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
2500
字 预计阅读:
9
分钟
似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篇喷知识付费的文章火起来。
每一锅都会闷在罗胖头上。
拾遗写了一篇《罗振宇不会告诉你的秘密》,用故事陈述了知识付费并没有卵用的一面。
结果,其他公众号和媒体转发时,文章标题摇身一变——
《罗振宇的骗局!》
应者无数啊...
他们纷纷痛述着,自己花钱学习却没有卵用的“被骗”经历。
喂!
你在中学时期学习不好,好歹也知道是自己不行吧?
好歹知道在课桌前贴上纸条,写满高考倒计时要加油哦、自己要棒棒哒的话吧?
现在成年咯,学习不好,就不是自己不行咯?
现在成年咯,学习不好,就是老师精心布置陷阱在骗你咩?
罗胖的身份标签很多,拉出任何一个来,都是超越大部分人的。
中传博士、央视制片人、主持人,即便作为创业者,也是当中的佼佼者。
难道你身边有很多人都比罗胖厉害?让你一眼看穿了罗胖是骗子?
更别说,罗胖请来的老师,几乎是学科领域最好的。
说这是骗,起码,你得更高的学术水平来识破吧?
从学生到成年的你,究竟是更聪明了,还是更不行了?
知识付费有没有用呢?
想到vs做到
知识付费有两类:
1、让你想到
2、让你做到
创业者、企业家、高管等用户,需要的是1。
在知识付费井喷之前,我作为一个创业者的亲身体验就是,对“让你想到”这类知识的需求极其强烈。
这就是为什么,得到或者罗辑思维有大量的用户是创业者、企业家、高管。
但是注意了,这类用户不需要“让你做到”,他们自己就能做到,否则就不会成为创业者、企业家、高管了。
而得到的产品,几乎全是“让你想到”,对吧。
讲思维、方法论、认知、视野、概念,这是“让你想到”类知识的特点。
得到不是一个“让你做到”类的知识付费产品。
什么样的知识产品是“让你做到”的?
蓝翔技校。
不谈清欢,不谈思维,不谈概念,不谈认知,撸起袖子就是干!
这就是职业技能培训嘛!
为什么得到几乎不涉猎“让你做到”?
因为真的要实现用户价值,让用户做到,提供的服务极其非标。
例如,舞蹈培训。
每个学生的进度、水平、知识背景完全不同。
标品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要让每个人都做到,还需要个性化的一对一教学。
一旦需要个性化,就无法实现标品一次生产多次分发(边际固定成本递减)带来的规模效应。
得到作为一个拿风投的盈利机构,毛利率有多重要,开过公司的人都明白。
只有等到有大数据或人工智能的支持,个性化定制的非标知识产品,才有可能实现规模化生产。
既能满足个性化,又能实现规模效应。
“让你想到”类知识产品就很标准化。
一套新颖的概念、方法论、思维,所有人一起学习。
这一套学完,再来下一套。
是这样的吧?
万维钢老师总不能针对每个用户,单独为他定制符合他需求的文章吧?
能不能做到,由谁负责?
这个问题咱先放一下,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不是我朋友的,也不是我新招实习生的,是我自己的。
我是一个典型的知识付费用户,去年的得到专栏几乎全部订阅。
各种直播live买了一堆。
搬家时运的书就有250公斤。
总之,在很多人眼中,我交了不少智商税。
但不在他们眼中的是什么呢?
例如,我是完全的投资小白,所以买了很多指数基金的课和书来学习。
学完后,立马按其中的方法论配置了指数基金组合,边学边做。
现在过去了1年,这一个自建的组合年化收益如下:
比放在各种宝里都高吧。
这是第一次投资学以致用。
我没有停下,继续付费学各种各样的投资知识。
后来,笑来老师在专栏中提到了GAFATA这个概念。
我就去雪球上做了这个投资组合。
还在GAFATA上增加了特斯拉、微博等,我认为是未来基础设施的品种。
至今8个月,年化收益如下:
由于雪球产品的规则,腾讯股票没办法和美股组合放在一起,要是放在一起,年化会更高。
(因为王者荣耀,腾讯这一年的股价从200元涨到了350元)
这一个组合也是做好后,再也没看过。
巴菲特的平均年化收益是多少呢?22%。
但上面两个组合我都没放钱进去,为什么呢?
区块链。
只要你在多个知识付费平台上游牧,总会听到区块链这个概念。
去年底的时候,我忍不住好奇,报了几门课听了一下。
听了就要用啊,可人啊,总会偷懒,我能不一样吗?
2个月后,我才开始扔钱买区块链品种。
后面关于区块链的神话和破灭,很多人都听过了。
我没有成为神话,但最终四倍的收益,大幅延长了我的Gap year,继续自由职业,做自己想做的事。
毕竟,我没什么天赋,刚入门。
投资知识和经验太欠缺了,所以那些百倍神话与我无关嘛。
不过,与我无关我不要,拿不住就不拿,这是投资心态的基本原则。
后来,我在国家政策出台前逐步下车,留下个别品种长期锁仓不看了,转战美港股。
我交过所谓的智商税,只是获取收益的成本而已。
付费学知识没有卵用吗?
回到这个问题——
能不能做到,应该由谁负责?
还用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