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eft
编辑:乔乔
儿童如何认识生物领域是儿童心理学家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孩子们怎么知道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呢?在我们看来,这好像稀松平常,我看一眼就会知道小猫小狗是动物,而洗衣机不是动物。但仔细想想,动物会运动,植物大都不会动,运动似乎不是靠谱的判断线索。我们究竟根据什么线索做出生物或非生物的判断?
事实上,人们判断是不是生物这件事上,会使用一个与生命更紧密的、更加深层的线索——
目的指向性
。
目的指向性
是生物有机体(包括人、动物和植物)特有的生物特征之一,任何有生命的本体都具有目的指向性特征,如动物的捕食行为、植物的向光性、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而非生物没有。因此,目的指向性是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成年人能够根据他人的愿望和意图等心理状态来推测他人的目的指向行为,也能考虑到其它因素对目的指向行为产生的影响,即成人对人类行为的解释除了运用心理因果进行解释以外,也会根据物理学、生物学或社会学因素等进行解释。
自
20
世纪
80
年代
儿童心理理论
的研究成为西方发展心理学最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以来,关注儿童对人的行为意图和愿望的理解成为一个研究焦点。
【
心理理论是什么?
点击蓝字查看】
大量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能够根据别人的心理状态如信念和愿望来解释他人的行为。即
学前儿童已经获得心理理论。
但是,
学前儿童如何理解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的目的指向性呢?学前儿童能否根据目的指向性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本体区分呢?
研究者以
4
、
5
、
6
、
7
岁的儿童为实验对象,对上述问题做了研究。实验材料包括
动物
、
植物
和
非生物
3
个领域,每个领域选取
3
种代表性的事物:
动物
包括常见的哺乳类(小猫)、鱼类(小金鱼)、鸟类(小鸡);
植物
选取常见的草本植物(小白菜和向日葵)和木本植物(小树);
非生物
包括简单人造物(篮球)和机器(大卡车、电动小汽车)。
研究者利用这些刺激物编制成动画故事脚本,每个故事脚本包括
3
个物体,分别是一个刺激物(如小猫),两个目标物(一个是有利目标物称靶目标物、另一个是中性目标物称无关刺激物)。每个故事脚本呈现时间、本体运动时间相同。
在实验中,研究者通过计算机给儿童随机逐一呈现每个故事脚本的动画片,让儿童根据指导语回答问题,每个儿童都观看同样的
9
个故事脚本。
实验开始时,研究者边演示动画片,边叙述脚本的故事内容,最后提出测查问题,对问题不做任何提示的称为
“无提示条件”
。以动物小猫故事脚本为例,研究者指着电脑说“小朋友,我们来看电脑上的动画。”(点击电脑按钮),对小朋友说:“你瞧,这儿有一只小猫,正往前走,这儿有一只老鼠(指着左前方),这儿有一只小鸭子(指着右前方),想一想,小猫会怎么办,是继续往前走呢?还是朝鸭子的方向跑过去了?还是朝小老鼠跑过去?为什么?”,研究者让儿童先做判断,然后说明判断的理由。如果判断正确,此本体的实验终止。
如果儿童的判断不合理、研究者将为TA提供有关的生物领域知识(称为
提示条件
),进一步探测,如“小猫需要吃东西才能长大,小猫是朝小老鼠跑过去,还是朝前走,还是朝鸭子跑过去?”这里向小朋友提供了三种方向,要求TA做出选择性的回答,对每个孩子均只做一次探测。
结果发现,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分化和整合过程。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质和量的分析,
4
~
7
岁儿童对生物目的指向性的认知发展可以概括为如下从低到高的四个发展水平:
目的论认知模式。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约4岁),具有一种皮亚杰所指称的目的论认知模式,他们完全不认识目的指向性是一种生物所特有的属性。如“月亮为什么在晚上出来”,儿童的解释往往就是“月亮在晚上出来,可以照亮人们走路”。
基于动物的认知模式。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约5岁)开始能够认识到并不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具有目的指向性,认为动物是有目的指向性的,但许多植物还不具有这一特性,他们仍然“魔术般”地认为非生物也具有目的指向性。
基于生物的认知模式,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无提示条件下,约6、7岁)能够认识到不仅动物,并且植物也具有目的指向性,但是他们也认为许多非生物是有目的指向性的。因此在无提示条件下,6、7岁儿童还不能依据目的指向性维度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