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下午,中央政策研究室副秘书长、文化研究局局长方江山、文化研究局副局长邓正刚一行四人在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何杏仁、省教育厅组织处、统战处、宣教处负责人的陪同下到中国美术学院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工作。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党委副书记胡钟华,副院长王赞,党委委员、组织人事(统战)部长应达伟及党院办、宣传部、学工部、社科部相关负责人一起参加了调研座谈会。
会上,钱晓芳代表学校向前来参加此次调研的上级领导表示欢迎,随后简要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历史沿革、发展概况和学科建设等情况。重点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成果和成效。
钱晓芳从七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她说,中国美术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政工作纳入党委、行政重要议事日程。学校结合艺术院校特质、艺术专业特点,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行之有效的「立德树人」综合教育路径。中国美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育人理念深入人心;强化思想引领,践行核心价值观;深化思政教学改革,更好发挥主渠道作用;提出「三美」理想,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倡导「哲匠精神」,达成知行合一;突出师德艺德建设,锻造双重灵魂工程师;创新工作方法,拓展思政工作主战场。这些做法和经验既结合了艺术院校的专业特点,也凸显了「美育」独特的育人效果。
胡钟华就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如何发挥通识课程的作用、如何更好地用法律维护学校权益提出了想法和建议;王赞呼吁文化研究基地能为艺术师生社会实践提供更广的平台;应达伟补充了自己的一点感悟「讲盛世、明生死、树信仰、同时行」。与会的其他人员也交流了关于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想法。
方江山对中国美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说自己对中国美术学院用「三美」理想指导校园文化感受最深,「美美讲堂」「清风皓品」「美师讲习所」等都是美院思政工作到位的鲜活案例,希望中国美术学院能够紧扣社会主义文艺观,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第十次文代会讲话精神,做好实践与专业对接,服务社会,提升专业水平。
会前,调研组一行参观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民艺博物馆等。
中国美术学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情况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和中央31号文件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委、行政重要议事日程。学校结合艺术院校特质、艺术专业特点,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提出「三美」理想,倡导「哲匠」精神,强化艺术担当,弘扬社会美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形成了具有中国美术学院特色、行之有效的「立德树人」综合教育路径。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理念深入人心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的「育人」使命,是以艺术作品涵养国民心性,以审美经验提升民众教养。1928年,蔡元培先生在创院之初提出要「以爱美的心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中国美院始终坚守着这一「立德树人」的精神传统和育人理念,以持续建设世界一流特色大学为目标,以担当文化强省建设主力军为己任,出精品、出思想,出人才。在学校的教育体系建构与运作中,美育充分发挥了其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重视学生心灵滋养,始终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衡量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
学校党政同步,上下一致,将育人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坚持把育人工作纳入每年教代会院长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重点高校建设规划。学校明确提出「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办学思想;在跨文化、跨领域的大视野中营造「古今通、中外通、品学通、艺理通」的育人目标;在校园生活的大课堂中,积极倡导「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品格,弘扬哲匠精神;在教学和科研中,贯彻「国际视野、本土关怀」的学术策略,并将这种策略转化为基本的精神方法和品质特征,熏养学子心灵。
近年来,中国美院在育人工作上取得了不少成果。校园文化建设经验成果入选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材料;《望境塑心文化育人——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光明日报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文库;在教育部思政司主办的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中,《依托暑期社会实践深化「两学一做」》、《努力打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艺术样板》等入选优秀工作案例;《劳作上手知行合一—中国美术学院实践育人模式》获评浙江省高校教书育人典型案例;学校有多人先后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最美浙江人青春领袖、浙江省十佳大学生、浙江省感动校园人物等荣誉称号。
强化思想引领,践行核心价值观
中国美术学院长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引导师生开展主题创作,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艺作品中的视觉表达。
加强主题教育的育人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艺思想观教育融入主题教育。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第十次全国文代会讲话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培育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艺观,连续三年举办以「人民之心,中国之魂」为主题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报告会、主题展览和研讨会。组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烽火艺程」主题歌会和抗日文献作品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颂歌」师生歌会等主题活动。
强化主题创作的思想引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引导师生开展主题创作。师生们通过主题创作深入生产生活一线,深入人民群众之中,领悟讲话精神,指导艺术实践,提升思想认识。全力承担为共和国劳模塑像的「时代领跑者」创作,参与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抗战胜利80周年」、「百年追梦」等国家和省美术创作工程;先后组织「百名师生画百名将士」为守岛官兵造像、「绘兵纪」为千名浙江抗战老兵造像;深入「五水共治」最前线为河长造像、为水系写生;先后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廉政文化教育等主题的海报设计大赛等。
这些主题性创作活动,其影响力和教育意义已远远超过活动本身,艺术创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形式。现在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文艺工作者,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将直接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将艺术作品视作社会公器,在创作上积极引导,不仅让师生通过创作了解题材内容的主流思想,还要使作品引领引导社会的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真善美。
深化思政教学改革,更好发挥主渠道作用
中国美术学院落实「双十」举措,结合艺术院校思想实际、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设计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做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既与美院学生的专业发展关系密切,又与美院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
思政教学富有成效亮点突出。中国美术学院思政理论课在课程管理的规范化、上课秩序的正规化、管理制度的科学化等方面在全国美术院校中都走在了前列。思政实践教学被立项为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每堂课前进行时事政策宣讲;思政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将思政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注重课堂发言与讨论,解决学生思想中的疑虑,澄清学生心中的迷惑和迷茫。2015年《浙江日报》专门刊登《思政教育放飞艺术梦想——听中国美院教师吕学锋的一堂课》,报道中国美术学院思政教师吕学锋的教学风采。
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学生在哪,思政教育课就在那里开讲」。思政教学中心在全院一、二年级普遍推行思政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下乡相结合的工作。全体一、二年级学生均须按要求完成与专业下乡实践相结合的思政实践调查作业,并将成绩体现在相关课程作业中,而思政教师则深入学生专业实践地,进行现场指导。学生实践作业则有机转化为课堂授课材料,开创思政教学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育人途径,将思政教学有效嫁接到学生专业成长的知识谱系中去,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提出「三美」理想,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中国美术学院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出「构筑校园美境、实施校园美育、塑造校园美心」的「三美」理想,以「美境」理想营造独特的物质文化,以「美育」理想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以「美心」理想营造活力的行为文化,塑造精神家园,培育师生人文情怀。
构筑校园美境,培育校园人文观。建造居望之所。中国美术学院一直重视文化校园建设,在校址选择、校园建筑设计上都立足山水视域,在学校里充满着人文气息的空间布局,体现「人文山水精神家园」的理念。让生活其中的师生,在与湖山朝夕相处中,超越自我,重塑自我。打造风物之志。塑造凝固的文化,把学校的历史和办学理念融入一景一物,展示学校积淀,传播美学信息,丰富精神生活,打造了校园的「风物志」。学校建造「巨匠广场」、校友林、校友手印墙、知名校友雕塑等校史纪念景观,以及「杜英园」、名师名言地铺座椅等人文景观,将学院历史和办学理念融入校园环境,将公共艺术教学创作成果融入文化校园建设。
实施校园美育,培育国美价值观。开展特色校史教育。解读学院精神,开展校史宣讲,出版校史读物,开展名家展览,拍摄校史专题片,重访校史足迹,自编自导自演校史话剧,以特色的校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园」意象。近年来,学校形成了以「光荣与使命」为主题的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出版了《国立艺专往事》《名家专访》等校史读物;编排了《夏朋——黑白青春》《眺,江山可染》《负丹青年华》等校史话剧。打造高端文化品牌「西湖论艺」艺术讲坛,用艺术家的艺术人生启迪和感染学生的心灵。重视典礼的力量。颇有创意和人文特色的典礼文化是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文化的亮点之一,开学典礼上「笔、墨、纸、帖的入学礼」、毕业典礼上自主设计的学位服,蕴含着学校精神和人文思想;还有以学生为主角的表彰典礼等。学校通过人文意蕴深厚、仪式感强烈的典礼文化增强了学生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内心升华。
塑造校园美心,培育师生文艺观。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建立「国学导师团」,开设「国学工坊」,推荐国学经典;培育传统文化社团;普设书法课程,举办大学生书法节,推行传统书写。为普及推广中华传统书画艺术,师生编写出版《大家小书》系列卡片口袋书,获全国美术图书类的最高奖金牛奖。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感;通过「美美讲堂」等志愿服务,为市民宣讲中华优秀文化;加强「视觉中国」研究,积极向海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树立中国形象。重视活力之境建设。激活人文社科张力,细化育人环节。加大对校园文化品牌的扶持力度,培育富有美院特色的学生社团。开展新苗人才计划,鼓励课题研究与创新孵化。全面实施分类指导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创业学院」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艺创中心」,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学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99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获评名单中是唯一一所高等艺术院校;另外创业学院的教育改革也被纳入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开展「健康生活,文明寝室」建设,创建生活德育体系,开展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强化体魄,健体怡心。
倡导「哲匠精神」,达成知行合一
中国美术学院在校园生活的大课堂中,倡导「像哲人一样思考、如匠人一样劳作」的「哲匠精神」,培养「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品格,启发心手相通、身心俱足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像哲人一样思考。强调读书养心学习生活方式,实施「师友计划」,举行读书沙龙,打造精品项目,开辟读书室。积极开展以读书养心为宗旨的「书艺问道」读书活动;以传承学院精神为旨要的「艺苑寻踪」文脉寻访活动;以学术引领为纽带的「会通履远」学术周活动等等。弘扬心手合一、知行合一的价值观念,使「读书养心」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生活方式。在新生中打造每生一本的《读书笔记》,促使学生敞开心扉书写自己的感悟,该活动已持续7年,累计完成《读书笔记》7000多本。
如匠人一样劳作。在课堂教学上强调「劳作上手」,弘扬匠人精神。同时,实践育人一直以来是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另一主渠道,田园考察、下乡实践又恰是中国美术学院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学院全面深化「下乡采风」教学实践活动,建立社会调研的常态机制,开展专业实践,发掘地方文化、传播优秀文化、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家乐」整体包装宣传等,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千村千生服务基层计划」已坚持十余年。
突出师德艺德建设 锻造双重灵魂工程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从教育角度而言,教师一直被誉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艺术院校具有艺术教育和文化创造双重职能,艺术院校教师肩负双重灵魂工程师责任。
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工作。学校开设「美师讲习所」,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学校领导、名家名师为青年教师讲述学校精神、先进文化、现代教育理念及师德艺德,加强青年教师思政教育和队伍建设;开设「良友讲习班」,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培训交流。创设中国美术学院教师最高荣誉奖「哲匠奖」,表彰和宣传他们作为师者楷模、后学典范。引领广大教师牢记「双重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定位和光荣使命,坚持「四个相统一」,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以社会主义文艺观引导学生创作。
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加强新教师准入环节的师德考核,将师德师风考核纳入考核评价,倡导和严格执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近年来,学院选派多名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参与县市级文化产业建设和基层团委管理工作,另有两位教师远赴西藏、新疆高校挂职。
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学校开展的「健康生活、文明寝室」建设工作,实行党员干部联系学生寝室制度,组织开展「党代表进公寓」活动,密切师生联系,增进互动,拉近距离。发挥艺术院校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基层党组织打造了「先锋号角」党建文化、「清风皓品」廉政文化、「红色写生」艺术实践等活动品牌,加强师生党员党性锤炼,激发优秀学生的时代担当,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创新工作方法,拓展思政工作主战场
互联网是一个时代性的命题,中国美术学院网上思政工作适应「互联网+」育人的大环境,积极运用好新媒体平台,完善新媒体矩阵,将其打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延展阵地,将之打造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又一「主战场」。
打造网络思政教育矩阵。在校报、校网上开辟思政工作成果专版,在新浪上开设官方微博,在校内开设「国美之窗」视频展播。开通官方微信,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关注人数已突破15万,年阅读量达到近500万次,成为最受师生校友欢迎的平台。学校还有二级网站、微博、微信200余个,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新媒体矩阵。各平台间定位明确,错位发展,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工作合力。「创新掌上思政,打造国美微平台」获评为2015年度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三等奖。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学校在严守课堂教学、研究创作、讲座论坛、出版展览、网站新媒体等阵地的同时,积极关注网上的思想动态,建立校院两级网络评论员队伍,坚持正确导向,加强精神引领。引进舆情监测系统,强化对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监督和引导,定期开展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析研判工作,落实意识形态责任督查制度,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文|邱莉丽
摄|周红
编辑|廖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