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那一座城
城市塑造了我们,我们一起探秘城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rchrace  ·  UNStudio / ... ·  昨天  
混沌学园  ·  为什么DeepSeek没有诞生在科技大厂? ·  2 天前  
孤独大脑  ·  2025年:平安生活指南25条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那一座城

阿拉斯加丨一封写往极寒之地的情书,让他找到热爱,却也埋葬他的遗骸。

那一座城  · 公众号  ·  · 2017-04-06 08:19

正文

1970年的东京,

一个刚上大学的小伙子走进了

一家不起眼的旧书店,

他的目光被一本《Alaska》摄影集所吸引。

只是因为这一眼之缘,

他的一生和阿拉斯加结下了永久的羁绊。

翻开《Alaska》的那一刻,

一帧 爱斯基摩小镇的航拍影像,

让这个小伙子对这块神奇的土地着了魔。

这魔力让他郑重其事地写了一封“情书”,

并满怀期待地寄往

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六个村子。

他用不熟练的英文给

素未谋面的爱斯基摩村长表白道:

“我在写真集里看到了您的村子,

那是我梦境中曾出现的地方,

请允许我去拜访。”

可能这块土地真的有实现梦想的魔力,

半年之后,

小伙子竟然收到了

邀他去爱斯基摩人家里做客的回信。

1973年,

他远赴一个名为希什马廖夫的

两百人小村落度过了3个月。

20岁的他第一次踏足这块土地,

这里的景色比他想象中更美。

他将这美景镌刻在记忆里,

回到了日本,读完了大学。

在此期间,

挚友登山时意外身亡,

让他感慨世事无常,生命有限!

于是大学毕业后,

他的书里曾写过,

这个在日本人心中,

约等于“阿拉斯加”的男人,

就是摄影师:

26岁开始,

星野道夫正式深入阿拉斯加追寻极地风景,

在酷寒的极北大地上,

他用镜头捕捉这片地球最后的净土之上

生命的痕迹。

旅居阿拉斯加的20年里,

他收藏了阿拉斯加的每一寸风景。

为了倾听冰河挤压滚落到海中的声音,

他单独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

冰河地带扎营一个半月;

为了捕捉座头鲸深潜前高扬尾鳍的震撼画面,

他连日在海湾中以双手对抗浪涛,

独自划着独木舟巡弋。

在拍摄庞大的座头鲸群 展开 圆形气泡网

捕食的过程中,

他的橡皮艇一度被围绕在鲸群

发出的气泡网中央。

也就是说,

这群巨大的海洋生物可能从他的橡皮艇 下方

跃出、 张开大嘴把他当鲱鱼吃掉。

千钧一发之际,

鲸群突然撤离,

才让他得以保住性命。

星野需要面对具有高危险性的野生动物,

像这样危及性命的紧张时刻,

他碰到过不止一次。

奔驰在人类无法掌控的野生自然,

他对生死看得豁然,

他拍驯鹿,拍北极熊,拍北极圈的冻原,

拍冻原上的四季轮回,拍大自然的至美,

也拍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爱斯基摩人。

星野道夫曾说:

“当人生将走至终点,

我希望我的生命能结束在阿拉斯加。”

一语成谶。

1996年8月8日,

阿拉斯加荒原上的小花小草

正抓紧在短暂的夏天开放,

克里尔湖畔的清晨非常宁静,

湖边只有一栋木屋和一顶帐篷,

人们还在睡梦中。

突然,一只棕熊闯进那顶帐篷,

帐篷里正是星野道夫,

危急中,

他的第一个反应是抓起身边的相机摁下快门,

几乎就是同时,

愤怒的棕熊举起它的前掌拍了下去……

作家吴明益在文章《不带枪的摄影师》里说,

星野在野外是“不带枪的”,

他的殒命正是因为,

“坚守生态摄影者随时待命的原则,

留在帐篷里而不愿进入屋子里睡眠之故”。

因为一本画册而跑去阿拉斯加几十年,

客死在梦想之地的星野道夫,

凭借的恐怕正是热爱与专注的力量。

只要认定了一件事,

就要一直走下去。

正像他所坚信的那样:


▲ 图片源自网络公开资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