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http://cics.fudan.edu.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网  ·  她火遍全网,官宣喜讯! ·  5 天前  
厦门日报  ·  痛心!两人接连去世 ·  5 天前  
厦门日报  ·  深夜官宣!她主动投案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新书速递 | 悖逆的“幽灵”:清朝孙嘉淦伪稿案的媒介学研究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7-06-29 08:32

正文

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 新书速递 -

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持的“传播与中国”研究文丛日前又有新书面世。詹佳如博士的《悖逆的“幽灵”:清朝孙嘉淦伪稿案的媒介学研究》以清朝乾隆时期孙嘉淦伪稿案表达政治异见的媒介——奏折切入个案研究,认为孙嘉淦奏稿贯通起民间的传播节点,呈现出政治信息民间传播的条件和动力,围绕奏折这一政治媒介而展开诸种政治关系。该书聚焦于政治媒介与帝国的“关系”上,从而试图从媒介角度解读别样的帝制文明。目前,该书已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本公号特此推送该书前言,以飨读者。



《悖逆的“幽灵”:

清朝孙嘉淦伪稿案的媒介学研究》

前言

詹佳如


本书起源于对既有古代新闻传播史书写的反思。大体上,既有研究有三个主要倾向:一是固有某种总体化认识,即封建统治权力控制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二是古代新闻传播的历史,是不断向一些近代概念,如“自由”“舆论”“民主”演进的历史;三是古代新闻传播的历史,是不断向近代新媒介特别是“报刊”、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不断演进和接近的历史。这种总体化的、连续的、线性进步的史观,影响人们理解政治媒介(传播)之于古代社会和中华帝制文明的意义。政治媒介之于古代社会和政治文明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纵向的线性演进趋势,而且还在于横向的、对于社会现实及社会关系的介入和再造。


孙嘉淦伪稿案本身,呈现出与既有古代新闻传播史书写的断裂之处,提供了讨论上述构想的绝好机会。孙嘉淦伪奏稿案开始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当时皇帝接到云贵总督硕色的密奏,称缉获一奏稿,该奏稿假托直谏名臣孙嘉淦的名义,除却批评当朝重臣外,更是列数皇帝之“五不可解十大过”,其措辞令首先奏报发现伪奏稿的封疆大吏硕色“不胜骇异”。而且,当时伪奏稿早已传遍十七行省。皇帝接获奏报后,整个朝廷动员起来,彻查伪奏稿的始作俑者,然而经两年追查而无果,最后只能指鹿为马,草草了案。


本书以孙嘉淦奏稿这一媒介的性质切入研究,将奏折等政治媒介视为能够形塑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的力量,而不仅仅是朝廷执政的一种工具,因而除却与以往研究一样会关注奏折为代表的官文书的传递和使用制度外,本研究着重关注的是这种政治媒介是如何界定和影响政治参与者的行为的,从而影响政治组织的形式和运作以及权力的施行和消解,进而将研究的主题引向政治媒介如何成为形塑帝国、形塑政治文明形态的构成性力量。


从这一角度出发,孙嘉淦伪稿案就是一个被奏折这一政治媒介所形塑的政治事件。孙嘉淦奏稿贯通起民间的传播节点,呈现出政治信息民间传播的条件和动力,以及这种条件和动力在清中期持续存在的原因,以此来认识孙嘉淦伪奏稿民间传播的意义所在;同时,在追查伪奏稿首逆的过程中,围绕奏折这一政治媒介,又展开了诸种政治关系。本书的焦点始终在于政治媒介与帝国的“关系”上,从而试图从媒介角度解读出别样的帝制文明。


本书希望这一个案研究,能够为古代新闻传播史提供新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路径。


作者简介:

詹佳如,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曾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版权声明]本文章系《悖逆的“幽灵”:清朝孙嘉淦伪稿案的媒介学研究》一书前言,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个人转载不在版权限制之内)。如公开出版机构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出版社及作者本人获得授权。

[引用格式] 詹佳如. (2017). 悖逆的“幽灵”:清朝孙嘉淦伪稿案的媒介学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传播与中国"研究文丛

征稿启事


一、背景和意义


2003年,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持出版的“传播·文化·社会”译丛,是全

国首套经典性研究专著的译丛,产生了巨大反响,对推动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时过十年,我们决定遴选高质量的学术著作,编辑出版。传播与中国。研究文丛,拟每年遴选2~3本,延续一个比较长的出版周期,形成系列。出版这套文丛的意义在于:


(1)展示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最新实绩,引领中国新闻传播研究进一步关注中国问题和经验的研究;

(2)推出能代表中国传播学研究最高水平的成果,与全球学术同行对话;

(3)彰显普遍认同和遵守的学术理念、规范、伦理和评价标准,并以此建设学术共同体。


二、文丛入选著作的要求


“理论意识,经验取向,全球视野,本土关怀”,水平高于平均水准(博士论文要超出一般学位论文),这是对于入选成果的总体要求,具体而言:


(1)研究中国(本土)传播问题;

(2)有自觉的理论和问题意识;

(3)立足于经验性材料(比如个案、访谈、田野观察、文献史料、定量调查等),方法、路径清晰;

(4)选题及其观点有新意;

(5)学风严谨,符合学术规范;

(6)用中文书写。


三、申报程序


(1)申请人填报申请表(一式3份);

(2)申请人需提供论著的概要(3000字)、目录、其中的一章以及参考文献(3份),研究成果若属于博士论文或博士后出站研究报告类,请提供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答辩决议书复印件(3份),以供初选;

(3)初选通过,作者需提供论著的完整文稿3份,由编委会或编委会延请的专家评审。


四、文丛著作遴选机制


(1)文丛编委会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

授组成,他们是(按姓氏为序):黄旦、陆晔、潘忠党、孙玮、殷晓蓉。

(2)根据每部著作所提供的材料【论著概要(3000字)、目录、论著中的一章以及参考文献】,请三位编委会成员先进行初选,初选通过,由三位指定的评审人进行评审。评审人主要由编委会成员担任,或根据需要,在编委会成员推荐下,由编委会主任聘请其他专家担任。

(3)评审采取明审。评审人对于评审著作要写出具体意见,评审结果分为三档:同意出版、修改后出版、不予出版。

(4)为保证质量,遴选和评审宗旨是质量第一,宁缺毋滥,从严不从宽。


五、出版


(1)通过评审的著作,将列入文丛,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资助出版;

(2)具体出版事宜将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统一安排。


具体联系人:张琪瑶;电话:021-65643743;邮箱:[email protected]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注:编委会成员中本来还有吕新雨教授,而且吕教授在前期已经为文丛做了评审等工作,因为在书目正式出版之前,她已调离复旦,故而名字最终没有出现在编委会之中。在此,特为吕新雨教授对于文丛的支持表示谢忱。


关于我们本订阅号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官方微信帐号。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原名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重组于2000年2月,2000年12月通过严格评审,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全国首批106个基地中唯一的传播学研究基地。本订阅号关注学界动态,推送学术信息,欢迎订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方菜单选择“查看公众号”并进入“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