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过去了就这么过去了,一切真的还会变好吗?
文/貌貌狼(微信公众号:财经郎眼Daily)
刷遍朋友圈的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终于告一段落:少女已死,只留下老父的眼泪,传播犯罪现场照片的人被捕,凶手尸沉水底,不少网友留言:“太便宜他了。”
相信不久之后,这件事就会逐渐淡出公众的视线,直到下次再有类似的问题被曝光出来,人们还会把这件事当做旧闻,拿出来炒一炒。
很多媒体对案件做了报道,交通部官方微信在11日发文指出:
“网约车企业是运输服务的提供者,必须承担承运人责任和相应的社会责任。检验网约车发展的标准不是‘流量’或者‘估值’,而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舆论普遍认为,滴滴对于提供顺风车服务的车主有严格审查的义务。
德国著名的航空工程师帕布斯·海恩在总结了无数次航空事故后指出:
“每一起严重的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海恩法则”对如今的滴滴依然有效。
早在2016年5月,深圳就曾发生过年轻女子在搭乘滴滴顺风车时失联的事故。最终,该名女子被杀害。家属曾在凌晨联系滴滴客服,得到的回复竟然是
“滴滴的客服已经下班了”
。
这次乘客失联遇害事件发生之后,网络上也出现了类似“Me Too”的揭露潮,网友们也说出了在搭乘滴滴网约车时的糟糕经历,包括遭到司机骚扰等等,而当他们把情况反映给滴滴客服的时候,很多人的投诉都被“冷处理”。
表面上来看,发生这种事故,是滴滴对平台服务者缺乏管理造成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熟悉滴滴顺风车业务的人都清楚,
私家车主和乘客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等,这从根本上说明,平台有意保护私家车主而轻视乘客利益。
滴滴再次用行动说明,新的商业社会绝对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光彩。
实际上,不管你有没有使用过滴滴,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影响。
O2O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如果管理跟不上,或者平台为了利益刻意逃避责任,反而会让消费者受伤害。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自己的“滴滴们”:你可能吃外卖吃坏过肚子,也可能在网上预订酒店机票被变相加价,或者其它。
大家痛恨的是没有被尊重。
这些事故一经曝光都会成为新闻舆论的焦点,一时之间群情激愤,很多人诉说自己和受害者相同的遭遇,看客们把那些大公司好好拿出来批判一番,媒体借着话题拉一波流量。然后大公司立刻站出来,澄清、道歉或者划清界限。
无奈这样的事情很快就会得到平息,
只要人们的生活还有需求,就会继续选择这些平台的服务。
这些互联网服务常常显出一种灰色的基调。O2O模式发展到今天,仍然很少有系统成文的规范去确认平台的责任,
没有明确的法律和规范,犯错的成本太低。
平台的问题被曝光后,滴滴除了认错、道歉、整改之外,还特意悬赏100万寻找犯罪嫌疑人,但舆论普遍认为,这种处理方式,公关的性质更大一些。
好在有黑暗的地方,总归还是会有光。有人说,这次人们更加关注顺风车司机杀人案,大家揪着滴滴不放,不是因为人们的责任感变高了,而是人们同情被害者和她家人的遭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都害怕受伤害,更害怕被孤立。
受伤害的人愿意互相安慰,没受伤害的人也会像受到伤害的人一样感到痛,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团结起来,找到斗争的办法。
尽管发生了这样残酷的事,我们仍然相信这个世界是会越变越好的,
重要的是,那些过去的事,不能轻易忘记。
当人们谈论倒逼性社会改革,很多人都会提到韩国的“熔炉法”,电影《熔炉》热映,让一起现实中发生的未成年人性侵害案件得到重审改判,从而推动了“熔炉法”的诞生,这可以说是自下而上推动社会制度改革的一个光辉典范。
而现在想一想,“熔炉”的诞生究竟靠什么呢?
可能只有两点,一个是“不忘记”,一个是“同情”。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也会想:“算了吧,以后会好起来的。”
可如果过去了就这么过去了,一切真的还会变好吗?
死者已经长眠,她的灵魂将归于平静,真正需要改变的是生者和未来。
▲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转载|合作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