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近代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杂志是中国近代史学科的专业学术研究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此号为本刊唯一官方公众号,主要提供本刊最新目录及摘要、各期精彩文章、学术会议、最新动态等。欢迎广大读者订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豆瓣  ·  公交车上有人正在吵架,我放了个超响的屁 ·  2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网文百晓生”接入DeepSeek,阅文股价 ... ·  昨天  
每日经济新闻  ·  专访“电车教父”安迪·帕尔默:Robotax ... ·  昨天  
每日经济新闻  ·  外交部证实:卢沙野有新身份 ·  昨天  
天下泉城  ·  济南最新天气预报!最低气温......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近代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3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近代史研究  · 公众号  ·  · 2021-06-02 13:46

正文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笔谈


编者按

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已走过100年的光辉历程。为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四史”特别是学习党史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和伟大成就,更好认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实事求是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深刻认识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本刊特约请8位学者,就百年党史和党史研究进行总结和讨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其中,有6位学者分别从革命救国、中国道路的选择、中华民族复兴史、游击战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他者”的视野、苏维埃革命等不同视角,诠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中国共产党的优胜之处和成功经验。有2位学者从百年党史书写和抗日根据地史研究的角度对党史研究进行思考与分析。这8篇笔谈尽管视角不同,但都涉及党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我们期待学界同仁能够共同探讨,以把研究引向深入。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军队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

齐小林


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时期,无线通信技术在中共军队的信息传输中居重要地位。设备、人员、制度、结构,是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要素。抗日战争初期,通过大量购买器材、培训人员、厘定制度,中共构建起由中央军委统领、以师级战略单位为核心节点、大体抵达团级单位的无线通信体系,基本满足其远程信息传输的需求;与此同时,则出现了报务和机要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足、纪律意识薄弱,以及通信制度松弛、结构庞大等现象。随着通信需求的增加和外在压力的增强,中共军队的无线通信系统在安全和效率方面遇到严峻挑战。为此,中共中央一方面调整无线通信的结构、减少通信需求;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巩固通信制度,提升工作人员的技能、政治忠诚度和纪律意识。抗日战争后期,随着外在压力的降低,中共军队无线通信系统再次扩张。这表明,对于如何在既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条件下应用无线通信技术,中共有较为精准的认知和把握。


关键词

无线通信技术  电报  八路军  新四军  中央军委


作 者 齐小林(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发表力”的养成:

中国共产党早期留苏学生的谈话训练


孙会修


内容提要

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和莫斯科中山大学极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发表力”,在党团小组和课堂开展全面的谈话训练,使中国共产党早期留苏学生具备较强的宣传动员能力。共产国际的重视、苏俄政治文化的影响、联共领袖和学校教员的示范,是留学生进行谈话训练的重要原因。谈话训练能够提高党员、团员的综合能力,对构建同一性的党组织和甄选干部标准也有重要意义。“发表力”的培养也受学生天赋、性格、性别等因素制约,但又有一定程度的突破,显示着谈话训练的成效。留苏归国干部将联共宣传动员方法和谈话训练经验应用于党内,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留苏学生  中国共产党旅莫支部  宣传  莫斯科东方大学  莫斯科中山大学


作 者 孙会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专题研究


双语词典编纂与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

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获取


元青


内容提要

19世纪以降,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为达到顺利传播基督福音的目的,在面临清政府禁教的政策环境和汉语学习的困境下,通过延聘中国教师讲课、多渠道习练汉语、参与政治经济事务和社会调查、求购中文书籍等多种方式获取汉语与中国文化知识,进而编纂出版大量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形成晚清传教史、出版史、跨文化交流史上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些词典参考了几乎涉及所有部类的中国古代典籍文献,展示和介绍了极其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体现了对中国文化既褒扬又批评的文化观念,但其基调是基督教文化中心论。传教士获取汉语与中国文化知识、编纂出版双语词典,反映了传教士献身基督福音传播以使中国基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西方殖民主义大行其道背景下传教士的国家利益考量,同时欧洲的语言学科特别是词典编纂领域的丰富成果、传教士的现代教育背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传教士  汉英英汉双语词典  汉语  中国文化知识


作 者 元青(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端方与“丁未政潮”


张建斌


内容提要

在“丁未政潮”中,两江总督端方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案表明,在袁党驱逐岑春煊过程中,端方与袁世凯结盟,协助主导此事的奕劻精心策划,不仅暗查岑在沪接晤康有为、梁启超的行踪,并策动内阁学士恽毓鼎上折弹劾,终致岑春煊去职。端方在政潮中表现出的机敏阴鸷和投机主义的行事风格,在既往研究中很少被关注,由此亦可窥见清末政争的复杂性以及权贵集团政治生活的真实样态。


关键词

丁未政潮  端方  岑春煊  奕劻  袁世凯


作 者 张建斌(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民国时期财政分权体制下

田赋归属的变动


柯伟明


内容提要

民国时期,传统财政制度向现代财政制度转型,初步建立并实施了国家与地方财政分权体制。田赋作为传统中国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其归属在民国财政分权体制中几经变动。北京政府时期,田赋名义上属于国家税,实际上为地方军阀所控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正式将田赋划归地方财政。抗战时期,田赋一度被收归中央,至抗战胜利后又归还地方。田赋归属的变动交织着诸多利益纠葛与冲突。民国时期财政体制建立在政治集权的基础上,财政分权有名无实,田赋归属的变动不仅未能有效调节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反而激化了国家与民众的矛盾。


关键词

田赋  税制  财政体制  田赋征实


作 者 柯伟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历史学系副教授)



民国大学生地理来源量化考析

梁晨 任韵竹 李中清



内容提要

民国大学生量化数据库收录有33所高校近12万学生个人层面的多维度信息,其中地理信息包括籍贯、家庭住址、高中驻地和大学驻地四类。借助量化分析方法,对这四类信息进行分别计算和连接比较,能够动态呈现民国大学生群体地理来源的模式、特征和变迁。研究表明,清代科举体制下较均衡的全国性统一人才供给机制在民国时期被彻底打破,大学生的地理来源高度集中于东南地区和中心城市,人才供给规模省际差异显著。同时,在校大学生明显向中心城市集中,这一趋势伴随求学历程不断强化。民国不同地区人口接受新式教育的广度和层次差别甚大,这对国家近代化的进程与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民国大学生  地理来源  人才地理分布  数据库  量化史学


作 者 梁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任韵竹(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博士研究生); 李中清(香港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座教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