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螺旋
解螺旋——医生科研最好的帮手。无论你是科研零基础,抑或初窥门径,你都可以在解螺旋获得极大的提升,从而面对基金、论文、实验游刃有余。解螺旋课堂是所有热爱科研技能学习的医生聚集地,解螺旋会员是医生科研全方位的贴心助手,加入我们,体验改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贝壳社  ·  降脂新秀国产替代加速时 ·  2 天前  
丁香园  ·  北京最大在建医院,本月开诊! ·  2 天前  
医学影像沙龙  ·  股骨下段髓腔内的“爆米花”你会诊断吗? ·  5 天前  
医学影像沙龙  ·  磁共振的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螺旋

同行评议事端频发,未来评审模式路在何方?

解螺旋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8-10 17:59

正文

经验 | 文献 | 实验 |  | SCI写作 | 国自然

作者:子非鱼

转载请注明:解螺旋·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107篇中国论文集中撤稿事件于近期终于告一段落,究其原因,这些文章是深受同行评议作假之害,因而有关同行评议的是是非非则再次进入视野,成为众人争议的对象。显然,人们早已对同行评议能否给科学把好关起了疑,而此次事件的爆发更是将同行评议中所隐藏的问题全面暴露在世人面前。


107篇中国论文撤稿事件回顾


4月20日,著名出版商Springer发布声明,针对其旗下期刊Tumor Biology(新东家是出版商SAGE)所发表的107篇被认定为“同行评议造假”的中国论文进行撤稿。

此次“破纪录”的集中撤稿事件,使得国内外学术界一片哗然,而其影响之深也是史无前例,不仅期刊Tumor Biology被SCI踢除,且因其对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尊严所造成的严重损害,也引起了国家科技部的高度重视。

6月14日,由科技部牵头,会同中国科协、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等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制定了针对该撤稿事件的彻查处理工作方案。直至7月27日,科技部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了《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的调查处理情况(见下图),撤稿事件才算是告一段落。


同行评议的起源与演变


近年来同行评议造假这种现象是屡见不鲜,学术界的多次撤稿多半都是由此造成。当然,这还不是同行评议的唯一弊端,如一些劣质论文会在该系统的疏忽下会成为漏网之鱼,难以找到合适的审稿人以至于拖稿严重以及审稿人是否心怀偏见等等,均是研究者抱怨的对象。

而最让科研者忍无可忍且深恶痛绝的一件事,就是审稿人有时会出于恶意竞争,做出无底线剽窃作者文稿的事情,比如2016年末就发生这么一起恶性论文剽窃事件,详情请看《审稿人剽窃作者成果?学术不端再出事》。显然,这种行为已经严重违背了同行评议当初设立的初衷:为了更好体现论文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这些由同行评议所引发的诸多问题,无不让人怀疑科学家最初为何要设置这种评议系统。在审稿人决定论文发表命运的今天,又到底是谁赋予了审稿人这么大的权力呢?

这还要追溯到1665年由英国皇家学会所创办的全世界最早的学术期刊《哲学会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是该杂志创立了一系列发表流程:来稿登记、同行评议、发布、建档,才拉开了同行专家评审的帷幕。

最初,同行评审的职责仅仅是帮助编辑选择更适合该期刊的文章,并不对文章内容进行检验。可随着研究人员以及论文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同行评审开始承担起评审论文的任务,并给作者提供反馈信息(文章被拒或返修)。

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同行评议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科研领域的通用制度并沿用至今,而依据被评审人和评审人之间的了解程度:可将同行评议分为双盲评审、单盲评审和公开评审三类。通常一篇文章需要至少两份以上的审稿合格报告,但如果这两份意见相悖,则需要参考第三个审稿人的评审意见。


2010年,《美国生态社会学报》(The Bulletin of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当今科学同行评议之所以面临的危机,是因为不断飙升的论文数量使得少数审稿人承担了大量审稿任务,审稿活动将变得供不应求。

因而,杂志社找寻邀请适合的审稿人要付出时间成本,而且日趋困难,为了避免同行评审过程拖太久,作者在投稿时可以提供2-5名推荐审稿人,这就导致第三方有空可钻,再加上存在个别杂志对评审过程把关不严,就会使得传统的审稿过程问题越来越突出。

2016年Plos One的一篇文章对1990年到2015年生物医药行业的期刊文章进行调研,发现尽管研究人员数量的增长速度要比所需要审稿人数量的增长速度还要快,但在2015年20%的科学家承担了69%-94%的审稿任务,而这确实会让同行评议标准下降。

而针对此现象,担任过Molecular Ecology期刊编辑的Tim Vines指出,这一方面是因为一部分研究人员不乐意或者拒绝承担审稿任务,另一方面是因为编辑一般只将稿件交给他们所熟悉和相信的研究人员去评审。


新时代,新的同行评议模式


为了应对同行评议的乱象,各家出版商纷纷推陈出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至此一些“标新立异”的同行评议模式就此问世。

1.不以创新性论英雄。传统的期刊杂志素来是比较挑剔的,不仅要求研究结果有重要意义,还要求论文有足够的创新性,因而不少文章因为创新性不足而惨遭被拒。

但Plos One却另辟蹊径,它不强调创新,也不求有重大意义,只要是严谨的科学研究它均会坦然接受,至于文章的创新性和意义就交由后人来评判。

2.互动同行评审。eLife自诞生后,就明确的在其网页上写着“我们不会推销影响因子”,以彰显期刊的个性。

因而其同行评议过程也是别出心裁。它会让审稿人在网上进行讨论,然后给出统一的修改意见,以节省作者的时间,也使审稿流程得到简化。审稿编辑还能直接评估修改版的质量,大多数情况不需要再送第二轮外审。

3.公开同行评审。比如被Springer收购的最早开放获取出版商BioMed Center,其旗下期刊就有很多是采用透明评审方式,即作者和审稿人都互相知道对方的身份,审稿人会对审稿报告签名,在文章发表后审稿报告和作者的回应都会随着文章同时发表。

但也有人担忧这种方式会导致审稿人不愿提出针锋相对的批评意见,毕竟没有匿名的保护会有得罪人的风险。

4.发表后评审。想来众研究者都应知晓Faculty of 1000这个论文推荐平台,其旗下的F1000Research采用就是出版后评审模式。审稿人信息以及评审意见等都会在文章页面实时更新,只有当文章收到至少两份“认可”的审稿报告后,才能够被PubMed Central等数据库收录。

这种模式虽然保证了非常快速的论文出版和非常透明的评审流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文章会一直收不到审稿报告,或者有些文章会收到审稿报告但作者并不去修改等。

5.预印本(Preprint)。有时文章的审稿周期确实会比较长,因为认真评审一篇科学论文并提出中肯的意见是一件非常耗时的事情,又很难指望繁忙的评审人在同意接受邀请以后就立刻放下手头的一切优先进行评审。

此时,预印本对急于发表的研究者而言是一个解决途径,在论文正式发表于同行评审的杂志之前,就先以预印件的形式在网上公布,如生物领域内的BioRxiv(http://biorxiv.org/)和国内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这样既可以保证自己发现的优先权,也可以尽早得知同行的反馈意见,便于修改和正式投稿。

6.独立评审公司。比如美国的Rubriq公司(www.rubriq.com)和芬兰的Peerage of Science(https://www.peerageofscience.org/),这两家公司均旨在解决传统同行评议质量问题和时间慢的问题。其实,类似的公司还有非营利学会Axios Review,但该公司已于今年的3月1日关门了。

Rubriq公司会先对文章进行初筛,随后分配三位评审人进行双盲评审,并这对文章的选题新颖性、表达质量、科研质量进行打分并给出一个虚拟R值,在依据R值向作者推荐期刊。向作者收费,一篇文章大概700美元,其中100美元交给审稿人。

Peerage of Science审稿流程:1)研究者上传稿件时先自行设置审稿截止日期;2)审稿人收到稿件推送,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投稿;3)审稿人之间互评其它审稿人提交的审稿报告;4)订阅的期刊编辑可以实时查看审稿过程并且给感兴趣的稿件作者发送出版邀请。最重要的是它只向期刊出版商收费,而对科研者是免费的。

虽然通过这些公司能免去找寻审稿人的麻烦,但是这总归是新生事物,很多研究者对此还是处于观望态度。而且基于国内科研的大环境,研究者更多时候还是会老老实实给期刊杂志推荐审稿人。

至于如何寻找一名合适的审稿人,那也是一门技术活,但是不要方,《如何推荐审稿人》会告诉你如何避免给自己挖坑,而《这次撤稿事件告诉我们,推荐审稿人,要慎重啊!》则会手把手教你挖掘理想审稿人的真实信息。

参考文献:

1.Peer-review 'heroes' do lion's share of thework, Nature, DOI:10.1038/nature.2016.21031.

2.Pubcreds: Fixing the peer reviewprocess by “privatizing” the reviewer commons.

3.Theglobal burden of journal peer review in the biomedical literature: Strong imbalancein the collective enterprise.

4.Why our peer review system is a toothless watchdog

5.Peer review is a black box. Let’s open it up


欢迎投稿
[email protected]
合作微信:helixlif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