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新的一年,用正念,遇见更好的自己 ·  9 小时前  
中国日报网  ·  夜·赏|《山海经》五行神 ·  昨天  
中国日报网  ·  夜·赏|《山海经》五行神 ·  昨天  
乌兰察布云  ·  云·悦读 | 百合花开——林清玄 ·  3 天前  
乌兰察布云  ·  云·悦读 | 百合花开——林清玄 ·  3 天前  
为你读诗  ·  你读过的诗,都成了你的气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译文

如果城市中的书店、小店都消失,还能看到这些记录美好的小书吗?

上海译文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4-26 22:25

正文

上周末,译文君的朋友圈一直被两件事刷屏,一是上海的季风书园即将停业,一是北京的朴道草堂书店的门面风波。此外,还有一件让我注意的事情,就是北京上海从去年开始的 “整治开墙打洞行动”,大量邻接的店面被关停拆除,变成了“整齐划一”的墙面。这个似乎与关书店没有关系的社会新闻,也因为 朴道草堂书店的声明中关于“市容文明”的字眼,被一些媒体联系到了一起。

昨天我在微博上重新发了一下去年做的一期微信专题文 如何认识一座城|16本关于城市与人的必读书 (点击标题可回看) 结果也引起了微博朋友们的讨论。

《查令十字街 84 号》的作者海莲·汉芙所推崇的英国玄学诗人、散文家多恩有一句话:“ 全体人类就是一本书。当一个人死亡,这并非有一章被从书中撕去,而是被翻译成一种更好的语言。 ”按照这样的寓意,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书店,整个人类的生活,也就被撕去了重要的一章。

而如果将书店的范畴扩大,可以看一下同样出自 《查令十字街 84 号》 中的一段话:

“一样产自英国的了不起小说家格林,在他的《哈瓦那特派员》中这么说:‘ 人口研究报告可以印出各种统计数值、计算城市人口,借以描绘一个城市,但对城里的每个人而言,一个城市不过是几条巷道、几间房子和几个人的组合。没有了这些,一个城市如同陨落,只剩下悲凉的记忆。 ’”

今天,在这里分享一些与书店、小店有关的书。希望我们的生活,不要成为最后那份“悲凉的记忆”。

查令十字街84号

84, Charing Cross Road

海莲·汉芙

陈建铭

译林出版社 2016 年出版

查令十字街 84 号 ,是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查令十字街 84 号 ,是伦敦旧书店店主店员与纽约曼哈顿穷作家之间的往来书信集,是“ 爱书人的圣经 ”。

“一样产自英国的了不起小说家格林,在他的《哈瓦那特派员》中这么说:‘人口研究报告可以印出各种统计数值、计算城市人口,借以描绘一个城市,但对城里的每个人而言,一个城市不过是几条巷道、几间房子和几个人的组合。没有了这些,一个城市如同陨落,只剩下悲凉的记忆。’”

莎士比亚书店

Shakespeare and Company

西尔维亚·毕奇

恺蒂

译林出版社 2014 年出版

在塞纳河左岸巴黎圣母院旁边的那个绿色门面的书屋,西尔维亚记录了乔伊斯禁书《尤利西斯》的出版盛况;安塞尔《机械芭蕾》的疯狂演出;海明威解放迪皮特朗街的神勇英姿;醉酒差点跳下楼的菲兹杰拉德,拿乌龟捉弄人的纪德……

“我们会改变,城市也会变化,但是,在离开这个城市一段时间后再回来,我们总能看到西尔维亚在等着我们,怀里捧满了新书,在她身边的角落里,往往还站着一位我们正想要见到的作家。”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

堀部笃史

刘格安

時報文化 2015 年出版

透过京都最美书店惠文社一乘寺店店长堀部笃史的探访,我们见到边做边学,在常客挨骂下成长的居酒屋;作风自我,学习跟街区达成完美互动的书店;讨厌商业行为,想在消费时代过缓慢步调的古董店;不管销售好坏,只注重提供良好服务的唱片行;只想成为人们的落脚处,不想被美食部落客赞扬的咖啡馆……在这些独立店家的现场里,藏着小店们如何生存,又如牵系起地方文化的提示。

在渐趋一致的风景里,还能牵系起人与人的交流、保有文化力量,让人心甘情愿掏钱消费的,莫过于隐藏于街头巷尾的独立小店了。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威廉·H·怀特

叶齐茂 倪晓晖

上海译文 2016 年出版

究竟是什么让城市里的公共空间生机勃勃或死气沉沉?是什么在吸引着人们?又是什么在令人们厌恶?对于一座城市的公共空间,阳光是重要的,树、水、可以买到小吃,能有地方坐坐,也很重要。这听上去没什么稀奇,而怀特用10年的观察证明,它们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异乎寻常地重要。

城市中无所不在的小空间,会对城市生活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人们聚会的场所,而不是工程项目。因此,在我们设计新的小城市空间,或是改造旧的小城市空间时,必须把人和人的使用考虑进去。

小店里的招牌猫

一志敦子

黄文娟

上海译文 2014 年出版

老牌咖啡馆、怀旧风茶馆、咖喱屋、猫杂货店……一志敦子走访了东京街头 12 家拥有可爱招牌猫的悠闲小店,“ 每当不经意地从某家店门前经过时,与店内招牌猫的邂逅总让人不由得怦然心动。看着它们像家族成员一样在店内自由出入,并与店员和顾客们亲密接触,真的非常快乐

书里记录的是店猫们带给城市人的温情,但在忠实还原十二家街头小店的建筑平面图基础上,也是在记录一种发生在城市小空间里的社会生活。

东京散步

Tokyo Sanpo

弗洛朗·夏福埃

吴晓秋

上海文艺 2012 年出版

这是 一个法国人在漫步于东京街道时所绘的涂鸦,夏福埃用彩色画笔记录下了他眼中奇特的东京生活,呈现这座繁华都市在传统与现代文化冲击下的人文风情。

奇装异服的穿着,形形色色的警察局,水果标签,围观自己画画的路人,请自己喝咖啡的店主,帮助自己的老奶奶,还有被带去警察局的经历……对了,帮助夏福埃记录这一切的工具,是一辆主妇型自行车,一把折叠椅。

深夜食堂

安倍夜郎

陈颖

湖南文艺 浦睿文化 2013 年出版

巷弄里一个从深夜开始营业的食堂,刀疤脸的老板,普通上班族和黑社会份子、AV 男优、脱衣舞娘、夜店妈妈桑…都会在这里出现。

对所有人来说,下班后,总有个地方在等着你…吃饱了,心暖了,明天请继续加油!想像一下,如果以后这样的小店越来越少,在深夜,难道只靠便利店吗?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李盈春

南海出版公司 新经典文化 2014 年出版

僻静的街道旁有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除了把场景设计在街边小店,东野圭吾还还原了现代人早已不热衷的书信交流。小店,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场所;书信,大概是人藏在心里的深情的最后代表。这两件事交错,才有了那些堪称奇迹的结果。

杂货铺应该是北方的叫法吧,在上海,似乎常被叫做“烟纸店”,因为在沪语里发音相同,我小时候常常误认为是“胭脂店”。但不管是什么,都已经是面临消亡……

东京下町职人生活

北正史 泽田重隆

陈娴若

上海人民 世纪文景 2012 年出版

以田野调查方式访谈该地八位职人和艺匠,有做豆腐师父、三味线师父、蓝染师父、居酒屋老板娘、玩具店师父等传统艺匠,由他们口述这些所传承的技艺、工作精神、在地生活的情味等等。加上泽田重隆精细传神的插画,不论是哪个行业哪种技艺,也不管是在事业的巅峰或面临时代潮流冲击下、这些传承百年的老技艺已日渐式微,从他们的话语中,都能让人强烈感受到那份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坚持。

东京本屋

吉井忍

上海人民 世纪文景 2016 年出版

东京是世界上实体书店与人口数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书店数量在日本国内也是绝对的第一名。据统计,2014 年东京的实体书店数量为 1430 家,远超第二位的大阪。与之相对,东京实体书店的消亡速度也是全日本第一:2009 - 2014 年间减少了 179  家。其实,这不仅是东京一地的现象,整个日本的实体书店也在这五年中少了一成多。但从书店平均面积来看,每家书店的面积却处在增加的趋势中。这意味着,消亡中的书店大多是“七福”那样由个人经营的小型书店。

日本人逛书店,也不可能常去神保町、六本木这样的“圣地”。常态也就是下班后在车站前一家熟悉的小书店站着翻会儿杂志,然后买一本书回家。我们需要体会的,是最基础的状态和它的极限。关注特别的书店的同时,也是否要了解日本人心中的普通书店呢?

日本古书店的手绘旅行

池谷伊佐夫

高詹灿

重庆出版社 2016 年出版

在网络的全盛时期,买旧书方便不少。然而,“会不会有什么有趣的书呢?”像这种到处找书的乐趣,还是亲自拿在手中确认才会明白。

这本书里有池谷伊佐夫手绘的书店与各种珍奇古本,他一边读书一边到各地书店旅行的故事,书店场景图、不同书店老板的个性、最爱的图书封面等,展示了日本特色旧书店及其旅行的趣文,温暖细腻。“书的世界比大海更为深邃,书店也比海边小屋更宽阔”。

蠹鱼头的旧书店地图

傅月庵

远流 2003 年出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