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远见时评
每日一文,提供理性、客观的时政财经与史实真相评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数字潮流里挖潜能丨评论员观察 ·  昨天  
纪法指引  ·  【镜鉴】刚刚,副市长黄雪智任上被查! ·  昨天  
求是网  ·  海报 | 注重家庭,总书记提出殷切期望 ·  昨天  
后沙月光  ·  他崩溃了:不去美国旅行,不买美国产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远见时评

清华故事|两个清华男,敬你一坛酒

远见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7-03 18:13

正文


这一罐杨梅沽酒,请慢慢品味其中的赤子情怀和兄弟情义。

两个清华故事


这两天,两个清华故事在校友圈里热传。


一个是清华新录取的甘肃残疾考生魏祥。他从“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考入清华,得到了超越期待的关怀,使清华被称为“最温暖的清华”;


一个是清华毕业的博士谢淘,两年前拒绝了美国博士后机会和国内高薪职位,回到江西家乡贫瘠的红土地。


最近,面对杨梅滞销的困境,他和村民一起杨梅泡酒,赤子情怀令人动容。


九年清华,回到农村


说起谢淘,他在清华读博师从钱易院士,毕业后去美国做博后,可谓是顺理成章的锦绣前程。


锦绣前程,顺理成章


但是却毅然回到了江西老家,那片生他养他的红土地。


就连他的父母,也感到意外:“儿子考上清华,读了九年书,最后还是回了农村。”


谢淘的到来,引来了村子里的好奇。“清华的博士为什么要到农村来?”


他的心里,有一个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梦想。


读了九年清华,还是回到了农村。


杨梅沽酒,只为情怀


他所在的仙女湖畔,有上千亩优质杨梅产地。

杨梅熟了,新鲜欲滴


看到许多年过六旬的老人佝偻着背,把一颗颗杨梅小心翼翼的摘进筐里,汗水从额头一颗颗落到地里,杨梅却卖不出去,谢淘特别心酸。


六旬老人采摘杨梅


他想操办一个杨梅节,挨家挨户去协调,就连价格怎么定、摊位摆在哪里、谁家在前谁家在后,每个小问题都一一落实。


终于,杨梅集市给乡亲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对这位清华博士多了一份信任和亲近。


杨梅集市,带来了可观的客源


连日大雨,使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的地方,杨梅还是卖不出去。他看到当地老乡采用古法家酿的醇香杨梅酒,清冽甘甜,十分可口,决心帮助他们推向外面的市场。


从泡制工艺、品质控制,到包装设计、宣传和销售,每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单是包装设计就修改了一遍又一遍。


谢淘设计的杨梅酒包装


援手,来自师兄


他的事迹,传遍了清华校友群,也打动了一位师兄,1987年从清华毕业的王玮。


这就是王玮师兄


王玮曾是蓝色光标的创始高管,在市场营销方面拥有极为丰富的经验。


2016年,他领导的清科股份,开发了一个叫“来米汇”的全国绿色基地直供平台,与国家农业部三品一标认证产地合作,精选优质农产品,从产地直供家庭客户。


业务发展很快,客户口碑也很不错。


来米汇平台


王玮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谢淘的事迹,立即在群里发问:“谁能帮我联系上这位师弟?”


很快,有几位校友向王玮发来谢淘的微信名片。谢淘自己也加了他。


王玮连忙安排公司产品负责人对接,利用来米汇平台,帮助谢淘和乡亲们,让好产品走出大山,走进城市家庭的餐桌。


在交流中,谢淘提出了一个结算价格,以保护乡亲的利益。王玮说,再多给10%!


王玮要求售价只能在进价的基础上加增值税,也就是一分钱都不许挣。


所有设计、运营、推广、客服,都是免费提供的。


这样做生意,也是醉了。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购买


谢淘曾经说:“我们不回去,农村更难发展。”



谢淘在采摘杨梅。


导师钱易院士称赞他:后生可“慰”。她称赞谢淘是“有理想、有斗志的晚辈”。


钱易院士与谢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