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跟我学个P  ·  清华大学的这份《DeepSeek》PPT手册 ... ·  昨天  
跟我学个P  ·  用DeepSeek为《哪吒2》做了份PPT, ... ·  3 天前  
旁门左道PPT  ·  红配绿丑吗?看完这套新能源PPT,我沉默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如何快速熟悉一个新领域 | 2017版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17-08-05 12:06

正文

这个题目去年写过,前几天回顾,发现有些想法有更新,于是今天重新整理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很多时候,我们都面临快速熟悉一个新领域的情况,例如:

  • 完成一份商业企划书,要对这个新领域有个全面认识;

  • 判断是否进入某家公司,需要判断行业是否有前途;

  • 准备个人或部门总结,需要为材料提升一个高度;

  • ……

对很多朋友来说,容易陷入到「 广泛搜索却无处下笔 」的困境。

这里分享一下个人的一些经验。

(一)结构化框架

面对新问题,首要任务是明确结构性套路。

针对行业分析,基本逻辑无外乎外部环境和行业情况两个部分。


1.外部环境分析:PEST

这是经管上的经典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四个维度剖析外部影响因素。

(1)P:政治环境


这个主要看政府颁布的政策,以及落地情况。


很多行业都受政策强相关影响,例如 金融 、房地产,政策一出,行业变天。

(2)E:经济环境


这个则是看与行业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


例如,对于消费品行业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重要判断要素,它的变化是「消费升级」的重要前提。


对于房地产而言,利率则是重要参考指标,利率上浮将影响融资和消费者房贷,最终抬升开发商成本,削弱消费者需求。


↑ 人均可支配收入


(3)S:社会环境


这个指的是一定时期整个社会发展的一般状况,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人口的变化趋势。


例如二胎政策对于房地产的产品结构有影响,也对母婴用品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口流动则对很多行业的选址有影响,例如目前人口还是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流动,并沿着轨道交通(高铁、地铁)扩散,那么这些节点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4)T:科技进步


科技的变化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已经有目共睹。


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互联网创新,已经成功改造了衣食住行,未来随着 AI (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工种也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2.行业基本情况

看一个行业,主要是看客群有多少,蛋糕有多大,竞争多激烈,这决定了最终能切分到的规模情况。

(1)客户需求


主要观察消费者痛点与满足情况,这又涉及到群体需求的变化。


例如现在都在讨论 90 后,00 后,他们的性格和消费习惯极大的影响了产品的设计和价格的制定。


最近在调研长租公寓,就发现在租房这件事上,80 后门会更看重性价比,而 90 后、 00 后门则更看重体验,愿意将收入的 50 % 以上用于该笔花费。


(2)市场容量


行业当年总的营业收入(或销售收入)即市场容量,这个反映了它能承载的总规模。


这又要兼顾到它的成长周期,对大多数行业来说,都会经历「幼年-成长-成熟-衰退」的变化过程,判断出它所处的阶段,以及未来的规模,对于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 行业生命周期

↑ 行业收入(市场容量)


(3)竞争情况


行业是在春秋时代百家争鸣,还是战国时代弱肉强食?如果是前者,那么大小企业都有空间;如果是后者,小企业就面临被并购或破产的命运,大企业则面临转型创新的挑战。

当我们有了基本的架构后,在面临信息筛选时,便能有的放矢。


(二)行业龙头分析


最近相继带了两个实习生,在刚开始时,我会让他们对行业内的一家领先企业进行专项分析。

为什么找行业龙头?

因为它们的动作基本能代表行业最前沿的状态。而且,相关材料会更容易获取:无论是年报,还是分析报告,都能找到。

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阅读年报,重点关注「经营层讨论与分析」。

这一板块是这家企业对目前行业现状的讨论,同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对应策略。

获取渠道:

  1. 企业官网的「投资者关系」。

  2. 巨潮资讯网,可以非常方便找到各家企业的年报。

↑ 巨潮资讯网



第二,了解创始人的生平。

对很多民营企业来说,创始人的性格决定了公司的打法,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观察他的人生起伏中,看到这个行业的变迁。


推荐渠道:


  1. 创始人自传,例如王石的《大道当然》。

  2. 媒体访谈。

第三,搜集企业近一年的行动。

年报中的「经营层讨论与分析」有时会为了迎合投资人,说出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例如多少年实现多少亿的规模。而落地动作更能代表它的真实判断,更能倒推回其真实想法。


推荐渠道:


  1. 企业官网。

  2. 官方微信号/微博。

第四,分析企业的经营业绩。


这个反映的是做的事情是否取得了真正的效果。财务指标主要看四个维度:

  1. 规模: 企业的营业收入、资产变化等。

  2. 盈利: 企业的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

  3. 周转: 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等。

  4. 负债: 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等。


(三)第三方看法

以上更多是企业自己的表态。为了更全面的认识这个行业,我们需要结合更多元的信息渠道,分析行业的变化。

个人比较推荐以下几个渠道:

1. 微信搜索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沉淀了大量文章,其中不乏精品干货和前沿信息。

而且,如果找到一个不错的文章,关注公众号,可以顺藤摸瓜出很多精品内容。

比如你想学习PPT,搜索PPT的内容,然后顺藤摸瓜到“幻方秋叶PPT”、“我懂个P”等账号,马上可以打开这个领域最新最全的干货。

所以这是第一考虑阵地。

推荐渠道: 搜狗微信搜索。

↑ 搜狗微信搜索



2.知乎搜索

知乎的好处有两点:

一方面,这里有很多真正的从业人员,答案有感性有理性,值得信赖;

另一方面,不同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能较为全面地理解新领域。

如果能跟一个从业者建立联系,那就完美了!

↑ 知乎搜索


3.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

记得第一次来是找统计年报,很全很给力。

后来发现,很多在其他渠道找不到的资料,这里都有。

这上面都是通过论坛币来交易:你可以上传文档,他人下载你便可获得论坛币,然后再下载其他人的。

如此良性循环。

当然,如果嫌麻烦,也可以花钱买个VIP。


↑ 经管之家

4.投行报告。

投行的研究报告一般分析得都比较透彻,获取途径推荐:「慧博智能策略终端」和「慧博投资分析」。

前者是桌面端,后者是 App。

重点推荐后者,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甚至还可以收听。


↑ 慧博投资分析

5.找到投行做研究的朋友。

之前对消费升级比较感兴趣,于是问了投行做行业研究的朋友,他马上推荐了一些公众号和研究报告,节省了很多时间。

(四)整理归纳

以上获得的信息都是食材,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初步加工。

在初步阅读的时候,我们容易犯两个错误:

第一是看过就看过了,忘了保存,之后想起来有个观点似乎在某篇文章里,却发现难以找到。

第二是保存了文章,沉淀在系统内,忘了归纳观点,最后成了“有用的垃圾”。

所以,个人建议,第一轮看到的文章,如果有用,还是:

  1. 先丢到一个笔记软件里。

  2. 对核心观点进行批注。

无论是加粗、划线、重写都行,重要的是以后翻阅的时候,能一眼辨别出本文的核心要点。

我现在更喜欢用「有道云笔记」做摘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借助于其 Markdown ,快速将核心内容提炼出来,同时借助于语法「TOC」,自动生成标题,方便后期整理。

二是方便分享,它支持直接分享给微信好友,能够非常方便地实现团队信息共享。

↑ 有道云笔记做 Markdown 笔记

(五)梳理框架

第一部分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架构。

但这个框架仍然只是通用情况,具体到每个行业,都有其重点关注的内容。此时,为了找到更全面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延伸:

1.图书目录

在理清框架上,秋水老师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方法,那就是看图书目录。

比如对知识管理这个概念很疑惑,那就去找几本相关的专业图书,对照目录,框架自然形成。

再根据之前搜索的资料进行填充或补充。

↑ 图书目录


2.行业研报

我个人喜欢根据行业研报来做框架。

选一份较为详实的研报,把主要结构提取出来,然后再在上面做加减法。

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填充框架,大概都需要能够包含以下几个问题:

  • 这个领域涉及哪些概念?大概念里有哪些小概念?有关联的其他概念是什么?

  • 这个领域的发展历史是什么?前景是什么?在国外是如何发展?在国内又如何?

  • 最近两年的行业报告是如何评判这个行业的?

  • 这个领域的知名专家有哪些?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有什么著作?

  • 行业的竞争格局是怎样的?分为几种流派?各自的代表理论是什么?

  • 这个领域里的顶尖企业分别是谁?各有什么产品或服务?

  • 行业有什么大的活动进行?或者要进行?

(六)绘制脑图

框架这种东西,如果只是123地罗列,终究看起来枯燥无味。

这时候可以借助脑图的形式进行呈现。

脑图的方式有很多,个人喜欢两种:

1.手绘

这个很费时间,但是,它的效果也很明显:在绘制的过程中,你会有意识地去对逻辑架构进行深入分析,否则画出来的图自己都不认识。

  • 本子:建议使用 方格本 ,线条、矩形框都能画得比较规整。

  • 笔:推荐百乐的 可擦笔 ,画错了直接擦除。

↑ 手绘笔记


2.在思维导图里绘制

当然,还是有朋友不喜欢手绘。那么,就用工具吧。

这里推荐两个:

第一是 Xmind 。


这算是老牌思维导图软件了,有免费版和付费版,大多数时候免费版即可满足需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