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郭施亮
财经评论员、专栏作家,2013年度搜狐最佳行业自媒体人。香港大公财经特约评论员、每经智库专栏作家,并多次受邀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撰写多篇学术文章。其作品刊登于香港文汇报、新华社《瞭望》、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数十家权威报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郭施亮

加速开放的A股,为何变得越来越疲软?

郭施亮  · 公众号  ·  · 2018-08-24 06: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上面蓝字 “郭施亮” 轻松关注  公众号 guoshiliangbo



A 股市场加快开放,本身属于一把双刃剑。但是,从引进资金入市的角度思考,在持续加快开放的 A 股市场环境下,理应会给 A 股市场带来或多或少的新增流动性支持,对于股市长期依存的存量资金博弈环境构成一定程度上的利多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自 2018 6 1 日起,按照 2.5% 的纳入比例将 A 股正式纳入至 MSCI 新兴指数之中。至于今年 9 1 日起, A 股纳入因子将会从 2.5% 提升至 5% 。言下之意, A 股市场引进新增流动性资金有望持续增多,而这也是 A 股多次闯关 MSCI 的最终成果。


但是,与 A 股市场开放进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 6 月份以后, A 股市场却呈现出加速下行的表现,并从 3100 点附近持续下行至 2653 点,而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内, A 股市场累计下跌达到 400 多点,跌幅近 15%


一边是市场不断开放、不断加快引进外资的步伐;另一边则是北上资金净流入意愿持续增强,而这两者本应给 A 股市场构成比较积极的影响。但,恰恰相反,加速开放的 A 股市场,反而变得越来越疲软,这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呢?


实际上,在 A 股市场持续调整之前,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 A 股市场本身估值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且估值中位数水平略显偏高。对于灵敏性较强的外资资金而言,虽然 A 股市场开放步伐持续加大,但整体吸引力仍不够明显,而在市场不断开放的过程中,更多外资资金或国内大资金大机构还是处于场外观望的态度,或存在少量探索试探的迹象,却不敢大举入场抄底。


与此同时,对于正式纳入至 MSCI 后的 A 股市场,外资资金进入 A 股市场本身需要有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 A 股市场交易制度以及政策环境与海外成熟市场有着明显的区别;另一方面则在于 A 股的市场化程度并不充分,且上市公司任性停牌、长期停牌等问题依旧长期存在,而这或多或少还是导致不少外资对 A 股市场的投资态度趋于谨慎,更愿意等待 A 股市场制度完善的过程。


此外,则考虑到此前国内股票市场轰轰烈烈的 IPO 提速过程,从 IPO 堰塞湖加速泄洪,到独角兽企业的加快推进,再到 CDR 新规落地等,市场扩容压力一下子增加。然而,在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股票市场,本来市场中的资金量就非常有限,而当市场扩容压力快速提升,却进一步加快分流股票市场的存量流动性,而近期股市日成交量再创近年来的新低水平,也是股市持续扩容下的必然结果,而分配到每一家上市公司身上,则是极度稀缺的成交量水平。


A 股市场,本来属于一个以资金作为推动主导的市场,而成也资金,败也资金,也是 A 股市场的真实写照。然而,在国内民间资金庞大,投资渠道狭窄的背景环境下, A 股市场并非缺乏资金,而是缺乏投资的信心。至于外资资金,即使身处 A 股市场不断开放的大环境,但在整个市场缺乏赚钱效应,且本身缺乏足够投资吸引力的背景下,实际上也不敢轻易大举入场,更有甚者还是通过不断买卖获取差价利润,而真正意义上的中长期布局者,可能仍然略显谨慎性。


股票市场日均成交量能持续低迷, A 股市场变得越来越疲软,实际上还是缺乏了赚钱效应以及足够的投资吸引力。或许,对于不少资金而言,还是被 A 股市场频繁变化的政策环境、持续扩容的市场压力以及源源不断的减持潮而变得更加谨慎。


从实际情况下,对于最近一段时期的 A 股市场,一方面体现在股市存量资金持续分流的影响,而资本外逃压力也是持续存在;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股市缺乏赚钱效应、市场缺乏活力与投资安全感,无论是外资还是其余资金,场内频繁波段交易者不少,但场外观望的资金却更多,即使时下 A 股估值优势在不断突出,但似乎不少资金仍在等待 A 股市场更具明确性的方向性拐点确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衣明惊人  ·  肌肉帅哥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
8 年前
一起神回复  ·  干干干干干干干干……
7 年前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朋友圈被“一块钱”购画刷屏!背后的故事......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