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June 10,2020
致 朝气蓬勃的你
现在的年轻人,太难管了,有次要接待客户,叫下属买两瓶红酒,交代得清清楚楚,结果还是买错了。还不能说他,否则很容易辞职。
换一个新人很可能还不如他,我吃过很多亏,现在努力上进的年轻人,真的不多了。
昨天我发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早年即使资金很紧张,我还是花了十几万去读MBA。
一位读者和我聊天,坦言他的收入比我当年高不少,但是他却不会花钱去读MBA......
他30不到的年纪,收入虽不少,却感到无穷的压力,不敢投资,不敢买贵重东西,不敢旅游......
“唯有卡上缓慢增长的数字,才能找到一丝安全感.....”
学术上有个词叫“低欲望社会”,我不敢说我们已经迈入,但是,无论是宏观数据,还是我观察到的现象,似乎都有这个趋势:
40%的单身率,很多人都不敢结婚;
逐年下降的生育率,很多人都不敢生孩子;
2017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逐渐放缓,考虑到货币M2增发和物价上涨,总体消费不容乐观......
这些现象说明,人们似乎在刻意压制自己的“欲望”,包括精神欲望和物质消费欲望。
过去一提到“欲望”,主流观点都很嫌弃:物欲横流的社会太冷漠......
但遭遇疫情,人们需求和消费几乎降至冰点,且预期的报复性消费也没来。
这也是为什么不断放水、发消费券、刺激经济、新基建......
而低欲望,会带来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
英国历史学家吉本认为:罗马人太纵容自己的欲望,丧失了公民的美德,所以帝国衰败。
但当你仔细推敲,会发现这个观点根本站不住脚,这样潦草地解释国家兴衰,是思想上的偷懒和盲从。
按照他的逻辑,就能推演出,保持低欲望,国家就会繁荣昌盛,久久不败。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开始进入“低欲望社会”。
媒体报道日本,一开始是“失落的十年”,后来是“失落的二十年”,现在改为“失落的三十年”。
反观30多年前的日本,GDP世界第二,剑指美国,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与世界叫板。
宫崎县2000亿日元打造世界最大沙滩,即使3公里外就是真实海滩;
中学生买香奈儿和LV,办公室小妹也有高尔夫会员卡,还直升机接送;
日本人跑到美国疯狂买楼,差点买下半个纽约;
1亿日元的镶钻高尔夫球装备,3天650套全抢光......
豪门女作家,翻修外婆用过的爱马仕包,用它装萝卜和大米;
IT老板穿99元短袖去演讲,NHK的“央视一姐”,也在711购物;
管理千亿资金的藤原敬之,常去吉野家吃牛肉盖饭......
作家松浦弥太郎感慨到:
攀比已没意义,商品终究要回归使用本质。
在这种断舍离、平价、极简主义的感召下,日本从“金字塔”社会转变成“橄榄型”社会。
“金字塔”社会,虽然贫富差距较大,但阶层之间的流动很频繁,社会极具活力,人们都想拼命赚钱,努力逆天改命,跨入更高阶层。
“橄榄型”社会,贫富差距很小,社会极度稳定,福利和医疗体系很高。
但整个社会几乎“凝固”,人们对现状满意,没啥激情,也没那么强大的动力去跨越阶层。
但实际上,如今“低欲望陷阱”的日本,远非“橄榄型”能概括,事实比这更严峻。
日本的“小电影”闻名全球,很多人天然就觉得日本人非常好色。
18到34岁的女性中,处女占比高达39%;
18到34岁的男性中,“童子身”占比36%。
可能你看到这数据,第一反应是吓了一跳,觉得这纯粹在扯淡,是日本高层在伪造谣言蛊惑人心。
我曾去过日本多次,据我观察,以及问过很多长住日本的朋友,这个官方数据很靠谱。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曾任麦肯锡日本公司董事长,他认为:
年轻人不想花钱、也没钱可花,老年人有钱却不敢花;
这种“低欲望”是日本经济萎靡不振的重要因素;
现在的日本,是丧失大志的时代。
▲图源:快易数据
在低欲望的影响下,日本经济增长率,持续几十年震荡在极低水平,甚至偶有负增长。
我们6%增速的“新常态”,在日本看来,是难以企及的奢望。
因为经济颓势之下,日本人的低欲望,低到“令人发指”。
奢侈品旗舰店极少人去逛,反而优衣库、大创这样的平价店天天排队。
就是外出就餐,在不足1平米的狭小空间里,随便吃两口就走。
▲图源:欣传媒 MATCHA
买房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租房市场小户型最受欢迎,恨不得把10平米出租屋,活出300平豪宅的“奢华感”。
这也催生了“收纳学”,最有名的收纳大师就出自日本。
汽车销量也不行,年轻人几乎对车无感,甚至还有一大批“5公里族”,就是常年生活在五公里范围内。
除了衣食住行无欲无求,日本年轻人在职场上更是“不求上进”,有升职意向的人只有10%。
基本上就是,有个稳定工作干着就很棒了,离职率极低,忠诚度极高,很多人几十年只呆在一个公司。
与此同时,单身经济,孤独经济甚嚣尘上。一人独居户占总户籍30%以上。
据统计,日本30岁以下的家庭,负债是储蓄的2倍;30-40岁的家庭,负债是储蓄的1.5倍。
与此同时,日本老年人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丝毫不亚于年轻人。
可即便有钱,他们也不花,比年轻人更“小气”、更“抠门”。
很多老人临终前,都是抱着巨款,留下了后悔的泪水,含恨入土。
数据显示,日本老年人的临终金融资产,平均高达3500万日元。
日本之所以有“匠人精神”,是因为没有新机会,拧螺丝的人基本上一辈子都在拧螺丝。
贫富差距小,也意味着上升通道极窄,阶层固化,接近冰封状态,无论你再怎么努力,大概率依然是炮灰。
这些都是日本低欲望社会的侧面表现,由此也催生了4个特殊群体。
他们大多生于80年代,那时的日本提倡“宽松教育”:
少布置作业,削减课本难度,考试不排名次,放宽升学标准......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使得新一代日本年轻人很不经扛。
后果就是,宽松世代进入社会后,变得并不宽松,被骨感的现实锤爆,到最后被迫“不思进取”,妄想“躺赢人生”。
却不曾想,在宽松世代之后,日本又迎来“悟道世代”,大多是90后。
只想待在舒适区,厌恶集体活动,完全不愿恋爱和结婚。
就是“穷”和“充实”的结合体,即“满足贫穷,也活得充实”。
“穷充族”完全熄灭了心中的火焰,对贫穷甘之如饴,甚至自我陶醉,为了私人自由的时光,毫不犹豫放弃往上攀爬的新机会。
他们的信念是:降低欲望和期望,就永远不会失望,才能一直开心把歌唱。
所谓“御宅族”,早期用来形容沉迷动画和游戏的人,后来扩展到代表不爱社交、喜欢宅家的人。
这些“阿宅”对物质极度低欲望,只对自己的一点点兴趣抱有少许热情,逐渐形成了“动漫宅”、“军事宅”、“铁道宅”......
比御宅族更严重的是茧居族,他们不上学、不上班、几乎不出门,就像蚕茧一样,完全将自己封闭。
除了最基本的吃喝拉撒,他们根本没啥欲望可言,与社会完全脱节,神龙不见首、也不见尾。
“宅文化”浸染的他们,宁愿在网上嬉笑怒骂,也不愿在现实中烈焰繁花。
对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他们什么都不关心,只想做一条最咸的咸鱼。
现在日本至少有100万茧居族,被称为“消失的人口”。
亚里士多德曾说:“离群索居者,要么成为野兽,要么成为神明。”
去年6月,76岁的日本政府前高官熊泽英昭,在家里杀死亲儿子。
儿子几十年都宅家打游戏,44岁了依然如此,还觉得父母就必须抚养他到死。
比这更触目惊心的是“川崎无差别杀人事件”,51岁的凶手岩崎隆因为长期啃老,性情暴躁,还憎恨社会,最后刺杀小学生,导致2人死亡,17人受伤。
日本有个纪录片,采访一个“殿堂级”啃老族,他年轻时只工作2年多,然后啥事不干,专职啃老,直到父母死了,还靠爸妈遗产活到70岁。
他家里垃圾遍地,数十年都不曾打扫过一次卫生,就这样孤独而“自在”地过着“悠闲”的生活。
在节目最后,他老泪纵横地忏悔:“人间啊,在人之间才叫人间”。
2018年,日本政府拨款13亿日元,专门来应对这种问题,但收效甚微。
南方周末的范娜娜曾说:
外界的推力再强大,也比不上自我内心的源动力。
低欲望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上面几点,还有一个很关键:少子化,人口急剧减少。
日本近10年,出生率持续下降,专家预测到2045年,日本将从1.3亿人锐减至1亿人。
减少3000万人口,且后续新增劳动力无法补齐,这对一个国家而言,是史无前例的打击。
而最近这些年,低欲望的现象,已经从日本蔓延到世界各国。
号称幸福指数最高的北欧各国,就是典型的低欲望社会,虽然福利指数很高,但人们仿佛集体丧失了斗志。
韩国也早已步入低欲望社会,别看电视剧和电影里,韩国人都是喝着清酒、吃着部队火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如今很多韩国年轻人,放弃恋爱、结婚、生育、人际交往和买房,被称为“五抛世代”。
他们对未来充满悲观情绪,只能沉醉在童玩、影视等“奶头乐”文化里,以此打发时间,以便逃离现实。
至于中国,主流媒体一直排斥“低欲望”的说法,并提供充分的数据,展示年轻人的欣欣向荣,为此咱也不好说啥。
但以我的观察,年轻人的“丧文化”和“佛系人生”确实很流行:
不想上班,不想努力, 不想出门,没什么远大理想......
不想出去,不想购物,一部手机在家宅一天......
当然,物质上的低欲望,虽然对于整体社会不是最优解。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就没了上进心和欲望,躲在舒适区只想安逸地生存?
下面的回答几乎清一色的都在合理化这个问题,而不是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永远不要把受虐当成上进
媒体和大众对“上进心”的定义太苛刻了。
很多人奋斗的目标就是,有个舒适区。
我已经在里面了,为什么非要走出去呢?
这当然是说相声的段子了,然而,这却解释了一个真相。
改变自己如此不易,不如我们先下手为强,给不去改变找一个合理的理由。
参考资料:
1.南方周末,范娜娜:《低欲望的社会,啃老是如何侵蚀日本年轻人的?》
2.露说萌宠:《韩国青年逐渐“低欲望”:70%男性不结婚》
3.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
4.灰狐狸:《低欲望带来的些许思考》
5.小云、徐惟杰解读《低欲望社会》
6.罗辑思维:《欲望的背面》
7.摩登中产:《别做金色之梦》
作者简介:良叔,百万用户新媒体创始人,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原世界500强高管,良翰商学院创始人。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我是
良大师
畅销书
《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
作者
原500强高管
良翰商学院创始人
平时给大家解答工作、生活中的疑难杂症
被大家亲切地称为“
良叔
”
欢迎大家添加我的微信,与良叔亲密接触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加我微信
给良叔点个“
在看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