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私人空间,总是可以理直气壮。
但如果是你的爸/妈要闯进去呢?
日剧《家族的形式》里,39岁的大介用贷款买下了一套复式单身公寓,开始一个人独立生活。
生活节奏比时钟还规律:起床后吃有机食物,下班后健身,然后去酒吧喝一杯啤酒来代替碳水化合物。他的公寓里有个小阁楼,这是不被他人允许进入的城池。阁楼里藏着他的收藏品,一柜子从全国收集来的啤酒,还有山地自行车……
享受独身的大介遵循自己的生活态度:我照顾自己,我和自己分享兴趣。
对于家庭,他表示怀疑:“人为什么喜欢结群呢,本来人就已经属于社会和国家这样的团体了啊,聚集在一起就会受到各种压榨,一旦从属于家庭这个群体之后,我的时间和金钱就会被压榨。”
但他没办法把爸/妈排除在自己的城池之外。
大介的父亲来了,要来看看儿子,还要与大介一同生活。大介的父亲是个渔民,信奉“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三个人总比两个人好”。
这是和大介完全不同的人生观。
然后充满矛盾的事件一件件发生,自由被打破,独立生活无以为继。
大介的故事,大概会让很多跟父母处在一个屋檐下的大龄单身男女产生共鸣:
“为什么我们跟父母老有那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表现如下:
1 一旦你们有了争执,说着说着就讲起你小时候的黑历史
2 即便知道你不想听还是会反复给你洗脑他的人生观,比如催你结婚:“人总是要有家的,然后生很多孩子…不然最后你会孤独终老……”
3 喜欢拉着邻居聊一些你并!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
4 认定你的现状很悲惨,不断催你交男/女朋友、去聚会
5 对你收藏的宝贝随意处置,如果你不爽了,他会反击:“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小气了,至于吗?”
太多了……说不完。
▽
小津安二郎的第一部有声片《独生子》,片头字幕就是:“亲子关系一建立,便开始了人生悲剧的第一章。”
《独生子》
虽然有些极端,但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的世界越变越大,与家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期待与家人团聚和团聚后的失落,这两种情绪交替出现。(《视觉005:以手抵心》中有一个专题也是讲这个的:家人就是不断去思念,又不断想逃离 )
大龄单身男女与家人之间的相处,往往面临更复杂的局面。
美国加州著名精神病专家格里高利·伯特逊博士告诉我们: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存在着“双重束缚”。成年子代为了寻求独立,与亲代“保持距离”或“分离”的议题,可能形成两代在某一时期冲突与矛盾的来源。
大介的父亲喜欢说,“人生在世啊,不过就是麻烦麻烦别人,和被别人麻烦啊。”年轻人还享受着现代社会的便利,不喜欢麻烦别人,还很难体会父母对那种人与人在一起互相麻烦、互相依偎的社会关系依赖。
一方面,是因为在以往的社会之中,邻里互相照应是理所应当,聚会是家常便饭,这种习惯离新一代已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比年轻人更留恋亲情的羁绊。
正是这种羁绊,有时让我们恼火,有时又成为我们最怀念的东西。
▽
电影《海街日记》的故事是从父亲离世后讲起的。父亲葬礼过后,玲作为同父异母的妹妹,与三姐妹共同生活。四季变换,樱花、绣球花开完后,玲和姐姐一起摘梅子、做梅子酒,夏天来了,蝉鸣日盛。
一日,玲在自己常去的食堂,尝到了父亲生前常做的沙丁鱼吐司,那是食堂大叔的家传手艺。
《海街日记》
父亲的饮食习惯,在血脉之外,还影响在味蕾当中。也许你做饭时还会像他们那样放一把辣椒呢?
《海街日记》
导演是枝裕和说:“我与父亲之间本来很有距离感,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深入交谈。他的去世让我深刻感到生命的柔弱。清理我们的老房子时,重新发现了许多记忆,我意识到,即使在他死后,我仍能继续发展和生长我们之间的关系。”
是枝裕和
其实爸妈也在努力表达着自己……可能你没发现而已。
蒂姆波顿导演的《大鱼》里,讲了这样的一个父亲。父亲爱德华几十年如一日地吹牛,重复着他一生的冒险故事。父亲像是一个活在虚妄童话故事里的虚拟英雄。威尔从幼时的崇拜,到长大后的怀疑不屑。
在影片最后,威尔想,父亲大概只是想做回儿子的英雄吧。他说:“你可曾听过一个笑话,因为听过太多次而忘记了它为何好笑?我想,那是父亲最后的笑话。”
《大鱼》
有多少人知道父母在为人父母之前的故事呢?正如片中父亲爱德华说的:“我从来都是如此真实而毫不留情地向你展现我自己所有的一切。”
就像他们不理解你一样,或许你也未必了解他们。
当我们嘴里说着“好烦啊”,也难免会错过很多东西。
前面提到的《视觉005》里的那篇讲家庭文章,主人公说:
“我想每个人都了解对待家人的情绪有多复杂,你越爱一个人,越和一个人亲近,你在他面前就越脆弱,而有时这种脆弱是很伤人的。”
“那些毫不起眼的东西,实际上构成了我们生活和爱的核心:把母亲的衣服放进洗衣机里,枕头上的一根头发,一块晒伤,一个声响……这些意义,有时只有在很多年后才能被理解”。
《大鱼》
你和你的家人相处得如何?有哪些烦恼和甜蜜?
不妨把下面的评论当做树洞吧。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整理:詹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