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回复
营销
免费领取
《营销策略及管理制度大全》
作者 | 孙明
来源 | 营销报
前脚刚和蔚来、小鹏、理想达成充电补能网络合作,让自家车主充电更方便。
后脚又要推出小米SU7 Ultra,这款高端车型直接把预售价上探到了81.49万元。
雷军化身贴心销售提醒:“下载小米汽车APP,或者把版本更新至最新版本,方便第一时间下定小米SU7 Ultra。”
就在大家还在热议这些事儿的时候,小米第三款车YU9又传出来了消息,YU9伪装车路测谍照被曝光了。
有意思的是,这次的主角可能不是纯电,而是带着增程器出场的SUV。
早在去年,业内就疯传小米在憋大招。猜测其推出的第三辆车是一款起售价15万左右的增程SUV,誓要捅破混动市场天花板。
当时这可把不少人给馋坏了,都盼着能早日开上性价比高的小米汽车。
如今看来,15万的起售价可能只是美好的想象,小米YU9的定位或许更高端,而小米YU9的售价也更昂贵,预计起售价在40万元,于2026年上市。
每次小米汽车有新动作,外观设计总是能引发一波讨论。这次的YU9也不例外,谍照一曝光,网友们就炸开了锅。
有人说它的方正车身和直立D柱设计,和路虎揽胜有几分相似,侧面神似蔚来ES8失散多年的兄弟。
还有人根据AI生成的假想图,直呼这是“国产揽胜平替”。
更有人翻出小米手机历代设计调侃:
"从致敬苹果到致敬车圈,家族传统算是玩明白了。"
有人觉得这是创新,融合了多种设计风格,打造出独特的气质;也有人觉得这是借鉴过度,失去了原创性。
虽说大家对小米YU9的外观设计褒贬不一,但话说回来,在"冰箱彩电大沙发"当道的今天,能引发全民找茬大赛,或许正是小米想要的流量密码。
再者,外观设计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儿,等实车正式亮相,说不定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该车采用了增程式动力系统,预计搭载1.5T增程器+双电机四驱系统,综合最大功率超过400匹马力,百公里加速能达到5秒级,性能相当强劲。
在续航方面,网传纯电续航预计能达到200km左右,综合续航更是超过1000km。
不仅如此,小米YU9还将搭载智能座舱系统,车机系统与小米生态深度融合,支持多屏互动、语音控制等功能,还配备了大尺寸HUD抬头显示、L2+级别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毫米波雷达等高科技配置。
此外,新车或至少超过5米,
可能采用2+2+2的六座布局,第二排独立座椅支持电动调节,舒适性直接拉满,完全就是为家庭用户量身打造。
这套组合拳,分明是冲着理想L9、问界M9等热门车型去的,看来小米势要在中大型SUV市场分一杯羹。
图源:
微博@AITO汽车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堪比武侠小说里的华山论剑,各路高手都在争奇斗艳。
比亚迪靠着技术和性价比,稳坐武林盟主的位置;特斯拉凭借先进的自动驾驶和品牌影响力,也在江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图源:微博@特斯拉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米放着纯电基本盘不守,偏要杀进增程红海,雷军这步棋看似冒险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买新能源汽车最担心的就是续航问题。要是开着纯电动车出门,半路没电了,那可就尴尬了,所以“续航焦虑”成了很多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一大阻碍。
而增程车型的存在,无疑给这些消费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它既有纯电动车的安静、动力强的优点,又能通过增程器发电,解决续航里程不足的问题,让消费者在城市里可以纯电行驶,出远门也不用担心没电。
就拿理想汽车来说,2024年继续“套娃称王”,L7单月销量破2万,成为30万级SUV里唯一干翻BBA的选手;
M7增程版贡献了品牌75%的销量,余承东当年那句“增程落后”如今变成“增程真香”,被做成表情包血洗车友群;
还有各路黑马玩家也集体出动。深蓝S7增程版月均8000+,哪吒L增程直接把“冰箱彩电”打到12万价位,最狠的是零跑C11增程,用纯电版的价格卖增程版,被戏称“价格屠夫2.0”。
去年11月,据知情人士透露,蔚来正在测试增程平台,计划于2026年推出首款增程车型,如果消息属实,李斌当年“打死不做增程”的flag,如今比方便面还脆。
带着“极致性价比”入场的小米,要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大展拳脚,工厂布局和产能是绕不开的话题。
目前,小米在北京亦庄有两座汽车工厂,一期工厂年规划产能15万辆,已于2024年3月正式揭幕;二期工厂年规划产能同样是15万辆,预计2025年中正式投产 。
从小米汽车的产能规划来看,一期工厂加二期工厂合计规划产能已经达到30万台,在“双班倒”的情况下,实际产能最高可达60万台。
随着小米汽车销量的增长,现有产能可能会逐渐捉襟见肘。
就拿小米SU7来说,2024年凭借一款车全年交付量就达13.5万辆,超出预期年销量目标,2025年1月交付量再次突破2万台,连续4个月稳居2万+俱乐部。
这样的销量成绩固然亮眼,但也给产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有网友调侃,“雷厂长又欠了很多车”,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也反映出小米汽车产能与销量之间的矛盾。
图源:微博@雷军
北京工厂二期还在打地基,现有产线既要保SU7交付,又要备战YU7、YU9三车混战。两座工厂的产能能否满足市场需求,还得打个问号。
不过,现阶段又有消息传出小米第三工厂或将落户武汉。
到时候,很有可能呈现北京亦庄工厂专攻纯电,武汉经开区工厂专攻增程的双城火力全开局面。
从手机Ultra到汽车Ultra,小米的登高之路越来越像走钢丝。
小米SU7用流量暴力轰开高端大门,但雷军微博评论区总飘着刺眼留言:“车窗胶条开裂求解决”“智驾何时优化”。
这让人想起小米11系列烧Wi-Fi的往事——高端化不是参数堆料,而是品控、服务、技术沉淀的三重奏。
可见,高销量和高流量背后,消费者对小米汽车还是有不少担忧的。
因为汽车是个大件,零部件众多,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整车的性能和安全性。
眼下的小米汽车拥有顶流般的热度和庞大的米粉基本盘,但说到底,在汽车领域还是新人一个,若想要从网红变长红,前方还有诸多的障碍,且看YU9这仗怎么打吧。
毕竟车圈不是手机圈,用户可不会为了一句“年轻人的第一台增程SUV”就闭眼下单。
从SU7到YU9,雷军似乎在下一盘更大的棋,期望用Ultra系列构建高端生态,用增程+纯电双线通吃市场。
但别忘了,车圈没有永远的焊门员,只有永恒的硬核玩家。
毕竟在这个刹车失灵都能上热搜的行业,
焊得住流量,更要焊得牢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