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于教育、人生选择以及自我成长的思考。文章提到作者创办公众号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成长去探寻精神进化的意义。作者通过自身经历以及观察身边人和事,对于教育制度、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强调了自驱力的重要性,并指出社会评价体系的本质是社会竞争,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掌控的能力。最后,作者鼓励读者相信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并意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教育制度的反思与观察
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的初中生活,提到了奥赛班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成功的原因,强调了自驱力的形成与维持的重要性。他指出,奥赛班的同学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的自驱力以及对学习的热情,而不是外在的压力和逼迫。
关键观点2: 家庭教育的困境与解决方式
作者提到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犯的过度逼迫孩子的错误。他认为真正的幸福源于对事物的自然热爱和自我成长,而父母的牺牲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压力和无形的束缚。
关键观点3: 自我成长的重要性
作者强调了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并指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才能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他鼓励读者不断积累和完善自己,学会掌控自己的人生。
关键观点4: 社会评价体系的反思
作者对社会评价体系进行了反思,认为社会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短期的成果和表现,而忽视了人的真实感受和内在需求。他鼓励读者不要被社会评价体系所迷惑,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正文
日子来到800篇,八百标兵奔北坡,断断续续差不多五年了。
起初思考是零散的,碎片的,不成体系的,但慢慢积累和串联,日复一日的观察、见证、反思、实践、沉淀,它其实构成了我所有当下内外的表现形态。
五年不长,也不短,但这五年,也不能简单像过去的五年那样去比较。
或许不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是人类进程中以千年为计量单位,快速剧烈更迭转变的起始。
所以,这五年留下的印记,看似每一天平淡无奇的记录,其实隐藏着观察整个时代的透镜,和一个不断探寻精神进化的自己。
大时代下,痛苦的灵魂会很多,这便是我一开始创办这个山海边小桃花源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成长,去
见天地、
见众生、
见自己的地方。
等沐朵牧野长大了,他们顺着这时间的标记,便知道他们的爸爸是怎样走过这些路程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又思考到了什么样不成熟的答案。
今天和明天,我想用两篇文章写一下最近一段时间的想法。
之所以起切割这个题目,是要与过去一天思想和行动上的自己做一些切割,日日新,日日只跟自己比。
如果你是真的对现状没那么满意,或者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不认命,或许能从我自己的两种切割中获得一些小小的灵感。
今天的文章更偏向于学生读者,明天的文章更偏向于已经上班的读者朋友,当然,界限也没那么泾渭分明。
为什么找关系呢?因为实力水平本就不够,但又想“择邻处”。
在黄冈地区,天才和聪明的孩子特别多,很奇怪,在那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地方,会有那么多理科学得好的人,而且他们大多数都是家庭条件非常一般、甚至很多是农村的孩子。
三十年过去了,这些同学,95%以上都改变了命运,走出了黄冈,化作满天星,形成了和父母先辈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今天我不想讨论制度设计或人文水土那些,仅就是对我这些奥赛班同学的成长观察,来讨论人生的某个维度。
在这个班上的同学,不用上补习班,不用父母天天盯着鸡,他们父母很多都是农民,大字不识,他们自己都会卷自己。
因为那个时候我是垫底的学生,虽然小学成绩非常好也考上名校,但因为调皮,那都是父母盯着我学才这样,初中被霸凌被老师整,当了两年不良少年后,整个人已经完全找不到动力。
而这些同学,不仅仅是因为家庭条件没那么好,不学习没出路,而是真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渴望学习,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和自信,想要在奥赛中获奖,想要出头,根本拦不住。
每天都是充满激情,互相探讨,其实与后来我与衡水上学一些朋友的交流来看,他们的那种状态还不是一样,衡水的同学很多都抱有很强的焦虑感。
但我的这些同学,不仅仅是喜欢学习,似乎对所有的事情都有着天然的兴趣和好奇,并且愿意去探究,比如音乐,比如文学,比如科学,比如下棋,比如金庸,甚至是足球。
高中时候我去了文科班,文科班的男生踢球还是很好的,因为大部分都不怎么学习,一开始就踢,混的不太好的才去文科。
我记得当时自己的球队横扫其它班,唯独输给的就是我原来所在的这个奥数班。
他们踢球的时间并没有那么长,技术没有那么好,但思路非常清晰,配合也很好,我们是0-1输的,很不服气。
其实我高中班上也有很多同学成绩很好,但感觉她们并不快乐,总是非常紧张、焦虑。
前些天去深圳,和高中同学聊了一下,他们也都是这个体会,总是有种负罪感、压迫感,被命运扼住咽喉,好像干点别的事不学习,就特别内疚。
我就想起了初中那个奥赛班的松弛,学习的时候学习,玩的时候嘻嘻哈哈。
他们后来有的同学去了中科大少年班,也有去清北的,基本都是在985。
天才、“XXX只有一个”,其实是最无需反思的敷衍,是搪塞人生最好的心安理得。
沾他们的光,我不能像他们那样拿奖保送,但起码从差生垫底,一年之内居然顺利考上高中,也是惊掉了父母的下巴,省了好几万块钱。
而高中之后在文科班之所以数学成绩慢慢好起来,也跟之前参与他们数学学习讨论的带动有关。
到了文科班,我意识到一个问题,那些女生,文科都比我好,而且似乎根本不怎么费力,但是数学一般都不怎么样,我只要数学赶上来,就能保持一个很好的位置。
不是母亲天天逼我要我学,不是老师盯着我,而是我发自内心的想要去把数学搞清楚。
其实没用太多时间,一年左右,数学成绩很快就比较稳定,虽然没有奥赛班同学每次140多那么稳,但至少在120-130是可以保证的。
仅这一门,我就追回了在英语和其它文科类目上的劣势。
老师也很惊喜,就不断鼓励我,在这种正向循环下,我自己也感觉很好。
我记得最疯狂的时候,天天都抱着数学各种书琢磨,非常享受解题那种感觉。
我回想起来,在人生中,但凡有这种旁若无人感觉的时候,回报都很大。
大家都知道自驱力,可是,说的简单,自驱力是怎么形成的?它的成因非常复杂,忽略了细节,也就很难真正获得。
自驱力不是自律,不是需要你刻意的每天去做什么事情,给自己立flag,一定要非常严格地做某些事情。
一件事,只要你有牺牲感、负罪感、约束感,需要你去坚持,你就没办法长久的完成。
它一定意味着在某一阶段的爆发、破裂、崩溃,一定的一定。
我们很多人会理解说,我要牺牲眼下,去置换未来某个幸福的目标。
有的母亲,会把“我都是为了你才怎样怎样”“我为了你牺牲了很多”挂在嘴边。
比如,抑郁症的患者常见的,就是明明知道这件事做了不利于自己,道理全都听过也能说出来,但就是做不到。
而且,哪怕是压抑着,带着牺牲感做了一段时间,必然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更大的深渊吞噬,如此重复。
短期或许能很有效,但放在中长期看,整体算下来,多半弊大于利,到时候还要花更大的代价去扭转。
这世界都是反着的,以放下的心态拿起,以不鸡娃的方式“鸡娃”,以不打骂和说教得方式严格,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方才有最好的结果。
那些为革命付出生命的先烈们,他们也不是说要为了谁怎样,我父亲说,他在前线其实想不了那么多所谓的崇高理想,就很简单,这就是我的国家,保家卫国就是基因,为国家战死沙场那是一等一的光荣。
为什么美国大片里那些军人特别容易得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而中国的军人很少有这种反应?
因为我们本就热爱和平,中国军人骨子里爱国的那种自然而然,与帝国主义为资本的侵略洗脑洗地性质完全不同。
也是为什么特朗普看似强势,其实美国外强中干,未来必定衰败的原因。
走到大街上,随便问几个人对台湾省、对日本怎么看,就知道终局。
小到个人的命运抉择,大到历史的车轮滚滚,无不如此。
工作中,生活中,如果你始终明白,这是你在做自己的事,你是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是在攒本事,不是在混日子,做任何工作你都当成自我提升的一部分,不是为了钱名权,不是为了虚荣,也就没必要忍耐和坚持。
我想我的那些初中同学,很多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明白了其中一部分道理,起码是在学习这件事上。
也就是说,只要你真的想明白了,所有外人看来的“痛苦”,每天从早学到黑,其实都是快乐,而且这种精神力量,无可匹敌。
但是我后来遇到的很多同学,却总有一种紧张和压抑,绷紧的弦,他们会把那种牺牲感带来的自我感动,当成正向的循环。
我经常对身边喜欢给自己打鸡血的同事朋友说,松弛一点,你们的努力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发个朋友圈显示自己的屁股又练翘了,能跑完全马或半马实际上累得要死膝盖疼得不行,而是你真得陷入到那种愉悦中不可自拔,也不足以对外人言说。
成年人的很多突然崩溃,往往是在外人看来的“成功”和“精致”人设下的用力过猛,已经失去了自我。
孩子也是,现在的孩子,他们很多话是不敢跟父母讲的,因为“努力”、“成绩好”、“积极”似乎就是他们生存的意义,而他们并没有真正想清楚这个逻辑。
很多成绩特别好的学生,特别“自律”的学生,反而特别容易抑郁。
因为那种无形的压力,是自己套给自己的,自己把自己架上去了,下不来了。
父母还以为这样的孩子很值得骄傲,过得很好,实际上她们可能已经是在崩溃边缘。一旦发现晚了,一个家庭需要用一生去买单。
还有的家长,是一直像孵蛋一样盯上去的,那种会在你缺位的时候爆发。
昨天有位读者询问孩子的情况,因为情况比较复杂,我就打了个电话,她上来就说,我孩子从国外回来的,但成绩很好,马上中考,大概能上重点,因为孩子父亲在国外,可以接她去读书,问去不去。
我说,不要说成绩好不好,你告诉我她的性格和日常状态,回国之后对国内的教育体系适应与否,平时愿不愿意跟你说话,聊不聊有趣的事,有没有好朋友,会不会玩和解压,再研判后面的事。
因为,当我们去看一个孩子以及为他做选择的时候,需要看到本质,而非外仅仅是社会评价。
社会只管它当下的KPI,它不会管你具体的未来,更不在意你真实的幸福,在社会那里,从来就没有什么三好生,优等生。
甚至,教育中很多现有的评价体系,本身就是失衡,会把你引向深渊。
比如各种拉票,各种对着上级的“表演”“作秀”,早就偏离了教育的初衷,老师都深恶痛绝,更何况不懂事的孩子。
家庭要想在一个漫长的人生赛道中,培养出一个既契合现有社会体系,又能保存一定自我、懂得幸福的孩子,从他出生伊始,道路的选择就至关重要。
从父母开始,就要懂得自己要做什么,起码自己不要有那种牺牲感,有了牺牲感,就必然有压迫感,就必然有很多无所谓的焦虑和折腾。
最好的状态,是从父母到孩子,都要与那种“拧巴”切割。
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舒服和拧巴,因为它们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拧巴, 你也不知道自己做什么舒服(非欲望的简单满足)。
那种感觉就是,我们过的每一天,
都是由自己来掌控的。
不是被推着走的,不是被强迫,不是被外界的比较和评价绑架,就是,这是我自己的事。
只要你知道这是你自己的事,对你的成长有帮助,心态会完全不同。
然后加入一些思考,你会很好的区分,哪些是工作,无需带入情绪,哪些是事业,需要全心投入;会更加科学、高效、积极的去安排。
如果你看到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做作业,想要搞清楚一些事,弄清楚了很愉悦,那么哪怕他现在成绩没那么好,你也不需要去天天盯着做作业,就知道自己培养的方法对了。
否则,责怪孩子为什么不自觉,总去盯着,那可能从一开始,路径就有问题,而且,越往后,越难改。
正常的路,等上了正轨,就是之前说的,如下,能力与欲望的相互匹配,孩子一定越来越好。
放心,该有的都会有,甚至超出你这个阶层所能进行的“设计”。
读者里有不少初中生高中生,五年过去了,她们有的进入大学,有的已经毕业和工作,一路走来,这些话之所以在这里讲,是因为在与她们长期的交流中,我意识到,绝大多数情况下,她们是不会跟父母、老师沟通的,却又那么期待有个自洽的心理解释和情绪出口。
我想说的是,这种切割牺牲感,转向完全轻松的自我学习,不与任何人比,不怕任何人的闲言碎语,完全掌控你自己的学习,不需要花多长时间,你就会发生质变,会对你们的一生大有裨益。
虽然高中的绝大多数知识在未来工作生活中意义很小,但作为社会筛选的方式,即便我们不理解也要去遵循,因为我们每个人无法逃离自己所处的时代,首先要做的是生存下去,确保不要被社会过早的淘汰。
不要被一路上的NPC和陷阱所迷惑了,那些游戏,不是你在玩它,而是它在玩你的智商。
你要躲过无数的魅惑和打击,才能在社会中的竞争游戏中存活下来。
而相较于进入社会后风行的——大多数以钱为指挥棒的评价机制来说,上学时期的这些过程,就像是最简单的游戏,你只要稍微沉下心,一切都会浮上答案,一点也不难,要相信自己。
但确保,是你自己,一个人,想要掌控这一切,与任何人无关,它不用花钱,也并不复杂,只需要你集中注意力即可。
你不能告诉你的朋友,你不能告诉你的父母所有这一切,因为大概率,他们根本无法理解你,所以切割的另一层含义,在于你精神上与周围的自我隔离。
你不需要说太多,想明白了去做,在外形上装出他们喜欢的样子,不要反驳,但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已经完全不同,由内向外。
即便再累,也很轻松,很爽;所有的烦心事、人际关系,会随着你的转变而变得烟消云散,且结果往往都不差,甚至说很好。
学会掌控你自己的人生,清晰察觉自己,不断积累和完善,这是很多大人都无法意识到的事情。
你不需要为任何人、任何事、任何一个远方牺牲什么,不要有任何内疚感和自责感,你就是轻轻松松做你当下应该要做的事情,扮演好这个角色,非常理性的。
把每一天,都当作你这辈子很愿意去面对的一天、自己能掌控一天,去过好,每一天,都不凑合。
幸福是从一个幸福到另一个幸福,永远就在当下你自己的手上。
我是三十五岁之后才慢慢去探索这些,回想过去,也曾感叹自己和那些同学在智力上的差距,但最终也慢慢达到了他们领悟的境界,然后不也走到了现在,过出了自己的人生。
相信自己在这个宇宙的独一无二,对自己持必胜的信念,不管你现在有多差,处境有多糟,只要你能意识到我以上说的这一切,就完全不晚。
一个力争纯粹的人划出的桃花源
有门槛有态度
不一定篇篇正确但源自独立思考和原创
不接广告、不荐股、不带货、不荐理财保险
不哗众取宠、不左不右、
不偏不倚、
不在乎
立场坚定,爱国爱党
理性思考,客观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