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不讲大词难词,也不讲复杂的结构,跟大家聊一聊一个耳熟能详的单词:gravitate. 这个单词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动词,“受到重力作用”,其名词形式 "gravity",表示“重力,吸引力”。但今天我们不讲物理,跟大家聊一聊它的另一个意思。
在《大西洋月刊》1-2月合刊中有一篇文章叫 What makes things cool,文章讲述了美国现代工业设计之父——罗威,以及他提出的理论——MAYA理论。罗威,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他的设计我们每天都见得到:高铁动车的子弹头车头,美国总统乘坐的空军一号,更厉害的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空间站也是他设计的,牛逼不牛逼?那什么叫“MAYA理论”呢?它和我们熟知的“玛雅人”没有任何关系,而是 Most Advanced Yet Acceptable 的缩写。这一理论向大家提供了一个公式,如果你遵循这个公式,你的产品就会受到人们欢迎。文章的封面也丝毫不低调,大家看下面的三行黑字:不管你是搞市场营销的,还是作家、艺术家,如果你遵循了这个公式,你就能让任何人喜欢你的产品。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激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MAYA理论究竟为何方神圣。
Loewy had an uncanny sense of how to make things fashionable. He believed that consumers are torn between two opposing forces: neophilia, a curiosity about new things; and neophobia, a fear of anything too new. As a result, they gravitate to products that are bold, but instantly comprehensible. Loewy called his grand theory “Most Advanced Yet Acceptable”—MAYA. He said to sell something surprising, make it familiar; and to sell something familiar, make it surprising.
罗威这个人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直觉,他知道怎么设计一个产品,并让它变得非常流行。他认为消费者在两种力量之间摇摆,而这两种力量又是对立的:一种叫 neophilia,也就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另一种叫 neophobia,对新事物的恐惧。这样一来呢,消费者就倾向于选择很新颖,但又容易接纳的东西。罗威认为他这一发现很伟大,给他取了个名,叫“超前,但能接受”(Most Advanced Yet Acceptable),缩写为"MAYA"。他说,如果你想做一些出人意料的东西,要把它弄得尽量通俗一点;如果你想做大家都熟悉的东西,那把它弄得尽量出乎意料一点。
这部分不难,在讲 gravitate 之前,我们先简单说两个单词:neophilia 和 neophobia。
"Neo-" 是个前缀,表示“新”,比如:自由主义→liberalism,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现实主义→realism,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
"-philia" 是个后缀,表示“渴望,倾向”,但这种渴望通常是病态的渴望,比如:恋童癖→pedophilia. 所以,"neo" 和 "philia" 组合起来就是“对新事物的渴望”。
同理,"-phobia" 是后缀,表示“恐惧;憎恶”,当然也是一种病态的情感,比如:恐高症→acrophobia. 所以,"neo" 和 "phobia" 组合起来就是“对新事物的恐惧”。
人类真是作啊,不过人们对新事物的恐惧,或者说对熟悉事物的喜欢可以从进化角度解释,狩猎时代,当你发现熟悉的东西时,说明你没有被它吃掉,它对你来说是安全的。人们对新事物的渴望应该源于人类那颗躁动的内心,否则也不可能有大航海时代,人类文明也不会进化到如此高度。
As a result, they gravitate to products that are bold, but instantly comprehensible.
大家看了原文下面的解释后,大概明白 gravitate to 的意思了。表示“被吸引”,但这种吸引是自然而然的,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就像地球因为重力,被吸引到太阳旁边围着太阳转一样。通常的搭配为:gravitate towards/to sth/sb. 朗文的解释如下:
to be attracted to something and therefore move towards it or become involved with it.
举个栗子:
I just gravitate towards the girl.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一规律,并把它应用到生活当中。最近有一本书叫 Hit Makers: How Things Become Popular,目前还没有中文译本,这本书提出了“熟悉+陌生”这么一个公式,和“MAYA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中通过一个实验,总结了流行歌曲的公式:
BBBBC - BBBC - BBC - BC - D
首先尽可能地重复,重复到一定程度加入新的东西,再重复,最后加上一个更新的东西。
“熟悉+陌生”,这不就是“MAYA理论”吗?
你别看西方的这些理论听起来多么高大上,其实这些规律在我们古代就发现了,以《诗经》里的《蒹葭》为例: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是不是 Hit Makers: How Things Become Popular 中提到的“熟悉+陌生”这一公式?是不是“MAYA理论”?
再比如我们汉魏六朝时期的歌赋,不都是这样吗?
再往前,老子说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这是不是又是一个例子?
我们在学习阅读西方文化、吸收西方思想的同时,更要加大力度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根丢了,西方的文化学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