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比“我爱你”更不易说出口的,应该是“我懂你”。
有些经历不足为外人道,有些感受只有身在其中才会懂得。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人们似乎都很关心,可是没有人真的知道你经历了什么,这时候周围越是热闹,你会感觉越是孤独。面对面的问候,隔着的却是山长水远。
如同廖一梅有句名言: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今天,我们想与你分享比利·林恩的故事,是的,这部电影已经上映一段时间,各种讨论和影评早已经充斥在媒体中,关于高规格的技术手段,关于李安,关于反战,关于中美观众的不同看法……
凡此种种,而我们想要回归到故事本身,因为它足够动人,敢于探问人心里最孤独的角落,它竭尽全力描绘真实,毫不滥情,甚至不给观众留一个情绪的出口,它让你带着这份满满的感受回看自己,面对你自己心里的“深渊”。
李安真的是一位讲述人生的大师。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故事本身极其简单,一位19岁的美国士兵在伊拉克战场冒死救助战友,恰好被摄影机记录下来,经过媒体宣传,这一个士兵小队成为了全民英雄,当他们护送战友遗体回国的时候,不仅受到嘉奖,还受邀参加盛大的橄榄球赛事中场表演。
从危机四伏的伊拉克战区到
橄榄球赛场的狂欢,战友的死亡冲击尚未平息,眼前已是太平盛世,“美国最平常的一天”,对于这些士兵来说,其中的割裂和荒诞是不可想象的,他们就像这场盛大表演中的一道裂痕,再多的欢呼和褒奖都无法将它填满。
记者们不断提问,当时你是什么感受?跟敌人近身搏杀是什么感受?成为英雄是什么感受?而对于林恩来说,战场上最无暇顾及的就是所谓的“感受”,他失去了战友,经历了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却因此而受奖,这种困惑无法言说。
媒体想要的只是英雄故事,
普通人忙着对士兵们表达敬意,橄榄球员向林恩打听枪支性能,追问他是否真的杀过人,中场秀转播导演只关心士兵们在舞台上站位是否准确。
在家里妈妈不允许林恩谈论政治,也不想听他身在战区的真实感受。橄榄球队的投资人说着冠冕堂皇的漂亮话,却只想借助这些英雄再捞一笔钱。
啦啦队美女对林恩热情非常,跟他谈信仰谈兴趣,当场馆保安对士兵们出言不逊的时候,第一时间站出来维护,但是绝对不能接受他说出“想逃离战场”这样的话,
因为林恩是“英雄”,就必须符合英雄的样子。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场战争,只是各不相同。
当大幕拉开,士兵们只需要站在正确的位置上,作为人肉背景尽好英雄的职责。
没有人知道这些士兵对于爆破声、烟火、突发声响以及突然的碰触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因为这些现象在战区都可能要了他们的命。
没有人关心他们为什么会情绪失控、为什么而流泪伤心。
没有人在意士兵心中真正的孤独与困惑。
所有的热闹、所有的华丽,共同掩盖了无人关心的真相,士兵们成了这一场盛大表演中最隆重的点缀。
尼采说:当你凝视深渊太久,深渊也会回以凝视,而问题就在于,很多人并不想看见深渊,人们有一百万种方法假装“深渊”并不存在。
当林恩从背后凝望着这场狂欢,他看见的是战场的硝烟,是与敌人一对一搏杀时的命悬一线,是杀人之后的不知所措,是死去战友不能瞑目的双眼。而在这里,超级明星唱着《士兵》来庆祝,真正的士兵却被舞者嘲笑为傻蛋。
然而林恩并不在乎这些,在耀眼的烟花之下,他屹立在舞台中央,如同坚守一块阵地。
很多时候,他人的生活对我们来说就是另一个世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普通人,不理解林恩这样的士兵,反过来也是一样,就像林恩刚刚走进体育场,看着欢乐的球迷发出的疑问:“他们都在想什么呢?”战友揶揄:“一些沉重的东西,上帝、哲学、生命的意义。”当然不是。
每个人内在都有一道深渊,历经战场的残酷,林恩不得不提早去面对、去找寻。当他还不了解战争的意义,他就已经杀了人,当他还没想明白人生的方向,命运就已经为他拨动了轮盘。
伊拉克战区,美军营地
林恩参军并非自愿,他为给姐姐出头惹了事儿,为避免被起诉才来到军队,
他不喜欢在战区看到的一切,恐怖分子的威胁,平民儿童仇恨的眼神,
整天提心吊胆,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想家……这一切
让林恩
一度非常怀疑自己参战的意义。
这时候为林恩指引方向的班长,正是后来他在战场上奋力营救的人,也正是这一举动让林恩成为了全美英雄。
班长有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他相信是“业力”的推动让他成为士兵,走上战场,也相信如果自己会战死,那颗子弹早就出发了。他给林恩讲述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故事,阿周那临阵犹豫不决,担忧战争可能造成的后果,想要放弃开战,诸神之首克里希那告诉他:行动,但不要在意行动的结果。
此时,林恩的困惑与阿周那是一样的,班长建议他:不管是宗教还是别的,
找到那个比你自己更大的东西
。
有时候,我们浪费太多精力去做正确的选择,但总有一个时刻,你要走上人生的战场,或早或晚,无可逃避。
班长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总有一种从容,可以接纳最坏的结果。
每次开战之前,他都会拍着队员的肩膀,跟每个人说“我爱你”,他了解这些年轻士兵的困惑、紧张和恐惧。在需要站出来的时候,他也会毫不犹豫,丢下一句“我去了”就冲出战壕。他竭尽全力去面对每个时刻的变化,把自己交托给更大的存在,让生命流动起来,哪怕最终是去赴死。
《摩诃婆罗多》
阿周那:战争会在战场上进行,还是在我的心中?
克里希那:我看不出有什么差别。
其实每个人都在经历战争,思想的交锋,内心的争战每天都在上演,我们就在这样的争斗中去找寻自己,发现自己注定要走的那条路。
李安的电影似乎总在探索这个主题,王佳芝在情感与大义之间的艰难选择,少年PI在漫长的漂流中发现生命的真相,林恩也在内外交困当中认识自我。
也许是出于战士的本能,看到班长遭遇危险的一刹那,林恩果断冲上去营救。班长的死,近身搏杀中敌军士兵的死,让他第一次直面灵魂——比人更庞大的存在,也让他亲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
这是他19年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也正是这一天,为他赢得了人生中最大的荣耀。
在林恩回到美国的短暂假期中,一切还是熟悉的样子,人们过着平常的生活,用丰盛的食物庆祝感恩节,参加橄榄球赛,为英雄们欢呼,几句口角就能引发群殴……
没有人需要为了生死而担忧。
当我们在一个环境生活得久了,很容易忘记还有别的世界,别的生活方式。从战场归来的林恩,成为了两个世界的见证者。和平与战争,误解与疏离,走与留的权衡,让他又一次陷入了内心的交战。
凯瑟琳,林恩的姐姐
姐姐凯瑟琳一心劝说林恩留下来,不希望他再回到危险的战区,积极为他联系心理医生,希望借助
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
的问题让林恩顺理成章地退伍。
然而林恩内心的迷惑,却是无法述说的,眼前发生的一切是他曾经熟悉的生活,在历经战争之后却产生了微妙的疏离感,他不再是从前鲁莽闯祸的大男孩,他也不认同自己是什么英雄,他只是一个正在成长路上探索自我的人,也许暂时还没找到方向,但他不会放弃追寻。
与体育场投资商人的冲突,帮助林恩进一步看清了事实。
一位经纪人对林恩小队的故事感兴趣,信誓旦旦要找到资金投拍电影,并对林恩等人许下重金,然而最终拉来的唯一赞助商就是这所体育场的大老板,他虽然满口崇敬,却只愿意出极低的价格来购买这些士兵经历的故事。
这位商人不仅重利,还要时刻提醒林恩,“有一点儿总比没有好”,正是这种自以为是激怒了这些士兵。林恩果断回击,那些所谓的故事,正是他们真实的人生,而他并不想把人生变现。有时候,“没有比有一点儿更好。”
这一场喧闹的中场表演,对林恩和他的队友来说,所遭受的冲击也许更甚于一场真枪实弹的战役。他们纷纷说着:让我们回战场吧,让我们回到安全的地方,让我们回家。
在这里,他们受到赞美,也遭遇嘲笑,被爱慕,也被鄙视,貌似熟悉,又很陌生,依依不舍,却势必离开。
这里似乎拥有一切,唯独缺少的,是真实的理解。
也许这就是林恩最终下定决心离开的原因,在那一刻,他再一次“见到了”班长,坐在战车里轻轻地叮嘱他:该你上场了。
林恩明白,这条路也许不是正确的,但也不是错误的。你总要自己走过去,才能看见前面到底有什么。
启程的时候,林恩像班长曾经做过的那样,看着每一个队友,一一跟他们说“我爱你”。
我们知道,他真正在说的是:“我懂你”。
今日互动
亲爱的朋友,你是否遇到过真正的了解?是否在哪一个时刻,感觉自己真正地被看见?
欢迎评论留言,跟我们分享你的故事。