF1-m6A通路可能是自体免疫疾病的一个治疗靶点。

    这项研究具有多层次的科学意义。首先,它明确了YTHDF1在IgG1抗体稳态维持中的核心作用,展现了表观遗传调控对适应性免疫的影响。其次,研究还表明通过表观遗传干预来缓解自身免疫疾病的新策略,这为突破传统免疫抑制疗法的局限性提供可能。

    从表观遗传的角度来看,本研究展示了RNA修饰如何作为表观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细胞命运和功能调控中发挥作用。m6A修饰及其识别蛋白在RNA水平上执行类似的调控功能,揭示了YTHDF1在核内的一个新功能。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表观遗传调控如何连接环境信号与基因表达提供了重要的新视角,同时也为表观遗传在自体免疫病理机制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