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社  ·  快讯!伊朗宣布举行“强有力”军演 ·  2 天前  
科技日报  ·  执行军事任务,禁止驶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荐读 | 军报刊文6谈深入推进改革任务落实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4-21 11:36

正文


当前,全军正面临着深化改革以来最大攻坚战,多项改革任务压茬接续推进。4月7日开始,《解放军报》“八一评论”专版刊发6篇评论文章,谈如何深入推进改革任务。

1


最好的选择是把自己交给组织

——深入推进改革任务落实①


■ 坚信自己对改革的每一份付出都值得,坚信组织对每一名同志的发展都会负责,坚信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书写精彩人生。


“一心一口念‘忠’,一心两口念‘患’,我们会一心一口,说到做到,绝不和组织讲条件。”近日,某部数十名在外执行任务的官兵,刚归队便接到转隶的命令。他们二话没说,背起尚未打开的行囊,奔赴新的单位。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负重的长跑,需要不停地在每一个岔口作出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将通往另一条不同的命运之路。”改革从来就不是一曲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一条笔直平坦的通衢大道。改革关口,对许多军人来说,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虽然不用经历生与死的考验,却要面对得与失的选择:留在部队担心发展不顺利,离开部队害怕安置不如愿;走早了怕利好政策赶不上,走晚了又怕年龄等不起;不交流看不到路在何方,交流到新单位又需要从头再来;想“趴着窝”干老单位撤了,想到新单位又离小家庭远了……“这次第,怎一个‘难’字了得”。


然而,当需要别妻离子时,需要离开驻地时,需要降职安排时,需要告别军旗时……每名热血军人都会作出相同的表态:服从组织安排!普通人可以崇尚“我的青春我做主”,但对革命军人来说,必须把服从命令视为天职,把组织原则视为铁律;普通人求职可以“双向选择”“一言不合就跳槽”,但对革命军人来说,组织作出的决定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而不能挑三拣四、说三道四。左顾右盼会走神,患得患失会走样。面对改革大考,如果一事当前,只算小账不算大账,动辄讲条件、讲价钱;如果挑肥拣瘦,只想要位子不想挑担子,条件艰苦的驻地不去,挑战性强的单位不去;如果把组织决定视为“不定项”,于己有利者从之、于己不利者弃之,那么,不但会影响个人进步和形象,而且会妨碍改革大局。


取舍有大义,去留见丹心。当年,驻扎在新疆的10余万官兵落实党中央指示,就地集体转业。在他们看来,“组织的安排就是自己的选择”,毫不犹豫地卸甲扶犁、屯垦戍边,走上了人生的第二个战场。当前,全军正面临着深化改革以来最大的攻坚战,多项改革任务压茬接续推进,要求广大官兵站在听党指挥、对党忠诚、爱党报国的高度,客观看得失、辩证看进退、平和看去留,自觉做到撤并降改听指挥,进退走留听招呼,以“党叫干啥就干啥,打起背包就出发”的果断行动,义无反顾投身改革洪流。


“党有指示,虽死不辞。”共产党员、革命军人服从组织是无条件的。我军历来以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著称于世,在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上,标准应该更高,要求应该更严。1933年1月,为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党中央电令红十军到中央苏区接受改编。当时不少官兵不太理解,方志敏耐心做大家工作并表明态度:这是党的指示,即使舍弃一切、牺牲生命也要坚决执行。陈云同志说过:“对于组织的安排,以种种方式推诿拒绝,不仅是对工作讨价还价,而且是一种政治上的动摇。”每名官兵都应像歌中唱的那样:“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如果抱定“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就不服从”“不对自己的胃口就不执行”的态度,那就不是个人服从组织,而是要求组织服从个人,这绝对是不允许的。


个人对组织讲服从,组织对个人讲负责。没有服从,党组织就会一盘散沙;没有负责,党组织就会离心离德。各级党组织应坚持按政策制度办事,把对军队建设负责和对官兵个人负责统一起来,把干部分流同人才保留工作结合起来,既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又充分考虑官兵的年龄、特长、经历、家庭等实际情况;既要科学调整分流干部,又要避免逆淘汰,使干部无论是走是留都能各得其所、安心顺心。想官兵所想、帮官兵所需,让官兵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决不亏待那些为部队做出贡献的“千里马”“老黄牛”。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躬逢改革强军的伟大时代,广大官兵应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感恩组织,坚信自己对改革的每一份付出都值得,坚信组织对每一名同志的发展都会负责,坚信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书写精彩人生。

(作者:郝长清


本文刊于2017年4月7日解放军报

“八一评论”


2


一个“公”字消解几多顾虑

——深入推进改革任务落实②

■   只要各级把“公”字做好、做到位,让官兵消解顾虑、轻装疾进,改革的诸多困难就难不倒我们,强军的光明彼岸就能快速抵达。


眼下,“脖子以下”改革已到跟前,一些部队陆续展开整编,撤并降改的考题、进退走留的答卷马上就要书写。部队官兵思想高度活跃之时,各级秉持一个“公”字,官兵的顾虑就会减少很多,心神就会安定许多。


“一公则万事通,一私则万事衰。”无论干什么事业,没有公心公道、缺乏公平公正,就难以让人心悦诚服,难以实现同心同力。“脖子以下”改革,不仅涉及部队广、人员多,而且程度深、任务重,一支部队落实改革任务的成效如何,官兵是否心平气顺、齐声叫好,关键取决于一个“公”字。只有在事关大家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上摒弃私念、“公”字当头,才能高标准推动改革举措落地,使改革经得起官兵的评判、历史的检验。


谁都钟爱这身军装,不舍得脱下,这种情况让哪个向后转?谁都想去重要岗位,不愿意落后,这个时候让哪个走前头?复转高峰期,“道路”拥挤程度不同以往,是否能够符合心理预期没有底气;去往新单位,工作生活都将从零开始,能否得到一视同仁尚未得知……凡此种种,都是部队和官兵正在面对或即将面临的难题。虽说“革命军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但是,当官兵群体性地站在十字路口,指挥谁往前谁往后、谁往左谁往右,特别需要一颗让人心服口服的公心。


人生变道,难免会有顾虑。大家普遍反映,不怕吃苦受累作奉献,就怕有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不怕排队打分落后面,就怕执刀者先拿多得。对于干部分流,某部一位干部直言,须防止因“信息不对称”导致个别人抢先手、占先机,造成新的人岗不适,甚至“逆淘汰”。不难想象,官兵的顾虑多了,精力就难以集中,用力就难以精准。必须把这些顾虑当成重要“信号”,高度重视并警惕规避。


军队改革是众人划桨开大船的事业,没有“观众席”。落实改革任务不容有“消失的力量”,只有坚持一个“公”字,才能实现凝心聚力;运行新的编制离不开过硬的队伍,只有坚持一个“公”字,才能留住骨干人才;干部分流安置必须考虑人岗相适,只有坚持一个“公”字,才能避免为人择官。如果私念越位,人情与原则搅在一起,违纪与依规界限不分,官兵就会顾虑重重、分心走神,改革就会乱秩失序、步伐迟滞。


上个世纪我军实施百万大裁军,某团建制撤销,仅保留一个营转隶兄弟部队。这个营的干部如何配备?团党委达成共识:选最好的,从全团范围挑选,充实到这个营。其间,虽有不少老首长、熟人和上级机关的同志打电话、递条子、找上门,但他们依然坚持原则。最终,营长配的是集团军的“标兵连长”,教导员是“战斗英雄”,副营长是年年立功受奖的“刀尖子”。正因为“公”字当头,这个团的整编推进顺利,这个营的配备非常过硬,大家很服气、很支持,觉得部队就该留下这样一颗火种!


一个“公”字,最能顺心攒劲。现在,繁重的改革任务摆在面前,官兵的一些顾虑横在心间,各级必须站在为官兵负责、为改革负责、为军队长远负责的高度定计划、作决策。要遵纪守法、定规立矩,使落实改革的每一个动作都不出格、不徇私;要抵制歪风、管住邪气,坚决铲除跑、闹、要、拉、买等坏风气滋生的土壤;要光明正大、公开透明,用官兵的群体智慧、集体力量处理好重大事项、敏感事务。


改革不可能皆大欢喜,总会有人感到疼痛,总要有人作出牺牲。对于这一点,广大官兵有共识、有觉悟,也有心理准备。只要各级把“公”字做好、做到位,让官兵消解顾虑、轻装疾进,改革的诸多困难就难不倒我们,强军的光明彼岸就能快速抵达。

作者:邓佑


本文刊于2017年4月10日解放军报

“八一评论”


3


流水的营盘,需要铁打的兵

——深入推进改革任务落实③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曾几何时,这是对军营生活最贴切而生动的描述。然而,随着改革强军的深入推进,接到任务就出动,打起背包就出发,拉起帐篷就设营,已成为新体制下的一种常态。当铁打的营盘正在转变成为不腐的流水,我们又该成为怎样的兵?


深入推进改革任务落实,固步自封不行,求稳怕变也不行。只有把自己打造成“四铁”战士,主动思变、求变、适变,才能当好改革的弄潮儿,更好地适应新体制、履行新职能、担当新使命。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军队改革期间,有一位干部待安置。他是个人才,也想在部队长干,好几家单位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他都因驻地太偏或远离大城市而放弃了。到最后,所有单位都满编,他只好选择自主择业。


与此相反,一大批积极参与转隶、分流的干部,到新单位以后,干得都不错,成长进步也没耽误。


这给我们一些思考,当离别成常事,变动成常态时,革命军人应该有什么姿态?是选择前进还是退缩,是挑战未知还是原地踏步,是迎难而上还是患得患失,这不仅决定个人的前途,也决定一支部队的未来。


2015年12月,陆军某部领导机关从石家庄搬迁太原。当时,一声令下,铁打的营盘挪了“窝”,昔日营房留下了115名军嫂。这是一次很大的变动。该领导机关经受住了这次大考,留下了中国军人听党指挥、拥护改革、矢志强军的好姿态。现在看来,这次移防,只不过是中国军队清基再造、换羽腾飞的开始。


对一支军队来说,主动应变才能不断焕发生机,勇于向前才能开拓新的生长空间。倘若固守着“一城一隅”,留恋于“高楼暖房”,不想着向海向洋、向大向强,就不能在世界军事变革中挺立潮头,就难以履行大国军队的使命担当。


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必须善于机动、有效抵达。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经略东北,山东解放军10多万官兵丢掉大后方,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开始“又一个几千里的长征”,从而赢得先机。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宋时轮的第九兵团接到命令,立即从上海开始集结,12万官兵穿着单衣就杀向零下近40℃的长津湖,给美军王牌第10军以重创,打出了国威军威。


“四牡翼翼,以征不服。”军人生来为战胜,军人的最大奉献是打赢。“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这才是中国军人应有的姿态。


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随着我国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不断增多,今日之中国军队,已不可能长守在驻地,营盘的流动、人员的流动、部队的流动正成为常态。而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锻造出铁打的兵,不仅要“一生长为国家忧”,还要随时“按准地球的脉搏”;不仅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还要迅疾行动、快速抵达。


在战区体制下,部队正朝着模块化编组、积木式组合、任务式联合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具有精干化、一体化、小型化、模块化、多能化等特征。一支部队,今天是任务的主角,明天可能是任务的配角;今天遂行战斗任务,明天可能遂行非战斗任务,团结意识、大局意识、联合意识必不可少,“居家过日子”的思想再也不能有了。


我们要常态化进行亚丁湾护航、南海战巡、远洋训练,有时还要承担撤侨、维护海外公民利益和安全的任务。要履行好这些任务,当代军人必须坚守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眼中只能有国家和国家的敌人。


我们将完成8000人维和待命部队在联合国的注册。走向世界、走向深蓝,捍卫世界和平成为人民军队的神圣使命。这要求中国军人要有全球思维、战略眼光、世界胸襟、大鹏之志,始终保持大国军队的好样子,一流军队的好状态。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阶段。实现这伟大一跃,尤其需要军队提供强大的安全保证。如果一支部队不能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一名军人总是拘泥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很难有效履行神圣使命,就会拖强国复兴的后腿。只有积极适应改革强军要求,在巨大变动中自我发展、自我重塑、自我提升、自我转型,向着世界一流军队奋力进发,才能彰显大国军人应有的姿态,成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作者:杨笑祥


本文刊于2017年4月12日解放军报

“八一评论”


4


格局大了,路就宽了

——深入推进改革任务落实④

■ 态度影响进度,格局决定结局。面对改革大考中的诸多现实选择,胸中有大格局,脚下之路才能更宽广。


没有蜕变,就没有新生。这轮改革,对军队来说,乃凤凰涅槃、塑造未来之大计;对官兵而言,则可能意味着人生之路、军旅生涯的转折。精简整编,有的不得不“华丽转身”;分流交流,有的不得不“从零开始”;换防移防,有的不得不“牛郎织女”。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树立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大格局,否则就难以在利益取舍、进退权衡中作出正确抉择。


古人讲:“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格局,涵养精神、造就人生、成就事业。有什么样的格局,就有什么样的胸襟气度和精神境界。王国维先生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身处改革潮,尤需大格局。格局大,则眼光远、心胸宽、定力强。只盯着树皮虫子的鸟儿飞不到白云之上,心中装满天地山河的雄鹰才能自由翱翔。很多时候,一得一失的纠结,放在更大的人生坐标看,不过是前行路上的一块小石头;一时一事的缺憾,放在军队更宽广的时间段看,不过是强军航程中的一朵浪花。


“志当存高远。”格局的大小,根本在于志向之大小、胸怀之宽窄、眼界之高低。“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心中有一片海,脚下有千条路,看似“青山缭绕疑无路”,却能“忽见千帆隐映来”。心里装着国防大局,不以个人私利为重,不以眼前利益为重,事业的舞台就会宽广无限,人生的前景也能绚丽如花。如果心里只装着自己的“三分地”,满脑想的是改革“红利”,满眼看的是一己“福利”,就容易被眼前利益羁绊,影响改革热情、动摇改革信心、涣散改革力量。


逐鹿的猎人看不到山,打鱼的渔夫看不见海。格局小了,“我”自然显大。每到进退两难的关口,利益纠结总会成为个别官兵绕不开、躲不过的一道坎。“小有所系,大必所忘也。”为什么明知势在必行却犹豫彷徨,明知非改不可却踯躅徘徊?要而论之,大抵欠“格局”二字。“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如果没有“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从容、“改革如棋我为卒”的胸怀和“甘为强军献一切”的境界,如何摆脱出路与后路的纠结,如何卸下前方与后院的顾虑,又如何能找准自己的坐标、交出合格的答卷?


格局大了,路就宽了。眼里有大局则看得到高远,胸中有格局则经得起考验。邓小平说过:“考虑任何问题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眼界要非常开阔,胸襟要非常开阔。”登高望远,方能掌握方向;明辨大局,才可顺势而为。只要“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不能只算单位账、个别账、眼前账”,就能深谙“局部之失,是为了全局之得;个人之失,是为了军队之得”之大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们站在强军目标的峰峦之上,极目远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远方,就会发现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切得失不过是一时的云卷云舒,所有进退不过是短期的花开花落。


水滴入海,才能永不干涸;泥土积山,方能成其巍峨。个人梦连着强军梦,个人路通向强军路。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一个人的格局开阔了,选择就多了,脚下的路就宽了;每一名官兵的格局大了,强军之路才能直达远方。这是强军之路,也是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失误、委屈、抱怨是不可避免的……”摒弃私心至上的杂念、患得患失的心理和不满懈怠的情绪,以心有大我的情怀、甘于奉献的胸襟和不畏牺牲的气度,看淡“小我”的利益纠结,追求“大我”的精神气概,个人前景才能“云开巫峡千峰出”,强军之路也才能“转首关河气象新”。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投身改革,舍我其谁,这是一种厚重的历史担当;放眼长远,放大格局,这是一份博大的胸襟气魄。军改的日子,放下得与失、不计功与名,身在兵位、胸为帅谋,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一定会如一首军歌所唱:“你说看不到我的军旗航迹……但请你相信我这句话,我们永远和胜利在一起。”

(作者:唐 嘉


本文刊于2017年4月17日解放军报

“八一评论”


5


成就更好的自己,绘出最美的图画

——深入推进改革任务落实⑤

■ 对一支正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军队来讲,这样的陌生,恰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催化剂;这样的白纸,恰是描绘最新最美图画的新阵地。


在“脖子以下”的改革中,不少干部“打起背包就出发”,有的从内陆移防到边陲,有的从机关交流到基层,有的从城市转战到山沟。一位履新的首长看着面孔陌生的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发自内心地感慨:“我们现在都是白纸一张,一切从零开始。”


事物变化,视角不同对利弊的认识也不同。惯常思维会认为,环境熟悉、工作顺手,利于协调配合,便于开展工作。如果班子成员很陌生,同事之间无交集,要想做到合心合力合拍,就不能不花时间重新磨合、适应了解。但是,对一支正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军队来讲,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这样的陌生,恰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催化剂;这样的白纸,恰是描绘最新最美图画的新阵地。


这是告别旧我的新起点。环境太熟悉了,容易撞上一堵视若不见的墙;人际太熟识了,容易陷入一张粘住原则的网。一名干部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待久了,容易产生“岗位疲劳”,形成思维定势,甚至会患上“熟视不睹泰山之形”的近视症、“偏听则暗”的失聪症、按“老本本”办事的守旧症。早在1943年我军就在颁发干部交流的文件中指出:“干部太固定,亦使干部进步停滞,上下隔阂,故在适当程度内实行干部交流之必要。”


“滚动的石头不长苔。”来到一个新的单位,人地两生,与同事没有交集、无亲无疏,与部属素不相识、无友无故,远离亲朋故旧、无牵无挂。在这样一个人际关系简简单单、政治生态清清爽爽的环境中,可以不琢磨人只琢磨事,集中精力谋打仗,无私无畏干事业,何乐而不为?


这是挑战自己的新机遇。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岗位、全新的战友,不但能带给人全新的感觉,而且容易激发一个人的潜能,释放一个人的活力,催生一个人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在这里,不论昨天的英雄史,只看今天的真本事;不比哪个资历深,只比谁的素质硬。你自身要求不严,就无法让大家尊重你;你能力素质不高,就无法让领导重用你。要让战友接纳你、组织认可你,努力是最好的捷径,实力是最好的语言,成绩是最好的证明。


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天生素有“寻找感觉的倾向”,当环境和工作缺乏激情时,就需要寻找感觉刺激和经验变化,再次挖潜自己、进化自己、成就自己。自己有多少潜力可挖,有时如“睫在眼前常不见”,个人感觉不到,别人也往往认识不清,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迸发出来。多一次挑战就多一次机遇,多一段经历就会多一份才干。主动挑战自己,能够出活力、出干劲,能够蓄底气、长才气,能够打开新思路、开辟新境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有点新的语言,新的感觉,比较好。干部在这里呆一呆,那里呆一呆,接触的面广一些,知识也多一点。”


这是走向联合的新台阶。随着强军兴军步伐的加快,部队从一个驻地移防到另一个驻地,军人从一个单位调整到另一个单位,必将成为常态。发达国家的军官,一个显著特点是“move”(移动),在其服役期内需要经过跨军种、跨兵种以及院校与部队之间等多次岗位轮换。


当今世界,军队规模结构日益朝着多能化、一体化、精干化、模块化的趋势发展,部队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灵活抽组不同军兵种、不同功能的作战单元参加。在演训场和未来信息化战场,以一个营或一个连为作战单元,参与联合作战司空见惯。不论以前是否熟悉,隶属是否一致,都应当“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自觉融入联合作战体系。如果不熟悉就不配合、不联合,就不可能做到无缝链接、攥指成拳。实践证明,让干部多岗锻炼、多岗交流,不但能使人才资源合理流动、科学配置,而且强化了联合意识,提高了部队打赢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能力。


马克思说过:“最先朝气蓬勃投入新生活的人们,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没有个人的重塑,哪来军队的重生。每名官兵特别是那些离开原单位、原驻地奔赴新单位、新驻地的官兵,应该把这次军旅人生的转变当作一次“淬火”,努力实现观念的更新、能力的升级、工作方式的再造,超越昨天的自己,塑造军队的未来。


(作者:李光辉


本文刊于2017年4月19日解放军报

“八一评论”


6


不愁“怀才不遇” 就怕“怀才不够”

——深入推进改革任务落实⑥

一个曾经的标图高手,初看卫星图像,如坠五里云雾;过去的一位训练行家,乍上联合作战演训场,颇有力不从心之感。面对“本领恐慌”的烦恼,一位同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不愁“怀才不遇”,就怕“怀才不够”。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时候,确有一些才高八斗而空怀抱负的人。他们常常借酒浇愁、对月长叹,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时光荏苒,时代变迁,现在的情况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尤其是随着新知识呈几何型增长,人们未知的领域越来越多,不懂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一个古人即使学富五车,如果像电影里面描述的那样穿越时空来到现代社会,恐怕也不敢说自己“怀才不遇”了吧?


改革是与旧体制的告别,与新时代的拥抱。新一轮改革,重塑了军队领导指挥体制,告别了过去那种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建设和工作模式,向联合训练、联合作战迈出了一大步。一位西方军事家说过:“当军队为你别上将星的时候,并没有同时给你发放智慧。”装备可以配发,唯独智慧无法配发;完成了岗位转换,不等于实现了能力升级。面对新的体制机制,大家都是“新手上路”。过去熟知的东西,现在过时了;过去掌握的知识,现在用不上了。一些同志产生“怀才不够”之感是正常的。跟上新节奏,适应新体制,履行新职能,需要这种“怀才不够”的紧迫感。看不到差距,感受不到危机,就难以在能力素质上实现真正的跨越,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加紧集聚大批人才,是推动我军改革创新的当务之急。搞现代化建设、抓军事斗争准备,核心的问题是人才。现在,部队技术构成日益复杂,知识密集程度不断提高。“过去在没有水的地方打仗,我们有经验,但是在水里打仗的经验就缺乏了。”今天我们要面对的,不仅有水里的,还有天上的、太空的、网络的。如果“怀才不够”,没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军事技能,恐怕连武器装备也操作不了,更别说能打仗、打胜仗了。


转型先转素质,变革先变能力。“怀才不够”,工作必然在低层次循环。精简之后,层级减少了,部门“瘦身”了,但少数干部“骨骼”未强,遇事就忙乱,用力就“发喘”。担大事难事,肩膀不硬,干急活重活,力量不够。推进改革任务落实,必须努力改变“怀才不够”的状况。能力不升级,驱动不了新体制;素质不提高,体制机制再好再科学,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


学以增智,学以强能。“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解决“怀才不够”的问题,没有什么捷径,就靠学习、靠钻研。延安时期,党中央为解决干部队伍里的“本领恐慌”,发起成立学习小组。毛主席在谈到学习的重要性时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他自己亲自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加以指导和督促,从而使学习运动收到“绝大效果”,为党进行即将到来的伟大斗争作了能力上的准备。


“脖子以下”的改革逐步推开,官兵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是正常的。怕这怕那,根源就在于“怀才不够”。改革的深化,既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领是最好的“压舱石”。能力强、本领大,到什么地方都不怕,什么样的改变都可能是新的窗口。“怀才不够”,想法再多也会力不从心,蓝图再美也无济于事。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真正的人才,如锥处囊中,迟早会显露出来。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因而牢骚满腹,不知进取,真到用时,就可能“怀才不够”;老担心自己“怀才不够”,平时奋发学习,日积月累,最终绝不会“怀才不遇”。有诗人讲,谁想不落伍,谁就得积极进取。身处改革的激流,不日进者必日退,守成到头来必然一事无成。只有一刻不停地提高本领、增长才干,才能在改革大潮中奋力前行、乘风破浪。


(作者:路光永) 


本文刊于2017年4月21日解放军报

“八一评论”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