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婴幼儿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婴幼儿心理实验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国都市报  ·  海口至儋州!海南高速公路+1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婴幼儿心理

小朋友也会谴责搭便车的人

婴幼儿心理  · 公众号  ·  · 2019-03-27 16:47

正文

/编辑 :乔乔


人类非常善于寻找同类和照顾同类。在面临难题和挑战的时候,人类总是能够找到合作伙伴,通过共赢解决问题。

但是我们喜欢合作的倾向却可以让另一种人钻了空子。他们就是“自己不出力,躲在人群中滥竽充数”的 搭便车的人 (free riders)。搭便车本质上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因为搭便车的人没有出力,很难为合作的成果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搭便车的人却可以在不出力的情况下分配到利益。这种不出力却可以获利的好事谁不想做呢?如果不对搭便车的行为进行遏制(例如,惩罚或谴责搭便车的人),就没有办法好好地合作了呀。

雕:我今天怎么这么重?

我们大人都知道惩罚、谴责搭便车的人,小朋友是否也会这样做呢?一些研究者为6-10岁的小朋友讲了两个故事,并要求他们评价故事里的主人公。

第一个故事里,四个小朋友得到了一个 魔法猪猪储物罐 。只要每个人都向猪猪储物罐里放一块巧克力/为猪猪储物罐打扮干净(不同的小朋友会听到不同的条件),猪猪储物罐就会吐出来 一大块蛋糕 。但是如果只有几个(而不是所有)小朋友都贡献了自己的巧克力/劳动,猪猪储物罐就只能给出不那么好的奖励,也就是 一小块 ,但至少还够大家分的蛋糕。

一个小朋友没有贡献自己的巧克力/劳动。实验者向一半的小朋友解释说,这是因为他把巧克力 藏起来了 / 不想干活 (故意搭便车)。另一半小朋友得到的解释是,这是因为他的巧克力 被他的宠物吃掉了 /他 受了伤 因此不能劳动(不是故意的,但也造成了搭便车的事实)。因此,他们只能拿到没那么好的蛋糕。

在另一个故事里,四个小朋友在花园里 种蔬菜 。如果他们都捐出自己的种子/收拾花园,就可以收获很多西红柿;不然就只有很少的西红柿。因为同样的理由,一个小朋友没有出力,因此他们只得到了不怎么样的收成。

在每个故事的结尾,实验者都会要小朋友评价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们有多好,有多坏,自己是否喜欢他们?

小朋友们对故事中 其他主人公的评价要高于搭便车的人 ,这说明即使是6岁的小朋友也会谴责搭便车的人。而且小朋友 对故意搭便车的主人公的评价比不是故意搭便车的人还要低 ,这说明他们也会根据“是不是故意的”来区分自己的评价(即使如此,小朋友们也不喜欢不是故意但是搭了便车的人)。在后续的研究里,研究者把小朋友的年龄放到了4岁,仍然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看来,即使 4岁 的小朋友也会谴责搭便车的人呢。他们是如何学到的呢?是在幼儿园中被人搭过便车吗?还是爸爸妈妈告诉他们的?无论如何,这些小朋友都已经了解了在一个团体中一个个体应该尽的义务和做事的规范。


本文参考资料:

[1] Yang, F., Choi, Y. J., Misch, A., Yang, X., & Dunham, Y. (2018). In Defense of the Commons: Young Children Negatively Evaluate and Sanction Free Riders. Psychological science , 29(10), 1598-1611.


图片来源:

image.google.com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